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

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

朱祁镇与李贤最后一次会晤,时间很短,内容很丰富。

在李贤走后,朱祁镇对李贤最后的谏言,还是听从了。让人将《春秋公羊传》,以及公羊学派的其他著作《春秋繁露》《春秋公羊解诂》等,还有各级注春秋的版本。

朱祁镇细细品读。

说实话。

朱祁镇已经很多年没有看过儒家经典了。尤其是这种比较冷门的经典。或者是《春秋》并不冷门,但是关于公羊派的理论,已经沉寂好些年了。最少不是热门。

理学所重视的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就是四书。连科举考试,多以四书题为主。

朱祁镇毕竟是经过系统儒家学习的,这《春秋公羊传》当初也是学过的,只是朱祁镇有多用心,却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今他心中存着事情,反而读得尤其认真。

一旦认真起来,他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比较陌生的。此刻他才知道,为什么李贤要让他读公羊了。

无他,公羊学派乃是儒家所有学派之中,参与政治最深,内容比较激进的一派。

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就是公羊学派的,可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公羊家搞出来的。

但是公羊家后来很快被其他各派给打压下去了。

特别是刘歆弄出了古文经一派,翻出了《毛诗》、《仪礼》、《古文尚书》,一批古文经书,并以此为据,发展出了古文经一派,在整个东汉与今文经一派相互争斗,最后是古文经一派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是儒家的兴盛,也因为东汉灭亡,而衰落,天下思潮转到了玄学那一边,再后来,唐代的时候,完成了古今文经的统一。

所谓的四书五经,其实里面包括了古文经也包括了今文经。

当然了,这些历史问题。并不是朱祁镇关注的重点。

首先,公羊派提出了大一统,这是一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学说。

朱祁镇在公羊传之中发现一个令他吃惊的学说,那就是三世说,公羊学派之中将历史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当然了,公羊派之中,还有其他各种思想,唯独这个三世说一下子抓住了朱祁镇的心。

朱祁镇也不看书了。

而是让人铺开宣纸,他自己磨墨,用大笔写下十五个字,三个字一行,一攻五行。就是:“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小康世,大同世。”

这十五个字,对朱祁镇来说,是朱祁镇前世今生的经验,凝聚在儒学之中显露出来的。

如果以这十五个字为题目,能铺陈开一篇文章,就是他变法的总纲领了。

当然了,而今这个思想还是很粗糙。

无他。

朱祁镇几乎是生拉硬拽的将公羊派的理论与礼记之中的内容拼到了一起。

其中还有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用别人来说,以朱祁镇浅薄的知识,就能清楚看见漏洞。

无他,这十五个字,背后的一套逻辑,应该是荀子的法后王。具体的说,就是后世之明君,也就隐含着历史是进步的,今胜于古的逻辑。

但是这与而今儒家动则上古先王之治是矛盾的。

这还是一大题目,其他问题,更是各种都有。朱祁镇都数不上来的。

朱祁镇心中暗道:“我本来就不是一个大儒啊。”

这一点上,朱祁镇有自知之明。

他缺乏在儒家的话语权之下,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便这一套理论体系,也是他受过很多人多多少少的影响。

比如我国天天说的建立小康社会,和朱祁镇而今所提到了小康世,是一个出处。

其实公羊学派在清末有过一次复兴,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他那一套革命思想,就是公羊传为根基的,将公羊传之中的三世说《礼运大同篇》结合起来。

当然了,朱祁镇觉得是自己的独创也不能说不对。

毕竟朱祁镇穿越之前,也没有详细的研究过康有为思想。只是有些思想是相互渗透的,就给朱祁镇留下了印象。

这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当然了,即便是同样的学术路径,同样的学术逻辑,不同的人来表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同样是三世说加《礼运大同篇》,双方逻辑与从侧重也不会相同的。

这一套思想,本身就有自己的不完善之处,放在康有为那个时代,自然是落后于时代的,但是放在朱祁镇这里,却有其先进性。

虽然而今这只是一个框架。朱祁镇毫不担心,能不能填满他。

翰林院是做什么的?不就是用来做这个的吗?

其中各种漏洞让他们补就行了,无非是找人的时候谨慎一点,非心腹不可用。

朱祁镇随即面对更大一个问题。

这一套理论虽然仅仅是框架。但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几乎可以照搬后世一些理论,全面建设小康世。

虽然听起来有些滑稽,但是理论上并没有问题的。

而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一套理论成为大明官学,将理学给踩在脚底下。

这才是问题所在。

理学从唐末发端,宋代完善,元代发展,可以说深入人心之中,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在仁宗之后,已经变成了官学。

朱祁镇想将理学掀翻在地,不仅仅要用政治手段,也要收揽大儒。想办法用堂堂正正的手段将理学给压下去。

但是学术界,是朱祁镇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

朱祁镇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不过,对于朱祁镇来说,这都不是问题所在。毕竟最大的难题终于解开了。剩下的事情即便是困难,但也不至于没有思路。

更重要的是,朱祁镇有一套理论,却招揽盟友了。

毕竟朱祁镇这么多年挑选大臣,凡是能到六部内阁这里的,其实都是有一点政治底线的。

如果朱祁镇的变法,真是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甚至说离经叛道,反对的人会很多很多,朱祁镇即便再强势,也不可能自己办了所有的事情。

而这一套理论,不管是怎么生僻,毕竟公羊学派,已经沉默了一千多年了,而今民间估计连一个专门治公羊的学者,未必能找得出来。

但怎么说,也是儒家话语圈之内的事情,是可以沟通的。

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儒家的身段,也是很柔和的。即便有一些顽固派。更多人却愿意对大明皇帝低头。

只是朱祁镇不想用强硬手段而已。

随着理论的确定,朱祁镇令太子监国,他自己将自己锁在房间之中,整整三天不出来,他倒不是要完善理论。

这一件事情,他做不来。

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他即将提出的改革措施,分别与这个理论挂上勾,并且想办法攀附在一起。

形成一个体系。

只是这一点,朱祁镇做得并不好。

他想尽办法,也只能搞出一个框架。

即便如此,他也是兴高采烈,那种欢喜之事,简直溢于言表。下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召集民间大儒,汇集在国子监。他要与天下大儒讨论大道。

当然了,考虑到地理上的原因,再加上明年是科举年,就在明年科举之后。

第二道命令,就是令丘睿立即进京。

而丘睿本人就是朱祁镇的笔杆子。希望能通过丘睿本人的笔来完善这一套理论。

其实朱祁镇想过,要不要留下李贤。但是人各有志,还是算了。

第三道命令,就是召见于谦。

虽然多年天南地北,于谦依旧是朱祁镇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之一。朱祁镇决定将于谦作为这个理论第一个听众。

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八十章 寇深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