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

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

日本的船只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中国的造船技术从来一等一的,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万石的大船作为封舟,用以震慑小国。

而今更是如此。

王英虽然自信能胜过日本人,但是经过白藤江之战后,王英谨慎了不少。

毕竟真要说起来,日本的国力就弱于安南吗?

未必。

京都之战,双方动用的军队主力在二十多万之上,真要能一致对外,未必弱于安南军队,当然了。

安南军队经过了当年之战,从生死之间磨砺出来的将领,却是胜过日本军队了。

但是王英也知道,他带领的军队不过是一支偏师而已。

所以他从南洋水师之中抽调了最精锐的水师,都是清一色的大船。可以远洋的。其中的水手更是精锐之极,随时都可以抽调下船,参与战斗的。

之所以如此,就是他准备,一旦事不可为,就从海路撤出去。

毕竟日本这个岛国,有太多地方可以撤退了。

如此,没有了后顾之忧,王英才敢全力以赴。

只是王英万万没有想到,这样的局面,将日本人该吓住了。

包括足利义政在内。

岸上人山人海,本来等着迎接明军的军队大名,一时间雅雀无声。似乎一时间凝固了。

从他们的角度看过去,却见太阳在天空之中静静的悬挂着,大海都平静了,唯有一眼数不尽大硬帆,一面接着一面,就好像无数面旗帜,已经将整个海面遮掩住了。

黑压压的船队,将海面都压过一半。

好像一座座城池逼近。

一时间,足利义正只觉得内心被死死的捏了一下,呼吸急促了几分。他随即长出一口气。

之前他心中,还有在战胜细川胜元之后,再想办法摆脱大明的控制,并夺回长崎,但是此刻他什么都不想了。

很快船队靠岸了。

只是王英这才发现,码头的船位不够。

这个码头只有少数能够停泊大船,所以大明的船只只能依次靠岸。

随即大明明军开始下船

为了震慑日本之人,下船的明军都是一身重甲,踩在下船的栈桥之上,每一下脚步都让栈桥为之震动。

数百明军士卒,整齐的盔甲,站在各自的位置上警戒,与一边警戒的日本士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席日本的甲胄,铁甲并非没有而是不多,更多是皮甲甚至竹甲,唯有有身份的大名才有铁甲。

虽然而今站在这里的军队,乃是足利义政的亲卫,战斗力还是有的,在足利义政撤退的时候,就令他的亲卫数百人,分为三队依次断后,最后细川胜元停止了追击。

可见这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他们装备很精良,每一个人都是武士,身上带着好几把日本刀。还有甲胄,按说已经是足利义政军队之中少数能拿得出来的。

只是与大明相比几乎没有办法比。

不能比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有个头。

前文也说过,大明军队的兵源地,一般都是河北,宣大,等地,清一色的河北大汉,在安南之战之后也多了不少广西兵,但是这些军队一般镇守南方,比如交趾,云南,湖广,贵州一带。

而王英从这几万军队之中挑出的精锐,自然也是一等一的人样子。能打不能打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最少个子够高。

故而一个明军与一个日本兵站在一起,日本兵最多到明军的肩膀之上。

当王英与足利义政站在一起的时候,看上去倒是和谐了一点。

首先王英不是北人,他是福建人

南方人普遍比北方人稍矮一点,王英比自己的亲卫也是矮了一点,而足利家毕竟带了数代将军的,又是锦衣玉食,他比身边的亲卫稍稍高上一点。

但是即便如此,王英也要比足利义政高出大半个头。

王英与足利义政相互行礼。

不管怎么说,足利义政乃是大明所封的日本国王,总是要尊重一二的。只是同样的礼节,因为个头的原因,反而更像是足利义政是下级,王英是下级。

双方行礼过后,寒暄几句,就并行向清州城而去。

随即大明军队开始准备卸船了。

这一次大明总共出动了五个营,一共两万五千人。在家上王英准备从船上抽调一支炮队,还有一些辎重部队

参加军队所有军队总共有三万人上下。

但是三万人的武器辎重,马匹。等等,分量相当不少

更不要说,大明最近马价大跌,马三步七的原则已经不适应了,京营之中很多精锐营头,哪怕是步卒也是有马匹代步的。

这一次乘船而来,有诸多不方便,自然没有这样做。

只是这样王英还是成建制带来五千骑兵。毕竟在这个时代,大炮的威力已经越来越大了,但是炮兵代替骑兵成为战争之王,还欠缺有说服力的战例。

虽然谅山之战。炮兵已经在很重要的地位了,只是谅山之战,毕竟是局促在山地之中,是一场攻防战。

并不能说明什么。

在大明将领之中主流观点,就是骑兵才是战争之王。

所以在选择军队的时候,宁可没有炮兵,也不会不带骑兵。

这样一来,卸船就是一件苦差事了,再加上这里港口不大,甚至要临时扩建,故而当明军整齐的在日本土地上集结的时候,已经是三天之后。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且说王英被足利义政好生招待,让王英这位老将,也享受了一下日本女子的温柔。顺便让王英认识一下足利义政麾下的大将。

比如山名宗全,斯波义廉,畠山义就,一色义直,土歧成赖,六角行高,福坚政亲等等大名。

毕竟足利义政直属军队也不过数千人,足利义政麾下的几万军队的大部分都是控制在这些大名手中,特别是山名宗全,斯波义廉,畠山义就等三个人。

酒足饭饱之后,撤下一地狼藉。

足利义政这才问道:“感谢大皇帝陛下,解小国之危难,却不知道大明派了多少大军?”

王英径直说道:“三万。”

此言一出,在座各位脸色有些难看。

山名宗全说道:“我等不是质疑上国军队战力,只是而今不比当初,细川贼子已经今非昔比了,上国天兵自然犀利,只是三万人有些太少了。”

山名宗全是京都之战损失最多的大名,山名家族很多子弟,都战死在京都,甚至有山名宗全的亲叔叔,也在合战的时候,被细川家讨取了。

山名家而今已经是这一支大军的主要构成,但是已经远远比不上当初,要知道当初山名家自己的军队,都超过了而今足利义政麾下军队的总和。

山名宗全自然是一心想要报仇,但也有很现实的判断。

王英说道:“战情有什么变化吗?”

山名宗全带着几分咬牙切齿说道:“一些无耻小人,投靠了西军。而今细川贼子拥立足利义视为将军,算各部人马,京都当面大军应当在二十万上下。”

王英眉头微微一皱。

这其实也很正常。

日本大军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构成的。

可以说在日本战国时期,大战合战,还有家族跳反的。

足利义政从十几万人直接掉到而今不过数万人,减员的人马,固然有战死的,也有掉队的,但是更多是投降的。

整个京都之战,战死有一两万已经很了不得了。

这才是这个时代日本战争的真相。在足利义政失败之后,自然有各地的大名们改换门庭,投靠足利义视。

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十一章 孙氏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章 少府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七十章 年关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