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隆裕太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是钦天监选定的皇后入宫吉日。午正三刻,是奉迎皇后的吉时。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在婚期过后,隆裕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但光绪帝只宠幸珍妃,和隆裕之间感情很不好。光绪应知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挑选隆裕为皇后,是想用亲侄女来监视自己,因此而对她多有防备。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

不喜欢也就算了,光绪皇帝还经常捉弄隆裕太后。根据晚清太监的回忆,光绪皇帝每次经过隆裕寝宫的时候,都会非常气愤,而且他养的狗在隆裕寝宫前也是随地大小便。好歹人家也是后宫之主,光绪在老佛爷那里受的气没地方出,就把隆裕当成出气筒。

隆裕的容貌虽不太出众,不过她是一个非常有涵养的女性。光绪对她的种种举动她本可以告诉慈禧,但是她并没有这样做。在德龄公主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笔下的隆裕太后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女性,德龄公主对隆裕赞赏有加。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在联军攻入紫禁城前夕,皇后随着慈禧太后、光绪帝和其余宫眷一同逃往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行人再度回到了紫禁城。在珍妃死后,皇后依然不得宠。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驾崩,依慈禧太后遗命由宣统帝即位。依宣统帝之命被尊为隆裕皇太后,被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宣统帝。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 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隆裕不善于巴结于人,所以亲信不多。自当了太后,时有秉裁军国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后的宝座,必须要保住溥仪的帝位,这就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尤其是与那些手握实权的亲贵与外臣联合。因此,当载沣树威立信,筹建统治班底之际,隆裕也不得不想方设法笼络一些大臣,以防止载沣权力过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

隆裕拉拢的对象是庆亲王奕劻,奕劻因得隆裕太后的恩宠,受封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爷。奕劻在朝中权力很大,与练兵起家的袁世凯相互勾结,载沣一开始就决定进行有限的抵制。

有一次载沣拟提名那桐为军机大臣,请示隆裕,不想隆裕却推荐袁世凯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当军机大臣。这一下,载沣被惹火,虽然他也答应让两人同时当军机大臣,但不无警告地提醒隆裕说,只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后才能出面商议,这些具体政务,不必烦劳大驾。

载沣虽没明说,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让她不要越位。经此一遭,本来就没什么实权的隆裕,从此就很少直接出面干涉载沣。对于幼帝只能尽母亲的责任,而对这个国家她已是有心无力。

其实,说隆裕太后可怜,是有些可怜,可是跟真正受苦受难的的那么多天下女人比,她可怜吗?从小生在皇亲贵族之家,锦衣玉食,什么事都有下人伺候。从十几岁开始就贵为皇后,在这个王朝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成了这个国家权力最大的人。

很多知内情的人,都说隆裕太后是个很好的人,或许,有些人为她鸣不平。似乎她当政的几年,没做过什么坏事,为她的前人慈禧等承担罪责不公平。其实,也不尽然。如果她没有那些前人,能继承大清江山吗?要继承不可能只继承好的方面,而不对坏的方面承担责任。所谓,风风雨雨都接受。其实,若论结局,在中国历代的亡国之君中,她的结局可能是最好的了。大可不必看三国掉眼泪,为古人伤悲。

隆裕虽然一直困在深宫,见识不是很多,其实是个很精明的人。并非像很多人说那样,遇事什么主意都没有,就知道哭。其实,对于女人来说,在男人面前哭,有时候是最聪明的做法。女强人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很多时候还萌可怜掉眼泪呢。隆裕太后只是没有慈禧那样的心机和手腕,不会像慈禧那样玩权术而已。

当袁世凯嘟囔完上奏后,隆裕太后在不停的抹眼泪的同时,还是不忘问了袁世凯一句:“不是说好了,开国民什么会决定吗?这会还没开,就么就非让我们这孤儿寡母退位呢?”

对此,袁世凯当然是有所准备,他讲了事先准备好了的几个方面的理由。

其一,其实所谓开国民会议的动议,是我们这方提出来的。唐绍仪他们在下边做了很多工作,中间也托了不少人,包括外国使臣从中斡旋。对方只有伍廷芳和少数几个人勉强同意。他们所以同意,也是因为认定国民会议肯定作出共和的决定。因为二十个省 ,对方占十四个省,他们的人多。话说回来,就算真通过了君主立宪,也没有用。到时候伍廷芳会说他是越职行事,和唐绍仪一样辞去代表职务,他签署的协议也就成了废纸一张。

其二、和谈的过程中,两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此前,虽然我方没有把握胜他们,但还有一拼。而现在,我们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从人数上看,我们指望的北洋军也就十万人,而对方已经是四十多万之众,并且士气高涨。

从财力上看,我们是国库空虚,他们不一样,听他们知情者说,孙.中.山从国外可带回很多很多钱。

袁世凯说到这里,隆裕太后问:孙.中.山不是没带会一文钱,只带回革命精神吗?看来,在深宫的隆裕太后知道得也很多。

袁世凯说:这话能信吗,这是烟.幕.彈,是麻痹我们,我们差点上当。

其三,南方虽然成立了政.府,其实,是属于失控状态。伍廷芳好心告诉我,趁热打铁,过这个村不一定再有这样的店了,到时候,恐怕就不是能不能优待了,而是能否保住命了。

说着,袁世凯激动了,“我都后悔死了,要知道国家已经被搞成这个样子,已经被搞得这么糟,这样的民怨沸腾,不得人心,我说什么也不会出来。在家钓钓鱼虾,享享清福不好吗?干嘛受这个罪?太后呀,昨天要不是庆王爷和醇王爷,到我家逼着我干,我今天送来的就不是这份奏折,而是内阁总辞职的奏折了。不管您信还是不信,我现在为太后和皇帝争取的是最好,最有利的结果,天地可鉴。”

说着,刚刚站起没多久的袁世凯又跪了下去,委屈地一阵大哭。

从宫里出来,袁世凯的心情并不好,面对孤儿寡母,对他真是一种折磨。接下来发生的事,还真成全他了。就是革命党人,阴差阳错地对袁世凯所进行的暗杀。

这是京津同盟会暗杀部策划地行动,暗杀袁世凯的具体组织者是郑毓秀。

郑毓秀(1891—1959),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倡导者 。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屋下村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郑姚,穷苦出身,后在.香.港.发迹,成为大商人,曾赈济黄河水灾,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郑毓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第一位女性律师,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与审检两厅厅长。

为了能够成功杀死袁世凯,郑毓秀等革命党人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参与计划的志士分组行动,准备在预定地点向袁世凯投掷**。

第5章 去买官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28章 大学令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49章 就职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34章 较量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9章 君主立宪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