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对美战争准备

1916年,这是一个战略物资价格极不稳定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开始,国际橡胶供应量就急剧减少,使得价格被疯狂拉高。

特别是对于英法,以及美国来说,他们发现橡胶储量已经非常危险了,而橡胶供应量却在减少。

这些国家没有合成橡胶技术,他们的汽车制造业等工业全靠天然橡胶。

“该死的,中国人已经控制了许多橡胶园,甚至他们控制的橡胶园并不比我们美国更少。”

美国摩根财团不由抱怨道。

那些橡胶园是当初全球橡胶股灾的时候江渝趁机收购的,当时江渝知道如果等价格非常低的时候是收购不过罗斯柴尔德财团和美国国际财团的,因此在价格还未跌倒底的时候就开始收购那些橡胶园了。

当初江渝的这一举动,使得他收购到了全球近半已投产,或快投产的橡胶公司,当初他在这些橡胶公司只是控股而已,这些年随着资金的追加,这些橡胶公司的股份逐渐被他掌控成了绝对控股的程度。

到了绝对控股的时候,橡胶园的橡胶是卖给谁,其他股东是靠边站的,他们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

这一年江渝的寡头财团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首先炒作的就是橡胶价格。

中国不仅有合成橡胶的情况下,而且控制了全球近半投产的橡胶园,加上此时美国的汽车制造业什么的快速发展,对橡胶的需求量确实大大的增长了。

但产出就只有那么点,中国又直接把橡胶价格拉高。

橡胶价格相比1915年,被拉高了近五倍,而1915年时的橡胶价格。已经被战争价格所拉高了,所以这种橡胶价格简直就是天价。

前几个月这些天价中国橡胶无人问津,然而当协约国和美国的橡胶储备逐渐用光了,不得不开始购买中国的天价橡胶。

而在中国国内,橡胶价格却便宜得很,但橡胶出口关税却高得吓人。

对于财团来说,将自己掌控了定价权的原材料的国际价格拉高,等于说原先要卖5份原材料才能取得的利益,现在卖1份比卖5份的还多,那么节省下来的4份原材料。可以便宜的供给国内市场,前提是不打击这种原材料的生产积极性。

这样一来,首先让其他国家的相关行业增加了成本负担。而中国的相关行业却减少了成本负担。

在橡胶价格的飞涨下,国际汽车价格也不断的被拉高。

只有中国的汽车,以及相关的橡胶产品的价格保持了一个稳定的局面,实际上这些产业都是财团自己控制的。

这样一来,降低了财团自己的生产成本。等于是这场橡胶价格的炒作,只是把成本转嫁给协约国和美国。

特别是美国。

美国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当然美国的汽车制造业主要是福特工厂生产的家庭汽车。

相比之下,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是以生产运输货车为重点,货车生产规模已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家庭汽车的生产规模并没有美国那么大。因为中国的钢铁都不够用了,怎么有闲工夫去生产家庭汽车。

橡胶的高成本,确实是限制了美国的一些行业的发展。

同时江渝的寡头财团也在其中捞了一笔。为此协约国和美国只能照价埋单。

“天价橡胶过后,我们还能搞天价生丝,以及天价大豆。这些都是目前中国所垄断的原材料。”

财团的策划部很快又根据财团手中的资源,搞出了一些炒作项目。

如今中国垄断了国际上的生丝供应,日本九洲岛的革命政府是受中国掌控的。并且与中国签订了成为中国附属国的条约。

加上中国的生丝规模已经超过日本,因此国际市场上95%以上的生丝是中国供应的。

生丝这东西在工业上是有应用的。同时在奢侈品方面主要是丝绸,对此中国自身的丝绸需求量倒是在增加。

西方人远远没有东方人这么勤劳,东方人的思维是勤劳致富,西方人则感觉勤劳致富太慢了,去抢不是更快?

