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

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

朱祁镇很少生病。

最多是伤寒而已,但是这一次却缠绵病榻多日。

太子从昌平归来之后,就来到朱祁镇真边侍奉汤药。

甚至一度让内阁大学士进宫居住,钱皇后在乾清宫就近居住。

这是在担心,皇帝突然驾崩的情况出现。

不过,朱祁镇的病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只是在古代的医疗技术之下,每一个人生命都得不到保障。

宣宗皇帝不是秋天还在领兵打过仗,腊月二十三觉得身体不舒服,正月初二就驾崩了。

看似很健康的人,转眼之间就死亡的案例更多。

特别是宣宗皇帝驾崩的时候才三十五岁,说起来,而朱祁镇已经比他父亲多活了两岁。

如果算历史上而今的正统二十七年,也就是天顺六年,而天顺年号只有八年。

朱祁镇想到这里,心中的心思只会更沉重。

他必须要考虑,甚至活不到六十岁,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就已经驾崩了。他越心思重,这病就越发好不起来了。

他不知道他这种后世的穿越者之后,还有没有。

但他估计这种情况,很可能不会有了。

而他而今所有变法与改革,其实都是基于大明本身改变,并没有触动大明的根本,这一句,换过来说,就是,朱祁镇即便是开创了所谓的正统盛世,无非是为大明延命几十年,上百年。

并不会触及到根本的改变。

如果他死之后,大明按照原本的惯性发展,固然大概不会被女真灭国了,毕竟而今海西建省,女真百姓已经归化为汉民。

一两百年之后,估计连女真部落大多都在黑龙江领域才有的。

但是大明该有的弊政还是会有的。

即便没有李自成也有张自成,马自成。

当然了,朱祁镇也没有想过,大明永远不亡。但是大明整体上偏向理学,注重内心这种思维方法不改变。

中国未来的命运就不会有太大改变。

无非是他留的本钱多一点,将来败家慢一点而已。

当然了,朱祁镇可以往好的方向去想。比如因为他开海政策,大明始终与西方保持紧密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并不会将大明给甩下来。

无非不是第一波而已。

毕竟即便是历史上大明号称闭关锁国,但是与西学东渐的速度一点不慢,与西方并没有什么代差。

真正拉开距离的其实是清朝。

而今没有清朝了。不是异族统治,情况会好多了。

不用担心这些。

而且,如果朱祁镇掀起一场不成功的变法,很多时候会有反作用力。

就好像王安石的种种变法政策,合适不合适,暂且不说的。随着王安石的失败,这些政策都打入另册了。

即便听都不能听一下。

如果朱祁镇发动的变法,在他死之后失败,结果很可能如王安石变法一般,被打入政治冷宫。

永世不得翻身。

甚至连累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

各种想法,在朱祁镇心中盘旋。

总之一句话,不甘心。

要想让中华文明改道,就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思想革命。第二工业革命,第三政治体制的革命。

从难易程度上来说,反而是三最容易,二其次,一最难。

虽然后世各种批判理学,但是很多人大概都没有真的研究一下朱熹说了什么,就从人品上对朱熹各种批判。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朱熹好的。

而是说理学从北宋开始发展,盛行明清之间,这两代五六百年间的人都是愚蠢之极。

诚然清代学术僵化,让理学一点生命力都没有了,但是这个问题更多不是要理学来背,而是让清朝来背。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后,谁还敢在学术上有些发明,想试试怎么死,更舒服,所以清代学术最高峰是训诂。

而明代还是有自我更新,比如心学。

其实心学是在理学上一个分支,在各种方面与理学都是共同之处的,即便是王阳明也没有完全否定朱熹。只是否定当世之人学偏了。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朱熹这一套理论,不敢说完美之极,但是层层相扣,能自圆其说。几乎找不到破绽。放在中华文明历史上,也是一座丰碑。

朱祁镇即便是退出一套理论,再短时间也很难胜过,即便能胜过,也很难将他们从广大读书人心中驱除出去。

毕竟士大夫号称从道不从君。

这个道就是儒家之道,更近一步说就是朱子之道。

启蒙运动也是百年积累,才发展成为后世的样子。

诛山中贼易,诛心中贼难。

工业革命这一件事情上,朱祁镇其实一直在努力。

少府处于朱祁镇直接管理之下,很多事情不用向文官集团通报,随着驰道大规模运行,朱祁镇已经下令蒸汽机的研发了。

但是这个任务,让很大匠待诏都一筹莫展。

朱祁镇甚至让钦天监的人加入,因为钦天监的人都是数学家,而且很多天文学家在仪器上也都很有专长的。

但是依旧没有进展。

这里成功与否,更多是要看天意。

朱祁镇对蒸汽机的理解,也就是一副简图而已,更多是没有了。

不过,他倒是给蒸汽机培养出一片市场,不管是少府大量运用的水利机械,还是驰道上的马车,只要蒸汽机研究成功,单单是少府方面就能下少说几百台的订单,如果能造出在驰道上行驶的蒸汽机车,那更是以万台而论。

这一片市场,足够蒸汽机产业的发展了。

至于政治体制改革,是朱祁镇而今能做的,却是最危险的。因为要触动到士大夫的力量,朱祁镇决计要与大明士绅抢基层的统治权。

否则话,大明看似是一千多个县,为一个大帝国,其实用微观的看,应该是一个中枢政府下面,有数以千万计的小诸侯。

大明的政策根本不可能触及到百姓层次。

这样的统治下,发展工业所需要的人力市场都很成问题。

任何一个商人在赚了钱之后,都会回报家乡,回报宗族,而不是想扩大生产。因为当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

当商人是没有职业前景的。

只要在当地有的大片土地,有了士绅的身份,让子弟考上功名了,他才能成为大明下面数以万计小诸侯之一。在地面上才有话语权。

否则从来是被宰割的一员。

也是因为如此,商业一直附属于政治力量。甚至商业上的胜负,不过是政治变幻的一下级延伸而已。

这样的情况之下。

朱祁镇怎么能让中国深度参与进海洋的争夺之中,没有与海贸切实相关的政治集团掌控大明权力。

即便朱祁镇对南洋发动战争,也很可能就好像永乐年间安南之战一般,遇见困难之后,战略收缩,决计没有坚持到底的想法。

但是士大夫集团强大,让任何从他们最中抢肉的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那么是皇帝。

郑和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郑和远洋是不是赔本的,这一件事情从宫中密档就可以看出来,并不算赔本。但是这利益由皇帝独享。而亏空却落道皇帝手中。他们自然不愿意,一心废除。

即便皇室一家,也是撑不起海洋开拓的。

朱祁镇心思越想越多,各种对未来的推敲与猜测,如海水一般涌入朱祁镇的心中。

彻底打乱了朱祁镇的时间表,之前他本想按部就班的来办,这个念头是他下意识觉得,他能活很久很久作为前提的。

但是而今这个前提存在不存在?

他不知道。

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八十章 经筵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章 断事官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