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

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

似乎丘濬上书给朱祁镇引起了风潮。

陈文接着也给朱祁镇上了一本书。

陈文屡次上书,怎么说这位也是大明重臣。而且一般大明重臣求见,朱祁镇都不会拒绝的。

这一次,朱祁镇也不例外。

只是他见陈文递上来的书,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无他,这一本书名为《尚书考异》。

朱祁镇一看就知道是关于尚书一本书。应该是尚书的注解什么的。但是朱祁镇是一个喜欢圣贤书的皇帝吗?

朱祁镇碍于陈文的面子,好在这一本书也不厚,不过几万字。薄薄一册而已,朱祁镇也就当着陈文的面,信手拿过来翻开几页。

刚刚看得时候,双目之间还有疑惑,但是随后眼神之中吃惊的神色越来越浓,随即猛地合上了这一本书,说道:“你有几分把握?”

陈文这一本书,通篇都说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古文尚书》是伪做的。

陈文不提,朱祁镇或许想不起来,但是陈文这么一说,朱祁镇隐隐约约有一点点印象,似乎清华简证明了古文尚书伪作之类的新闻。

不过,让朱祁镇如此兴奋,乃至于按捺不住,却是因为《古文尚书》与理学之间的关系。

理学有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理学的根本要义之一。

朱熹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与这十六个字,是有承袭的关系的。

朱祁镇之前就担心,朱熹的理学很难被驳倒。毕竟朱熹的体系,能一直流传下来,是有其出彩之处的。

但陈文这一本书,就是给了朱祁镇一柄武器,一柄直接能掘了理学的根的武器。

当然了,朱祁镇也不指望,这一篇文章能直接将理学体系给推到,但是暂时让理学处于真空状态,就已经不错了。

朱祁镇有足够的借口介入其中了。

陈文说道:“陛下,臣没有十足把握,只是想来其他人也没有十足把握说《古文尚书》,不是伪经。”

朱祁镇又翻开看了看。顿时明白陈文玩的花招。

历史上《古文尚书》是伪作,这个证明是经历了好几代人,到了清代才是初步确定。但是清代学者的论证,也有很多漏洞,也是清华简的出现,才将这个结论给板上钉钉。

做学问之事,是无法掺假的。

陈文多年宦海,少年时候倒是真读过很多圣贤书,但是这么多年来,又能留下多少?他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作,更多是出于一种直觉。

对,不同时代的写的书,是有他们特有的特征的,即便是有人想模仿,也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很多功底好的人,是能感受出来的。

在陈文之前,也有人觉得这一本书不对劲。但是《古文尚书》的地位太重要了,有多重要,他是五经之一。

是朝廷大典,是理学的根本之一。

这样的地位,很多人不敢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陈文将这一本书挑出来,绝对不是白挑的。是有他自己的学术嗅觉与政治嗅觉的。

但是挑出问题有时候不难,但是将这个问题论证出来,条理分明的说服所有人,却是一个问题。

非下大力气,在故纸堆之中,耗上数年时光,才行的。

但是陈文是这样的人吗?

所以陈文就是反客为主。

他指出《古文尚书》的种种疑点,提出了如果《古文尚书》是真的,就要反过来解释这些问题。

这一招几乎是耍无赖。

一般情况之下,这些事情不过是引起大儒们之间的论战而已。

但是陈文而今以朝廷命官,也就是半官方的身份提出这个问题,就逼得很多人不得不去解释,否则就要承认《古文尚书》,是伪作了。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这一次大会,是于首辅主持,初步定在国子监之中举行,到时候朕也会去,你先去见于首辅吧。”

“这一件事情,朕记着的。”

陈文精神抖擞说道:“臣遵旨。”

朱祁镇等陈文走之后,缓缓的踱步。

他此刻有一个想法,在他心中酝酿。

陈文的办法,给了朱祁镇启迪。

摧毁理学体系,摧毁大明士子对上古三代的向往,竖立今胜于古的观念,未必需要与他们在言语之上短兵相接。或许可以用降维打击的办法。

这个降维打击的办法从什么地方来?

从殷墟来。

对,就是甲骨文。

说实话,单单从古文字上面来说,朱祁镇并不觉得这个时代一些大儒会比后世一些在甲骨文上研究大家差多少。

毕竟,在古代无数大儒一辈子都是在这些文字上吃饭的。

当然了,因为后世资讯发达。交流便利,在知识的宽度上,应该能比这些大儒强上不少。

只是朱祁镇也求将甲骨文全部解答出来,只要能构建一个大概的商代印象就行了。

朱祁镇甚至并不要求定向打击,只要引起整个大明思想界大动荡就行了。只有一片动荡的大明思想界,才能孕育出新的思想体系。

至于这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到底是什么?

朱祁镇也不知道。

只是此刻的朱祁镇忽然对自己所用做的事情,充满了自信,正如他之前借用孙先生的话所言:“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朱祁镇坚信自己是正确的,那么最后大论战的结果,甚至思想界几十年的混战的结果,定然是朱祁镇的思想能够成为主导。

不管其中有过多少曲折。

正因为如此,朱祁镇才毫不犹豫的砸下一个又一个大炸弹。似乎根本不在乎,这一群炸弹之下,死的究竟是谁?

只是去殷墟挖掘这一件事情,必须非常保密。

毕竟,这并不是后世。

后世将盗墓说城考古,是光明正大的举动,而今这个时候,如果皇帝参与进这种类似盗墓的事情之中,是极其不光彩的。

朱祁镇想了想,忽然起太监。

太监不就是为皇帝背黑锅了。

朱祁镇计上心头,将怀恩叫过来,如此如此吩咐下去。

怀恩虽然心中不解,但是依然说道:“奴婢这就吩咐东厂。”

朱祁镇说道:“记住,这是绝密。决计不能有半点泄露。”

怀恩说道:“请陛下放心,奴婢定然万无一失。”

当天东厂的探子,就星夜南下,直奔彰德府而去了。

这个暂且不提,单单说陈文到了于谦那边。先是呈上了这一本《尚书考异》。于谦看了大皱眉头。

却也知道陈文是奉皇命而来的。他沉吟一会儿说道:“陈大人,就将此雄文发在明报之上吧,也好晓之天下。”

陈文微微一愣,稍稍犹豫了一下,说道:“下官遵命。”

陈文当然知道,这一篇文章发布在明报之上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陈文一下子就到了风口浪尖之中了。

如此一来陈文的压力可想而知。

只是陈文更想得到的不是士林之中的名声,而是内阁之中一席之位。

所以,即便面前都是风浪,陈文也咬着牙去冲了。

于谦将陈文打发走之后,只觉得脑门生疼。

他这一段时间以来,将商辂带在身边,也将明报直接掌控在手中了,更是直接看到了各方对于如果达到大同之世不同看法与反馈。

更是感受到了大明思想界分崩离析一般的地震。

他已经感受到难以招架了。不知道这个局面该如何收场了。只是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又将这个大问题砸了出来,这是一个比大同之世更让人难以控制的大麻烦。

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十六章 海漕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四十章 舆情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