所以当天价生丝出现后,西方人首先不可能那么快的发展起自己的生丝产业,就算是发展起来了,接着中国可以恢复原先的生丝价格,再打击他们的生丝产业。

这就是一种过山车的模式,当一个财团掌控了某种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就可以利用这这种过山车的模式来打击对手。

那些刚发展起来的小产业,是经不起过山车模式的折腾的。

今年看到这东西好卖,明年我就去种这玩意,结果明年的价格又跌得很惨,投入进去的钱都收不回来,那些人自然就会动摇,从而种下去的东西砍掉,又去种别的玩意。

财团控制了定价权,去年赚到的钱,我可以用来摊掉今年低价销售的损失,综合两年来看还是有赚。

大豆定价权目前也在中国手上,国际商场上的大豆基本上都是从中国东北出口的。

这年头还没有什么美国大豆,美国佬前些年才学会如何从大豆里面榨油,还是从中国窃取到的技术。

中国东北大豆占世界大豆产量的90%以上,而商品大豆基本上全部被中国所垄断。

财团已经开始在东北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这个生产基地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大豆食品。

低到豆奶、豆油、豆粕,高到蛋白粉之类都有,各种各样的豆类食品,直接套上包装就销往世界各国。

加工过后的附加值就不一样了,那就不是大豆种植的利润了。

而中国用这些可再生的商品,换到那些铁矿、稀土等不可再生的资源。

而且大豆的生产效率也很高,东北大豆都是用机械化生产,一个人能够完成的生产,换回的是其他国家需要十个人甚是是几十个人才能开采的原材料。等于说中国把那些低效率的生产行业丢掉大部分,然后让其他国家来从事这些低效率的生产,从而使中国剥削到世界各国的劳动力。

这样一来中国自然就富了。

富裕起来之后,中国可以拿出更多的钱砸到科研当中,可以拿出更多的钱去建设基础设施。

而在世界各地,中国商人囤积物资,搞奇货可居的行为层出不穷,其中大多都能发现江渝的寡头财团的身影,同时还有一群民族资本商人在边上打配合。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江渝的军阀寡头财团和中国民族商人的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国的资本力量就强大起来了。

资本的围猎也随之展开。

在钱多的时候。就能对一些东西进行运作,从事谋取巨额暴利。

而此时的美国资本受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影响,没有一飞冲天的发展。同时美国资本在亚洲地区比较薄弱,亚洲地区如今都是中国资本的天下。

在印度,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中国资本所展开的资本操作。

英国的资本之前则比较少做这个,因为之前的英国资本主要是以放高利贷为主。当英国资本发现他们可以轻易的利用那种简单的模式获得利润之后,便开始忽略了英国自身的工业建设,而一些原本可以发展起来的英国工业,其资本也投入到了德国,成了敌人的工业发展动力。

中国资本即没有像英国那样可以简单的放高利贷来赚钱,那么就只能进行更加复杂的市场操作来攫取利益。

这种更加复杂的市场操作所获得的利益并不低。只是要多动脑子,还要有精密的策划。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脑子。

如果动动脑子就能赚钱的话。不论哪一个中国商人都愿意去多动脑子。

在工业方面,江渝的军阀寡头财团拥有众多优势,首先中国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和美国一样有巨大的内部缓冲。

并且在细密的关税严密保护下,各种民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同时中国工业借鉴德国的高端出口模式。正在积极精密加工制造业,希望有一天能够像德国那样对外出口大量机械设备。

资本方面则是不同于英国的那种毫无技术性的资本扩张。而是进行复杂精密的市场操作。

总的来说,中国是一个工业国家中的后起之秀,但并不是越早发展就越好的。

就如英国那样,当英国发现资本可以轻易的攫取到利润时,就会忽视自身的工业升级,既然有钱赚为什么要升级呢?

而其他国家,如德国、美国要想崛起,就必须依靠技术来争夺市场。

当中国崛起时,世界上即有英国那样毫无技术的市场攫取,也有像德国美国那样的靠技术、自身关税保护的国家。

那么就更需要依靠技术,如此才能发展起来。

同时还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让新兴产业走在各国的前面,这样才能赚到钱,赚到了钱才能崛起。

此时中国的新兴产业无疑是世界上最多的,大多数的新兴产业的规模也是最大的,而传统的工业技术也大量采用先进技术。

而此时的美国也因为有钱赚,所以没有开始产业链升级,大量工厂的设备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尽管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的,比英国要先进,但比德国却却又落后了,相比中国就更落后了。

