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

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

朱祁镇听皇太后一声响,整个人就好像鞭子抽了一下,立即上前。只因床榻比较矮,他也顾不得什么了,就跪在床前。一把握住皇太后的手。只因为冲的太急,膝盖狠狠的撞在硬木床身上面。免不了吃疼,只是他似乎浑然不觉,说道:“娘,你这是在慈宁宫中。”

皇太后似乎这才悠悠的清醒过来,方要动弹,却听楼元说道:“太后娘娘,现在不能动,臣正在为您施针。”

皇太后也是见过楼元的。

只是虚弱的点点头而已。

楼元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动起手来,还是运针如风,在朱祁镇看来,几乎是手轻轻一拂,皇太后身上就长满了银针。

而且皇太后虽然年纪大了,但依旧男女有别,身上穿着一身月白绸缎单衣,楼元浑然未觉,一点都不妨碍他自己运针。

等时间到了拔针的时候,更是眨眼之间,就全部取了下来。

似乎楼元为皇太后针灸过后,皇太后就轻松多了,但是依旧想挣扎的坐起来都不行。

皇后与太子妃纷纷上前服侍。

朱祁镇看着楼元为皇太后开方不提。

好一阵子,汤药好了,朱祁镇喂了皇太后喝下去。皇太后这才精神稍稍有些起色。

皇太后看着在一边侍立的皇子们,说道:“让孩子们下去吧。”

朱祁镇点点头,这才让这几个孩子走了。

皇太后看着朱祁镇,说道:“皇帝啊,我这身子骨,已经不成了。我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抱重孙,让太子回来吧。”

朱祁镇点点头说道:“既然母后让他回来,就让他回来吧。”

太子朱见濬已经不在常州了,在杭州陆永案之后,清丈之事,也就没有什么阻碍了。

朱见濬也就不在江南了,随即又在江西,福建,湖广数地,或视察,或亲手清丈,总之,朱祁镇给朱见濬的规划,并没有要朱见濬一定要做些什么。

主要是看。

只有明白大明底层是什么样子的,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而此刻皇太后的身子骨不好了,太子作为他最爱的孙子,于情于理自然要先回来。

皇太后微微一笑,说道:“好,皇帝啊,我眼前就不行了。”

朱祁镇说道:“母后你说那的话,有楼神医在,不要多想。”

皇太后微微一笑,养看着梁柱上的花纹,说道:“我其实很早就想你父皇了,我知道,太皇太后不喜欢我,甚至外臣那边,我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但这都不重要,你父皇以万乘之尊,独宠我一人,不惜压上自己的名声,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甚至如果没有你父皇对我的独宠,这个皇位,未必是你的。”

朱祁镇心中微微一叹,却也明白皇太后所言的是实话。

如果没有宣宗皇帝废后,一旦胡氏诞下皇子,朱祁镇的太子之位,是会有波折的,毕竟太祖皇帝留下的规矩,就是立嫡长。

但是嫡长不是一个人的时候,就不大好说了。

只是这已经是一个旧事了,朱祁镇而今是皇帝。

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很多事情上,皇帝是最要维护大明体制的,因为大明体制是在保护皇权的。

从这个角度上,朱祁镇不可能对皇太后当年的行为作为什么正面的评价,只能沉默。

皇太后忽然说道:“胡仙妃死了吧?”

朱祁镇说道:“去年去的。”

历史上,胡仙妃在太皇太后去了之后,紧接着就去了。

其中到底是因为胡仙妃因为最宠爱他的太皇太后不在了,伤心过度而去了,还是其中有什么内情,就不知道了。

但是这个时代,朱祁镇却让胡仙妃出宫,住在石璟府上。由顺德公主奉养。

这一出宫,皇太后想做什么事情,就不大方便了。

胡仙妃与皇太后年纪差不多,也在去年病逝。

皇太后说道:“想来,她都不在了,我也长久不了了。”

朱祁镇说道:“母后切勿存此心,你的病回好的。”

皇太后说道:“好好怀坏吧,我这把年纪也不想什么了,只是有两件事情,我一直放心不下。今个要交代给你了。”

朱祁镇心中有不大好的预感,但是这个时间,他又能说什么啊,说道:“母后,您说?”

皇太后说道:“太子我就不说了,但是其他几个孙子,我却要代他们问一问了。你想怎么安置他们?”

这也是朱祁镇藩王政策正处于冻结期。

宣宗之有一个儿子,就是郕王。

剩下的就是朱祁镇的儿子们了。

其实在皇子出生不久,下面的臣子就上奏请封王。

但是朱祁镇全部按住了。

如果封王的话,就要造王府,选何处就藩之事,就摆在眼前了。但是而今的情况,朱祁镇就分封诸子的地方并不多。

虽然东北有大片土地,但是说一句实话。

朱祁镇作为一个父亲是不舍得将儿子扔在冰天雪地之中。

后世东北能有几千万上亿人,那是因为现代的供暖体系,要比这个时代好上太多了。这个时代的东北,在辽东,海西,吉林还行,也就是而今大明正在开拓的土地,至于更北一点,松花江以北,黑龙江一带,就太冷了。

对黑龙江地区的开拓行为,从上到下都在酝酿一股反对的浪潮。专门负责此事的江渊,数次上书,就是谈这一件事情。

其中对黑龙江的描述,更是动人心魄。

甚至冬天有人全家一起冻死的事情发生,实实在在是苦寒之地。

当然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东北苦寒,还有很多移民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东北有这么冷。

朱祁镇也没有办法。只能限制大明开拓的地区,大部分都在松花江以南地区。

如果将儿子们封在松花江以北地区,简直是流放了,要知道清代所谓宁古塔也没有在松花江北边。

如果封在松花江南边,距离北京太近了。

几乎是京畿地区了。威胁朝廷的统治。

所以,朱祁镇就这一件事情先放放,毕竟孩子还小,朱祁镇春秋尚长,这一件事情不用太着急了。

只是此刻皇太后问了,朱祁镇不能不说了。他说道:“母后请你安心,而今安南不是打下来吗?朕就准备将封一个儿子去安南,然后将过继一个儿子给二弟,将来西域,藏地,南洋这些海外之地,都是孩子们的封地。”

“请母后放心,都是自己家孩子,我能亏待了不成。”

皇太后说道:“如何不算亏待,你看看你封出去的两个王,襄王不适应麓川气候,又多次领兵打仗,伤病在身,说不定就走到我前面去了。而你二弟也是一个拼命三郎,一心放在朝鲜上面。”

“也伤了身子,而今也没有子嗣,还要你过继给他。”

“你还想要你儿子也过这样的日子吗?”

朱祁镇也有一些郁闷,襄王的身体或许真与麓川有关系。前番麓川就再次奏报,木邦土司再次闹事。

襄王领兵以方瑛为将,统兵万余大破之,又收数城。

只是襄王伤病,令世子监国了。

可以说这十几年来云南无警。其实就是因为麓川多次与南疆各土司有这样那么的摩擦与战斗。

再加上云南明军在后面撑腰,才将局面控制大明手中。

从这一方面看,襄王功不可没。

但是郕王在朝鲜就让朱祁镇弄不明白了。

郕王是朝鲜打下之后去坐镇的,而后由改朝鲜为海东省,郕王也从朝鲜王变回了郕王。

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八十章 经筵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