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

第六十七章银币铜钱两级体系

大明到底有多少流通的银两。

有人估算有八亿两。

当然了,这个数字也未必对。

即便是朱祁镇也不知道大明市面上到底有多少银两流通。

但是并不妨碍,朱祁镇觉得废两改元的时机到了。

毕竟大明已经铸造了四千万枚银币,这相当一部分都已经流通出去了,而且随着流通,北京附近已经很常见了。

这个时候,借助朝廷的行政权力,一点点的将银两禁绝。完成朱祁镇一直以来将货币正规化的想法。

朱祁镇说道:“如此每年,能得钱息多少?”

刘定之面有难色,说道:“最多不过两百万元。朝廷铸钱的钱息在二成,但是朝廷每年收入银两在一千万五百万两,但是其中银币为数不少,每年能够铸造一千万枚银币,也是多亏了佐渡银矿。”

朱祁镇说道:“二百万两就二百万两吧。”

刘定之说道:“陛下,如果只需通行银币的话,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思量,那就是银币面值太大,百姓日用不便。”

这一点朱祁镇也知道。

一个京营战兵的月饷不过是一两银子而已,而一枚银元就值一两。

一个京营战兵的月饷总体上在北京不能算是低收入,毕竟给太低了,谁愿意为朝廷卖命了,也就是大部分普通人,一年赚的钱,也不过三五两银子。

想想你一年的工资,不过几枚硬币,你出花,大部分时候都需要找零的。

但是在大明承担这个找零功能的货币是什么?

一是传统的铜钱,二是碎银子。

要知道大明对铸钱并不积极,终大明一代铸造的铜钱,比不上宋朝一朝。

虽然朱祁镇在周忱时期看重铸钱,但是大明缺铜,虽然在云南就地取材,每年铸造也不过几十万贯而已。

以一两银子千枚铜钱。

即便价格有所浮动,也不过在一千一百到九百文之间浮动。

这样的铜钱数量,根本不够大明民间需要。再加上大明之前铸造的铜币也不多,完全不够百姓日用。

所以,碎银子就成为另外一种最流通的钱了。

大部分百姓其实很少见一锭银子,他们见到的都是碎银子。

只是提高铜钱产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明缺铜是众所周知的。

朱祁镇已经不只一次,下令让少府在各地探矿,其中对铜矿的要求也很高。

朱祁镇说道:“以卿之见,当如何处置?”

刘定之说道:“以臣之见,莫不用银铸小钱,当百文,或者当五百文?”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这一件事情先放一放吧,先开始大量铸银钱,将朝廷所有的银两全部铸造成银钱,从今之后,朝廷不收银两了。”

之前朱祁镇只敢提倡用银钱,毕竟大明民间银币存量并不多,甚至朝廷打造出来的第一批银币,因为铸造精美,水利锻压而成,被大多数人收藏起来。

即便而今,大明市面上流通更多的是银两,而不是银币。

但是毕竟四千万两的铸造量,自然有藏不住的。

朱祁镇又与诸位商议了其他小事。李实说道:“陛下,臣刚刚从礼部得到了消息,日本国内乱了。”

“哦?”朱祁镇眉头一挑,有些预料之中,又在期待之外。说道:“具体情况怎么样?”

李实说道:“臣不知道,只是日本使臣已经到了京师,似乎向朝廷求援的。”

朱祁镇说道:“传云雷。”

锦衣卫指挥使云雷立即上殿。朱祁镇见了云雷直接问日本的情况。

云雷说道:“秉陛下,正统三十一年末,也就是去年冬天,日本国主足利义政,改易三管领其中一个,并插手其中一个继承。想要去除足利义视一派的力量,但是细川家站在足利义视一方。”

“已经正式决裂了。”

“在细川家的支持之下,畠山家正式出兵上洛,日本已经分裂了。”

朱祁镇说道:“为何不报?”

云雷说道:“请陛下恕罪,锦衣卫在日本的人手太少,在大乱之后,也被限制了交通,也是刚刚发回来的消息。”

朱祁镇也知道这个时代情报传播的速度,也就是那回事。

锦衣卫的情报比不上日本求援的使臣,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祁镇心中一阵欢喜之意就要炸开了。

中国缺少金银,日本不缺少,中国缺少铜材,日本不缺少。如果这一切都能从日本得到,对朱祁镇的变法是一个绝佳的利好。

在现代钱不过是一张纸,很可能有贬值的风险,但是在古代金银就财富的象征。

持续不断的金银流入,自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

就好像是明后期,南美的白银流入,让江南富豪都雄起起来。

Www ⊙тt kΛn ⊙¢〇

经济上向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明内部矛盾,朱祁镇动起手来,坚决的反对的人就少了许多。

所以,朱祁镇的心思也就再明白不过了,就是插入日本内战。

朱祁镇说道:“诸位商议一下吧,日本该只能办?”

“陛下,日本小国也,区区荒岛,得之不足以富国,大兵轻出一旦有事,。恐怕殃及而今的朝政,请陛下以大局为重,日本使臣求援,只需派遣一使臣,去训斥一二即可。”王永和说道。

王永和虽然很多时候不说话,但是而今不能不说话了。

很简单这是预算之争。

于谦当初一进京,就建议朱祁镇修从西安到伊犁的驰道。能不能克服沿途的艰难险阻修好是一回事,但是修不修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从北京到南京的路线,已经开始动工了。

总不能废掉这一条路线。

于是在王永和的主持之下,大明正在同时修着两条驰道,也可以说是一条,因为朝廷改变的路线,不让从北京到南京那一条,直接到达南方,而是从河南转道陕西,毕竟连同驰道之后,从京师运东西到西北就简单多了。

减轻西北这一条路线的压力。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一个钱上面。

大明而今有多少钱粮,刘定之知道,王永和也知道。如此而今情况下去,是够用的。但是如果增加额外的一场战争,就未必够用了。

毕竟战争要花多少钱,从来是一个未知数。

不管直接定下多少预算,大部分时候都是超支超支超支。

但是朝廷没有这个钱,必须掏战争经费,自然要挪用其他部门的经费了,最有可能挪用的就是工部的。

王永和正是看到这一点,才竭力反对。

而且他说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日本是小国,朝廷大军参与进去,如果胜利了,大家并没有惊喜,在大多数人想来,能横扫天下的明军,打一个日本自然是手到擒来。

但是一旦打败了,却是一个大问题。

虽然不至于动摇朱祁镇的地位,但是在这里失了一分,朱祁镇在朝廷之上的权威就少了一分。

朱祁镇想要变法,就难了一点。

王永和这样一说,其他内阁大臣想了想分分出列说道:“臣等附议。”

唯有郭登站在原位一动不动。

郭登这位国公身后有不知道多少想要打仗都快要想疯了的年轻将领。所以他不能反对打仗,同时郭登也不是一个毫无政治嗅觉的人。

在他看来,如果陛下没有将变法的事情推得这么大,这日本打了也就打了。但是而今朝廷内部处于激荡之中。

各种意见纷纷纭纭的,不用看别的单单看京师几分主要的报纸,就能看出朝野动荡的轨迹来。

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四十章 舆情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六十章 明浪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