更早发展工业即是优势,也是劣势。

后面发展工业的国家,即有劣势,也有优势。

就看各自如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中国要有技术才能崛起,而此时中国是最不缺技术的,江渝毕竟是开了外挂的,各种技术的概念源源不断的提出,研究所开了一堆又一堆,每个研究所都在忙碌的按照江渝提出的那些路线进行不断的研究。

研究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不会出现那种砸了血本进去却颗粒无收的现象。

例如二战时德国搞了一个从海水中提炼黄金的研究项目,结果砸了血本下去,黄金是提炼出来了。但是研究开始之前错误的估算了海水中的黄金含量,结果那么一点点黄金连本都收不回来。

此时的中国在研究项目方面显然不可能犯下这种重大错误,就算是有类似的失误,那也只是小项目,江渝也不会给那些听都没听说过的项目拨多少钱。

首先是中国的军用技术方面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的军用技术被不断的研发了出来,这种研发是有目的的研发。

而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不知道雷达这种东西,研究起来毫无头绪,首先在找路线上就花了很长时间。同时也交了很多学费。

中国在军事技术的研发上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基本上没教什么学费,资源也是大量集中起来攻克某种技术。找路线上也没花多少时间。

如此一来,不仅在效率上提高了,而且在资源利用率上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材料研究也是力度最大的国家,发动机材料、耐高温材料、机身材料,连半导体材料都开始研究了。

中国不仅在大力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西。还在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东西。

例如原子能,也就是原子弹,这个方面中国已经在西北秘密成立了一个研究所,连中央政府都不知道这个研究项目的存在。

这个研究项目虽然参与的人员比较多,但其模式很简单,上一级的人告诉下一级要做什么。下一级又告诉下一级要做什么。

每一级都不知道在研究的是原子弹这玩意,只有最高层的人以及研究所里面的核心科学家才知道在研究的是什么东西。

在整个财团里面,也就只有江渝知道那个研究所研究的是什么。下面的人员根本就不清楚那个研究所是研究什么的,甚至不知道研究所的存在。

越简单的东西,往往是保密性越强的。

毕竟下一级的人不可能知道上一级的人的事,一级一级下去后,人数虽然是多了。但都不知道全局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历史上研究原子弹的时候,没有泄漏情报的原因。

电子计算机方面中国也开始研究了。1916年造出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是一台用电子管组成的庞然大物。

这东西体积大,速度慢,耗电高。

实用性能比较差,但是这种东西毕竟是出现了。按照道家的说法,当一种东西出现时,必然就会想溃堤一般的蔓延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在电视普及之后,社会犯罪率开始上升的原因。

一个人在电视里看到头戴丝袜抢银行的情节,这就让他在脑子里有了那种意识,也就多了一种变数。

中国在计算机方面却是在不断继续深入研究,这种深入的研究已进完全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这些技术并非是一研究出来就用于商业,而是当做了军事技术储备了起来,当你使用了一种军用技术,那么其他国家必然也就获得了思路,也会马上展开研究,最终迅速被追上。

所以那些军事技术没有到全面战争爆发的时候,是不会拿出来使用的。

未来的中国必然会因为这些技术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一年中国的铁路修建比15年更快了一些,全年下修了近两万公里的铁路,中国的铁路总长已经达到了十万公里。

这一年也因为大修铁路,从美国进口了大量钢铁。

这些铁路的建成,使得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迅速增加,到了年底时已经有了一千万吨钢材产量。

而铁路也马马虎虎够用了,为17年的钢铁大增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对美国发动争夺菲律宾的战争也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美国也因为无限制潜艇战的原因,愈发有向同盟国宣战的趋势。

