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

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

细川胜元很快就确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与大明有话语权,今日就必须显露出自己的力量。

这一战必须胜利,而且是一场大胜。

最好的摧枯拉朽的胜利。

这才能证明日本的力量,在大明面前有话语权。

细川胜元细细观察战局。立即做出了决断。

他决定两面包抄,你打你打的。

明军切入西军之中,看似直冲细川胜元本阵而来,但是也暴漏出他们最大缺点,那就是人手不够。

明军维持而今的战线,已经将力气用到了极限。

细川胜元想要另开战线,从两侧进攻明军的营地,从而迫使明军撤退,如果明军不撤退的话,就将明军包围在关原之上,倒是困死明军。

只有这样的胜利,才能震慑大明。

明军一次性被歼灭三万人,如果真能做到,的确让明朝震怒。细川胜元的思路并没有错。

但是他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他麾下的各部将领。

细川胜元命令一下,西军就开始调整了,有些军队要让开道路,有些军队要前进,有些军队要撤后。

毕竟关原并不是太大,调动十几万大军,密集的行动,如果没有秩序,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只是军事指挥是需要经验的。

细川胜元如此一动,杨珍一眼就看出来问题了。

他二话不说来到王英面前,说道:“将军末将请出战。”

王英说道:“且等等。”

王英面对细川胜元的攻势,有些举足不定,细川胜元的意图,他看的分明,他此刻想到的是不是见好就收,而今如果撤退的话。西军今日伤亡不小,决计不敢进攻,就留到明日再战了。

有今日这一场胜利,足够稳定东军人心了。

可以次第增兵,与西军在此地对峙了。

“将军,西军已经出现破绽了。”杨珍翻身下马,用宝剑在地面上画出两军战斗的形式图,随即宝剑一划,划出一道弧线,直入细川胜元本阵之处。

王英一看,心中一动,再看而今的西军本阵顿时看出了问题。

西军这一次调动,露出了一个通道,可以直入细川胜元本阵。

这其实也怪不得细川胜元。

毕竟指挥十几万大军,这种能力并不是谁都有的。放眼大明,让朱祁镇放心指挥十几万大军的将领,不超过十个。

细川胜元打过的仗,更多是几千人的攻防,能动摇一两万人就算多了。

京都之战,虽然双方都动员了十几万大军,但是真正交战的也不超过十万,而且细川胜元没有指挥十几万大军的经验,山名宗全就有了吗?

同样是没有的。双方是菜鸟互啄。

但是王英虽然没有指挥过,但也见识过。远的不说,大明与安南的决战,双方加起来近百万大战,谅山之战,王英就是参加了外围战斗,事后也是研究过郭登与阮炽之间战斗。

而杨珍更不用说了。

杨洪觉得自己两个儿子都不成器,一个已经死于军法之下,另外一个资历平平,杨家下一代要指望杨信了。

所以从内阁退下之后,在枢密院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之下,对几个孙儿是倾囊相授。说实话,真要说这样几十万大军,大兵团作战,杨洪自信要胜过石亨与郭登的。除非英国公张辅重起于地下,他谁也不服。

石亨更重要的是战争嗅觉,敏锐的让人觉得是老天爷赏饭吃,看似置之死地,都能后生。但是杨洪战绩虽然比不上石亨,但是他更多是自己一步步从百户上来的经验,对军中全面的掌握。

如果有一个比喻,那就是石亨打仗,就好像李白写诗。根本不能学。而杨洪指挥作战,却更像是杜工部,为何如此,遇见什么情况有几个应手,等等。

虽然学起来,无人完全学会,但是总能有所得。

而今杨珍就是如此。

杨珍虽然年轻,让他指挥大兵团作战,却是不能的,但是在爷爷耳濡目染之下,如何指挥大兵团作战,他心中是有所概念的。

杨珍想要真正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非十几年的历练不可,甚至一辈子都不会有。很多人,一个人在某项技能的成长,还真要看天赋。

但是并不妨碍他的用杨洪传授他的经验,挑出细川胜元的细节错误。

王英沉吟片刻,说道:“此去可不容易,你真愿意如此做吗?”

杨珍说道:“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将军没有想过,援兵一到,将军当如何自处?”

是的,如果后面的援军到了,这枚征东将军印还在王英手中。

王英心一横,说道:“好,我只给你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内,能够拿下,就不说了,如果不能拿下,我就要鸣金撤军,到时候你怎么样,我是不会管的。”

撤军必然有殿后,否则就是一个一败凃地的解决。而杨珍直冲细川胜元本阵,即便不能得手,也会深陷西军后方,到时候王英只能放弃了。

杨珍说道:“末将明白。”

杨珍将门出身,少年英才。自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二话不说,回到自己本阵之中,带着五千轻骑猛地冲了出来。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细川胜元所露出的破绽,并不大。

甚至这个破绽细川胜元也是考虑过的。

但是他没有想过两点。

第一,就是京极家动作如此缓慢,留出的空档。第二,就是明军的骑兵如此犀利。

毕竟日本人还没有真正见识过大明骑兵的威力。之前所有的都是在想象之中。真正在战场之上见识了大明骑兵。细川胜元才知道,大明骑兵的战斗力要在他们想象之上。

只是这个时候已经迟了。

杨珍一马当先,将自己的亲卫队放在最前面。

这亲卫队之中,有很多都是跟随过杨洪的老人。可以说是昌国公的底蕴。毕竟是杨洪的孙子,上战场,杨洪岂能不做些安排。

这数百骑兵,可以说是大明精锐之中的精锐。即便与全盛时候的瓦刺骑兵碰上了,谁胜谁负,还要打了才知道。

此刻面对西军的军阵。

根本无所畏惧,仗着身上的甲胄,马上的甲胄,硬生生撞在西军的军阵之上,只停下无数崩崩的声音,大部分足轻所用的竹枪,纷纷崩断。明军径直杀入军阵之中。

长刀一横,无数鲜血喷出来。

不过呼吸之间,就破了一阵子。

杨珍所指出的这一处破绽,并非真的没有人把守,而是要么在侧后,要么在一边,总之,不在各军的重心位置。再加上彼此前后左右有所脱节。

故而每一个军阵被明军骑兵一击,本能反应就是撤退。

毕竟,每家的军队是大明自己的,死的也是自己的人。

但是他们这么一撤。却将细川胜元给露了出来。

细川胜元在明军骑兵冲过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危险。立即下命令准备调整,只是他的命令根本来不及。

几乎在命令下达之前,接受命令那一支军队就被打崩了,或者撤出了原本的位置。

细川胜元几乎眼睁睁的看着杨珍所部夹杂滚滚狼烟,向他冲了过来。杨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兵贵神速,什么叫做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

一时间,十几万西军都看呆了。连东军之中几员大将也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点。

几个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这就是天朝上国之威吗?”没有人回答他们,这一幕就此印在他们心上,终其一生,不敢对大明有一丝怨怼之心。

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序章 我, 朱祁镇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三章 灾年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六十八章 诸子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八十章 经筵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