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

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

朱祁镇说道:“朕记得,徐卿上报清丈田亩之时,说山东清丈是最差的,是也不是。”

徐有贞脸色微变,口中有一丝苦涩的感觉,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说道:“是。”

虽然朱祁镇没有明说,但是徐有贞岂能不知道朱祁镇说是谁?

除却衍圣公之外,没有别人了。

衍圣公有多少土地?在别的人除却官做到内阁之中,或者有封爵的。大部分家族不过三五百亩上下,只是大家族聚居,合起来看得厉害,但是实际上也就那样。

很少有一户超过三五百亩的。

但是衍圣公家族的地却遍布了整个山东,甚至还在河北,河南,南直隶有土地。

他的主要土地分为赐田,学田,还有衍圣公的私田。

赐田主要是,太祖皇帝赐给孔家的两千大顷土地。还有陆陆续续的学田,但是学田虽然说是学田,但也是在孔家的掌控之中。再加上孔家的私田。

历史上孔家田地最多的时候,有七十多万亩之多。

当然了。而今未必到了这数字。但是具体有多少,却是一个摸不清的数字。但是即便如此清丈出来的数字,曲阜附近的几个县几乎大半都在孔家的掌控之中。

简直是富可敌国,以山东之大,容不下一个孔。

只是孔家简直是读书人的精神象征,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来封赏不断。岂是那么容易动的。

徐有贞可没有想过动孔家的意思。

但是朱祁镇却没有放过孔家的意思,朱祁镇说道:“那就细细查一查,这一件事情就交给你了,定然要查得仔仔细细。”

朱祁镇虽然看孔家不顺眼,但是也不可能轻易动孔家。

这与朱祁镇的好恶无关,皇帝要考虑的是政治影响。但是谁叫孔家当代衍圣公,做了一件大大出格的事情,触犯了朱祁镇逆鳞。

不是别的事情。就是衍圣公上书劝谏朱祁镇。

你也许会问了,这一件事情不是很普通的。

很多官员都上书了。

但是衍圣公不是别人。

朝廷待衍圣公不可不厚,太祖皇帝几乎是仆一见面,就赐下这么多土地,将曲阜知县让孔家世袭。

几乎一方小诸侯了。

为的是什么?

这是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的。

在儒家话语之中的上古之时,治统与道统是合一的。所以上古三王五帝,就是儒家的圣人。而太宗皇帝一系列作为,就是想要成为新的治统与道统合一的新圣人。

但是这也是太宗自我标榜而已。

到了孔子的时候,治统与道统分离了,孔子作为圣人,虽然有道统,却没有真正治国。

天下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治统与道统分立的时代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皇帝都要加封孔家。就是孔家代表着道统。每一个新生皇朝,都有一个确认自己的政权合法性的问题。

加封孔子之后,是最好的手段。

甚至可以说,一般来说,越缺乏合法性的政权,对孔家就越是优厚。

其实我大明并不缺少合法权的,所以太祖皇帝赐给孔家两千大顷土地,也是孔家上报列代加封的总数之上,稍稍有所增加而已。

但是到了清朝,清朝可比大明大方的多了。

当然了,孔子毕竟死了这么多年了。

孔家更多是一个标榜道统的吉祥物。

当吉祥物就要当吉祥物的觉悟,你老老实实的在曲阜侍奉孔夫子在天之灵就好了。居然敢在国家大政上指手画脚。

这就犯了大忌。

毕竟孔家一举一动,都有天然的光环加身。他出来发声,让人感觉,哦,孔夫子之后,都不赞同皇帝。

这影响太坏了。

更不要说,孔家这些年来,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真正抓孔家违法乱纪的事情,可以一抓一大把。

不过,他有孔子余荫庇护而已。

徐有贞说道:“陛下,圣人之后,总是存些体面。”

徐有贞自然听懂朱祁镇所言查的仔仔细细是一个什么意思,但是他并不敢。

徐有贞为了权力可谓胆大包天,但是他也有不敢的时候,可见曲阜孔子影响力之大。

“陛下。”于谦也说道:“此事还请三思而后行。”

大部分朝臣都反对。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朕想起一件旧案,当年金兵南下,当时的衍圣公抱着孔子牌位南下,立了南宗,在前元灭宋之后。想让南宗继任衍圣公之位,当时的南宗拒绝了。可有此事?”

这一段公案,对于这些饱学之士来说,都是知道的。

于谦倒是稍稍安心了一些,说道:“正是。”他听出了朱祁镇潜台词,那就是用南宗代替北宗作为衍圣公。

虽然这个方案也会引起轩然大波,总比直接搬到衍圣公的牌坊要好多了。

朱祁镇自然是知道轻重的,任何大事最重要的不是开场,而是收尾。凡是做事情之前,朱祁镇都会想一想收尾的方案。

他好像是刚刚想到一般,说道:“壮哉,真孔夫子之后,夷夏之防不失,宋亡不仕元,其德如采薇乎?而今南宗可有封赏?”

朱祁镇这一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他越是赞赏南宗,在南宗对立面的北宗就是丑角了。

南宗在金兵南下的时候,逃回南方,而北宗是被金人立下来的,随即在金亡之后,投降蒙古。夷夏之防何在?宋亡不仕元,其实不是真的。只不过当时北宗在大元朝廷之上,已经有影响力了。南宗投降之人,如何能争得过北宗,不得已才让了爵位。

但是朱祁镇要这样说,谁还说不是吗?

于谦说道:“臣记得衢州孔家并没有什么封赏。”

朱祁镇看着徐有贞说道:“此乃朝廷之过也。”

徐有贞说道:“臣明白。”

此刻朱祁镇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

要徐有贞拿下衍圣公,然后让南宗代替北宗成为新的衍圣公。这个命令,虽然让徐有贞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依旧心中好像揣着一颗大石头。

即便这样,这也不是一件好办的事情。

只是木已成舟了,徐有贞只能好好的办事了。

朱祁镇相信,他拿孔家做筏子,杀给天下人看。连衍圣公不行,朝廷都能换上一脉,既然理学不行,朝廷为什么不能换上一派。

这个震慑也足够大了,想来没有多少头铁之人。

或许民间还有反对的人,但是混官场的人,如果还是这么不识趣的话,就不要怪朱祁镇下手无情了。

徐有贞为了升迁,恨不得在脑门上贴上两个字:“孤臣。”但是在朱祁镇看来,读起来却是“酷吏。”

这一件事情就此敲定了。

朱祁镇给徐有贞加了钦差,派往山东调查清丈土地之中的弊案之后。

朱祁镇就将外面的反对的风潮,当成了耳旁风,除却在处理正常事务之外,就与于谦,丘濬,王恕等人重新商议变法条款。

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

而今所有变法政策都要基于五世法之中两条开始,要让天下人都立业,能吃饱饭。也就是提高就业率,并以此为中心发展农业。

对,虽然朱祁镇想要大步进入工业时代,但是总原则,是他与群臣的折中,毕竟有些事情于谦等人虽然觉得重要,但是并不觉得可以理解。

只有这一条,他们能够达成共识。

于谦提出第一条就是立正统,更历法。

这个正统并不是正统这个年号,而是确立新的历法。这也是公羊派的思想之一,更重要是为消弭而今反对的浪潮。

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二章 外戚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五章 太后二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