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

唐内阁是被同盟会很看好的。

唐绍仪在袁世凯逼迫和百般刁难下辞职,导致唐内阁的垮台,使宋教仁等觉得必须要实现政党政治,通过政党组阁,方能与袁世凯的独裁行径相抗衡。

同盟会虽然是议会中的第一大党,但距成为独立组阁的政党,其力量还是很不够的。要达此目的,必须联合其他小党团,才能成为一真正强大的政党。因此,宋教仁极力主张再次改组同盟会。

孙.中.山对改组同盟会表示支持和赞同,一九一二年七月同盟会本部两次召集改组会议,多数人员赞同改组。

会后宋教仁积极着手改组工作,先谋求同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联合。

八月七日三党代表举行会议,就党名、党纲等达成协议;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也表示同意加入合并。

九月五日,五个党的代表开会通过宋教仁、杨南生等起草的《国民党组党宣言》,以同盟会、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五党名义公开发表。

当天孙中山、黄兴联名致电同盟会各支部,要求各支部对改组一事“务求同意”,说明变更会名是适时的。

九月十五日,国民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正式成立大会,孙.中.山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说。大会宣告国民党成立,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吴景濂等八人为理事。

国民党的党务实由宋教仁代理主持。

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以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励行民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维持国际平和为政纲。从宗旨、党纲来看,国民党在大力扩充组织力量的同时,主张责任内阁以分袁世凯权力,积极维护共和制度和反对专制,在很多问题与袁世凯处于对立地位,团结了相当部分反袁世凯独裁的政治势力。

国民党也如愿得到了壮大。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亦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 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

清光绪八年(1882年),宋教仁出生于湖南常德桃源。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岁的宋教仁进入私塾读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宋教仁入读桃源漳江书院。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宋教仁考中秀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宋教仁赴武昌投考美国圣公会文华书院普通中学堂(现华中师范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翌年入学,在校期间,由吴禄贞组织的革命团体在武昌花园山的聚会吸引了他,常与同学议论时政。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宋教仁结识了黄兴,并成为挚友。同时,因不满清政.府统治,他开始倾向革命。十一月四日,与黄兴、刘揆一、陈天华、章士钊等发起成立华兴会。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二十五日,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的华兴会在长沙西园正式成立,选黄兴为会长,宋教仁为副会长;七月,在武昌发起创建“科学补习所”;十一月,计划在长沙进行起义反抗清朝政.府,但事泄未遂,宋教仁潜赴日本,于这一年十二月十三日抵达日本。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六月,创办革命杂志《二十世纪之支那》,并入读日本法政大学。在留日期间,他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特别感兴趣,广泛地阅读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书籍。他还翻译了各种文稿,有《日本宪法》、《俄国之革命》、《英国制度要览》、《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各国警察制度》、《世界史年表解》、《俄国制度要览》、《澳大利、匈牙利制度要览》、《比利时、澳匈国、俄国财政制度》、《美国制度概要》等等。宋教仁从这些翻译工作中,系统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对当时世界重要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各种制度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八月,支持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加入并担任司法部检事长,同时将《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宋教仁一度回到中国,在东三省从事反清活动,后因躲避追捕又再次去日本。

期间,根据其侦探结果编纂《间岛问题》一书,为清政.府日后保护图们江间岛地区提供了有力证据。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兴赴安南谋举事,举荐宋教仁代理同盟会庶务,宋教仁由此开始主持同盟会日常工作,参与一切机密事务。

宣统二年(1910年)底,宋教仁从日本返抵上海,任《民立报》主笔,以“渔父”笔名撰写大量了宣传革命的文章。

宣统三年(1911年),宋教仁赴香.港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七月,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组建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亲任总务干事。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十月二十八日,宋教仁与黄兴一同抵达武昌,参加革命**的法律工作,参与起草《鄂州临时约法草案》;十一月十三日离开武昌,赴上海;十二月初,抵达南京。

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起草了宪法草案《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四月二十七日,出任唐绍仪内阁的农林总长;七月,因不满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辞去农林总长之职;七月二十一日,当选为同盟会总务部主任干事,主持同盟会工作;八月二十五日,国民党成立,当选为理事,并被孙中山委为代理理事长。

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十三日,宋教仁自汉口沿江东下,二月十五日抵达上海,寄住在同孚路二十一号黄兴家中。在国民党选举胜利并且有望组织责任内阁的情况下,孙中山并没有与宋教仁就相关事宜进行直接磋商,反而经过与袁世凯中央**的密电协商,二月十日乘山城丸赴日本进行并不急切的考察访问。

二月十九日,宋教仁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发表演讲,明确地撇开孙中山发明的五权宪法而大讲他自己三权分立的宪政设想:“讨论宪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应如何分配,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及权限应如何规定,是皆当依法理,据事实,以极细密心思研究者”。接下来,他再一次以激烈言辞全盘否定袁世凯政.府当局的内政外交,认为只有国民党方面出面组织的议会政党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医生”;

三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基本结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经营下,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众议院议员五百九十六人,国民党得二百六十九议席,共和党得一百二十议席,统一党得十八议席,民主党得十六议席,跨党者得一百四十七议席,无党派二十六席。

参议院议员二百七十四人,国民党得一百二十三席,共和党得五十五席,统一党得六席,民主党得八席,跨党者三十八席,无党派四十四席。

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八百七十议席中占有三百九十二席,虽然没有超过半数,但由于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加起来只有二百二十三席,国民党依然可以凭借其绝对优势影响操纵参、众两院。可以说,宋教仁等付诸努力的国民党组阁的目标已经达成。

国民党的选举胜利,进一步抬高了宋教仁的政权预期和政治热情。

一九一三年一月十日,袁世凯下达正式国会召集令,命令所有当选的参众议员,于同年三月齐集北京。三月十九日,袁世凯又通电全国,宣布于四月八日举行国会开会礼。

作为在大选中胜利的国民党代表,宋教仁应袁世凯之邀,从上海赴北京商议国家大事。

三月二十日十时,宋教仁及前来送别的国民党重要人物黄兴、于右任等到达车站。

十时四十分,当宋教仁在大家的簇拥下走向检票口时,一声沉闷的枪响过后,宋教仁捂住腹部,痛苦地说道:“我中枪了。”

整个站台顿时大乱。这时,只见一人拼命逃离站台奔向出口,其间连着摔了两跤,之后沿着车站铁栏向东逃脱。混乱中,黄兴等人护送宋教仁到车站外,拦住一辆车,由于右任送宋教仁到沪宁铁路医院,其余的人留下来希望能抓获凶手。

而此时,整个站台上竟没有一名巡警。

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82章 离开第2章 小人精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3章 离开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12章 平叛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33章 告密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06章 小德张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56章 祸从口出第71章 您不走吗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70章 呼声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65章 模范团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96章 风云突变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530章 白话诗第45章 积重难返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56章 祸从口出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428章 大学令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409章 怪八股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609章 考据癖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