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

第七十一章朱见治

在这个时代,拉萨绝对是一个苦地方。而且大明在拉萨的统治,必须依赖佛教。今后朱见沛毕竟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出现。

朱见沛接受过的教育,之前从来没有说过佛经,但是今后就要成为朱见沛的信仰,如果朱见沛能真正信奉佛教还好,否则就是精神肉体的双重折磨。

朱见沛其实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太吃惊的。在朱祁镇的后宫之中,皇后与庄妃可以说是双雄并立,其他的妃子都是渣渣。

必须谨小慎微做人才行。

这才是为什么,庶三子过继给郕王,庶四子去了拉萨。

母亲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了子嗣的地位。

所以交趾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好地方决计不可能不给嫡子,而给庶子的。

朱见沛说道:“父皇放心,儿臣去了拉萨,定然将西藏百万之众,成为大明最忠实的子民。”

朱祁镇说道:“你想要什么,你说吧,只要我能做到的,都答应你。”

几个孩子之中,老四牺牲最大,朱祁镇此言一出,就是给了朱见沛随意提条件的机会。要知道这个机会难得之极。

朱见沛说道:“父皇,儿臣一去西藏,恐怕再也不能回来了,儿臣担心母妃?”

朱祁镇说道:“来人封王美人为淑妃。一应待遇与庄妃看齐。”

怀恩立即说道:“是。”

朱祁镇问道:“还有吗?”

朱见沛说道:“没有了。”

朱祁镇见此越发心中不是滋味了,他暗暗决定多给朱见沛一些补偿。等朱见沛之国的时候,朱祁镇调集了士卒,工匠,百姓三万余人,一并跟随他去了拉萨。

佛王入藏,在西藏历史上,是与文成公主入藏一样值得大书特书的内容。

从此之后,佛王一系坐镇西藏,世袭罔顾,大明内部不知道出了多少风云变化,各路藩王老实不老实,唯有佛王好像被遗忘一般,孤孤单单的在高原之上。

但是后来社会进步,皇权被消弱,一个个藩王翻了车,唯独佛王一脉,如之前一样,孤孤单单在高原之上。

唯一的几次风波,还是佛王绝嗣,由大明朝廷选宗室子弟过继给佛王而已。

当然了,这是后话。

最少在他这一次封出的几个藩国之中,国寿最长的,就是佛王一脉了。

朱祁镇将目光转向朱见治。却见老五朱见治,几乎是跳了出来说道:“父皇,孩儿在此。请父皇放心,儿臣愿意做父皇的马刀,去伊犁杀尽瓦刺人,将西方的土地全部占据了,来献给父皇。”

朱祁镇听了朱见治的话语,心中轻轻一叹,说道:“好。今后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今后你就是大明的伊王。”

但是他心中却对朱见治有一些失望。

其实几个孩子之中,朱见治还是能多留一段时间的,毕竟朱见治的年纪还小,能多留一段时间也是好的。

但是朱见治的所做所为,让他不见容于北京。

朱祁镇反省,这或许也怪他。

因为蒙古人的原因,朱祁镇给了庄妃太多的权力,包括教育孩子的权力。在朱祁镇看来,朱见治这个孩子活泼的有些过分。

只是朱祁镇本人是比较宽容的。一来是朱祁镇从后世而来,教育观念是比较开放的,二来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自然是多几分宽容之心。

但是很多大臣就不这样想了。

在很多大臣看来,皇五子是一个像蒙古人超过像汉人的人,一点规矩都没有。为人处世大大咧咧的。

而且有染指皇位的想法。

更不要说,皇帝对庄妃的宠信。这种可能就更大了。

或许勋贵与文臣在很多问题上有分歧,但是不想有一个蒙古血统的皇帝上,却是非常统一的,文臣是要大义体统,而勋贵们与蒙古人大打打杀杀这么多年,很多家族与勋贵之间,都有血海深仇。

如果一个有蒙古血统皇帝上位,很可能让之前臣服的蒙古贵族翻身,这是他们万万不能允许的。

这就是朱见治必须离京的原因。

而朱见治根本不知道这一点,看得他行为。反而觉得能在外是一件好事,浑然不知道,大明的权力中枢在北京,一切权力都由这里派生出来。

朱祁镇心中也很奇怪。

一方面觉得他这样老谋深算的性子,怎么有这样一个大大咧咧,近乎政治白痴的儿子。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一个孩子也不错。最少对那一个人位置并没有图谋。兄弟之间,各安其位,也是很好的。

人老了,总是希望一家人和和睦睦的。

只是他不知道皇家之中,想要这个根本就是妄想。

朱祁镇扫过四个儿子说道:“封国之事,就这样定下来了,今后半年之间,你们就要陆陆续续的离开了,有什么话想与你们母妃说的,就去说吧。”

朱祁镇一摆手将这些孩子打发走了。心中忽然有一种怅然之感。

四个儿子离开之后,朱见淳与朱见沛去见自己的母亲不去说了,毕竟他们的母亲也身份不高,即便是朱见沛的母亲封妃,也不会有多少话语权的。

无非是儿子与母亲之前的离别之感。

但是朱见治与庄妃之间的话,如果让朱祁镇听了,估计会大吃一惊的。

庄妃一身劲装,在箭台之上跑马,朱见治骑着一匹马跟随着庄妃,母子之间仅仅差了半个马身。

太监宫女远远的看着,仅仅能看见他们的行动,却听不见他们而今在说些什么。

却是朱见治将他在朱祁镇面前说的话,一五一十告诉了庄妃。

庄妃也将近三十岁了,但是身形矫健,犹如少女一般,一边快马加鞭,一边对儿子说道:“你说的对。”

两人的声音压在马蹄声下面,唯有两个人能听清楚,剩下就被风声撕碎散落开来,这也是为了防止自己的话被宫中的人听去。

庄妃与皇后斗过好几次,自然知道,皇后在宫中的潜势力有多深。所以唯有在这种开阔的场合之中说话,才能保证不被外人听了过去。

庄妃说道:“你爹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内心之中对嫡长子袭承,并不是太赞成的,但是他不会轻易变动,却是因为太子比较合适。他不想闹出风波来。”

朱见治微微咬牙,狠狠的甩了一鞭,说道:“娘,那孩儿该怎么办?”

如果朱祁镇看到他儿子这个神情,就知道他的儿子,决计不是一个愣头青,傻白甜。

庄妃说道:“怎么做?等便是了。”

朱见治说道:“我就要去伊犁了,继续等又能等到什么?难不能能等死太子吗”

庄妃厉声呵斥道:“住口,这话决计不能说出口。”随即庄妃轻轻松了一口气,说道:“来日方长,你着急什么的?你父皇身体很好,再过几十年没有问题,倒是太子就尴尬了。这就是你的机会了。你去伊犁就要证明自己的实力,你爹要推行的新法,你必须一个不留的推行,等将来有变之时,让你爹想起你?”

朱见治说道:“如果没有变?那该怎么办?”

庄妃说道:“如果没有变,要么你就去西方打下一个帝国,如当初长子西征一般,要么就学一学太宗皇帝。”

“不管怎么说,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忍耐。再忍耐。”

朱见治自然知道,太宗皇帝做了什么事情,不就是靖难吗?

只是他即便是全有西域,想要打到北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朱见治的眼睛之中有幽深的目光闪过。

显然,他没有想要放弃的意思。

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