只不过美国还在顾虑中国,因为现在的中国正在不断的向同盟国出口物资。

自加利波利半岛战役的失败,协约国只能放弃了切断土耳其与德国联系的想法,中国又不能得罪。

中国在1916年下水了100万吨商船,这些商船卖了一半给英国,留了一半自己用。

中国的商船吨位上升到了160万吨,这些商船大多数被用于向同盟国运输作战物资,大量中国生产的作战物资通过商船运到科威特,然后从陆地上与同盟国进行交易。

中国巨鸟运输机在年底的数量达到了400架,每天能向同盟国运输4000吨的物资,尽管运输成本比较高,但中国依旧乐此不疲的造着运输机。

所谓成本也就是燃油的问题,中国并不缺石油,燃油的生产成本实际上是比较低的。

这些运输机一天的运输量虽然相比商船还低许多,但一年下来也能运输140万吨左右的物资。

中国的商船大多都是万吨级商船,总数也才两百多艘,一艘集装箱货船从中国到阿拉伯半岛大约需要20天的时间,加上港口滞留时间,一年往返8次是没问题的。

一艘万吨级的中国集装箱年货船能装500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货物毛重17.5吨,每船运输8500吨货物。

一艘万吨级商船一年能够运输6.8万吨物资到科威特。

中国的160万吨商船中,小船和非集装箱货船也是有的,按照130艘万吨级商船来计算,一年能够向阿拉伯半岛运输884万吨物资。

总的来说,这一年中国形成了对同盟国每年输出1000万吨物资的运输能力。

第37章 出兵外蒙第58章 欧洲移民时期第55章 国会选举来临第53章 容克财团的到来第136章 坏到流脓的建议第265章 千疮百孔的国家第103章 完虐日本第21章 镇压叛乱,改革宗教第97章 国联与第三世界联盟第16章 古董经营战略第72章 收个二房?第250章 退耕与移民第14章 农业改革第121章 在背后捅了日本一刀第53章 飞机销售第96章 引进海外劳动力第223章 席卷 中亚细亚第150章 中国才是世界裁判,美国不是了!第39章 通电抗俄第271章 消耗与积累第56章 选举风波(一)第160章 暴增的地盘第47章 新闻发布会第271章 消耗与积累第197章 让小日本去欧洲战场送死第37章 悲剧的欧洲00后第186章 美国服软第188章 最牛逼的军火贩子第172章 日本无条件投降第171章 对美战争准备第107章 陆海空大元帅第114章 中国生化作战旅第188章 最牛逼的军火贩子第54章 煽风点火第80章 故人的来信第86章 蚕食作战第3章 容克核心成员第129章 惊人军费预算第45章 白种人世界的危机感第123章 黄金时代的来临第199章 美国参战丑剧第73章 惊人的铁路计划第63章 宋教仁被刺第81章 苏军内讧第52章 财团调整第130章 将盗版进行到底第50章 袁世凯与江渝的军备竞赛第219章 寓公们的生活第258章 大海军计划第64章 震撼的博览会第178章 战争的前奏第37章 出兵外蒙第254章 猪流感来袭,威廉的来信第51章 壬子中俄战争落幕第237章 中国石油战略第96章 引进海外劳动力第51章 又挖了一个坑第74章 政治分赃、消灭军阀第69章 贸易顺差的烦恼第61章 工业大爆发第84章 封锁城市第37章 悲剧的欧洲00后第33章 疯狂借贷(四)第11章 悍然反了第249章 注定是炮渣的日本第28章 农业垄断政策第253章 俄国的恶劣气候第36章 袁树珊第254章 猪流感来袭,威廉的来信第218章 惊悚的发展速度第248章 计划生育来了第159章 亚洲已是中国人的亚洲第204章 疯狂围剿(一)第95章 疯狂的金融敛财第105章 轰炸日本联合舰队(二)第70章 新贸易体系第158章 越南王血泣新华宫第264章 尸山血海第97章 国联与第三世界联盟第148章 蔓延的福克灾难第179章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第136章 坏到流脓的建议第2章 远东容克第265章 千疮百孔的国家第35章 农场主阶级第7章 疯狂股灾第112章 六百万日本侨民的巨大财富第197章 让小日本去欧洲战场送死第240章 坑钱的外来人口移民政策第5章 白磷弹欧洲逞威第18章 四面楚歌第69章 贸易顺差的烦恼第88章 武库与底气第80章 故人的来信第89章 打到妥协为止第44章 空军登场第118章 遇刺!新的蓄谋第102章 对日宣战第188章 最牛逼的军火贩子第155章 所向披靡的同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