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心离开

袁世凯得知后,认为朝鲜擅自派遣使者出访,有伤中国体面。

朝鲜要表示独立于天下,中国就应当做出表示,属邦不得与中国平行于各国。

袁世凯向李鸿章建议,朝鲜使臣与中国驻外使臣公事交涉,必须用呈文。往来用衔贴,中国使臣用札笔照会,以符旧制。

嗣后又照会朝鲜**,责其不事先协商,借以阻止使臣出国。

李熙不服,申述理由,都被袁世凯无理驳回。

清**也认为朝鲜此行不合属邦体制,责令其必须先行请示,待允准后方能前往。

李熙不听,密令朴定阳、赵正熙离开汉城。

袁世凯知道后,千方百计逼迫朝鲜**将二人追回,同时派人带着奏咨前往中国请示并谢罪。

李熙迫于压力,只能照办。

事后,或许,连妄自尊大的请**都觉得袁世凯这样做有些过份,过于欺负人。

提出:“此事未便强行阻止,只能嘱其遵守属邦体制。”

为了有所遵循,清**要求李鸿章关于这方面,搞个具体办法。

李鸿章搞了三条,其中一条是,朝鲜的使臣到造访国要先到中国驻那个国的使馆报到,再由中国使馆的人带着朝鲜的使臣去拜访相关国。

但赵定阳出访美国,没执行这一条。袁世凯借机发难,责令朝鲜**将其调回,并严加惩处。

一八八九年四月底,朴定阳回到汉城,朝鲜**拟授其为外署督办。

袁世凯得知后坚决反对,认定朴定阳违背中国章程,实为罪人。非但不准朝鲜**授予朴定阳官职,还要求对其严加惩处。

李熙不同意,数次派人疏通,袁世凯就是不答应。

李熙无奈,又不好勉强,就派袁世凯的好朋友金允植出面说情。

袁世凯对金允植说:他不是不给好朋友面子,但原则问题是不能让步的。

金允植说:“什么原则问题?不过是使臣一时疏忽,此事在朝野上下,议论很多。以蠢兄的意见,您就别再坚持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下不为例还不行吗?”

“金兄,这件事决无商量余地,因为我们是朋友,换上别人,我早将您赶出去了。金兄,如果想在我这里喝酒,兄弟陪您。只是这件关系国家政体的大事,不要再提了,不要徒伤好友的感情。”

金允植见状,只能长叹一声告辞。李熙这个皇帝,当得也窝囊,不敢得罪袁世凯,最后只得按袁世凯的指示办。

这件事,袁世凯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声威也得到了张扬。

在这件事上,袁世凯固然有认真履职的成份,但更表现了他的任性妄为和一意孤行。

和当初李熙实心实意的请袁世凯来朝鲜相反,现在的袁世凯在朝鲜,已经是过街的老鼠。只是慑于他背后的势力,才没有人敢公然喊打。

袁世凯在朝鲜,已经成了恶魔。那时候的大清国,虽然已经百病缠身,但想欺负一个小小的朝鲜,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因为那时候的朝鲜,太弱了,太可怜了。

连最好的朋友金允植都和他绝交了,可以说是众叛亲离,袁世凯那么聪明敏感的人能感觉不到吗?

但是,他每次给李鸿章汇报自己的工作时,总是吹嘘自己在朝鲜的朝野,威信有多高,他的话大家有多重视。因为有他在,亲日派和亲俄派都不干轻举妄动。

朝鲜朝野,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袁世凯这个恶魔离开。

到袁世凯三年任期满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机会。

高宗李熙,致书清**及李鸿章,称袁世凯“驻东既久,终难相济”,要求派员更替。

时间长了,袁世凯在朝鲜的一些极端作法,也传到清廷一些官员耳中。因为袁世凯是李鸿章的人,对李鸿章不满的人,也借袁世凯的问题发挥,意思是李鸿章用人不当。

有人上奏,参袁世凯:“表里隔膜,情志不符,乃抵捂而不相人,甚有损大局。”

朝廷对李鸿章也有责难之意。曾因袁世凯的问题正告李鸿章:“非独朝鲜政乱可忧,而袁之轻躁易动亦殊可虑。”

这些事情,很快由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传到了袁世凯耳中。

刚来朝鲜时,袁世凯真的是踌躇满志。晋级加官,委以重任。自认为凭着天朝上国的神圣威严和自己的本事,指挥朝鲜君臣如草芥。一直雄心勃勃、信心十足、意气风发,志气高远。

他以为,朝鲜必定成为他升发的风水宝地,必将成为自己往上爬的重要平台。

但得知朝鲜和国內都对他大为不满后,他的心气一落千丈。

现在,他不想再留在这个是非之地了。

他的这些想法,在写给盛宜怀的信里,有明确的表露:“自韩狃于开化自主,一时延请洋匠西人甚多。而所事一无成效,并购买诸玩好无虚时,国财因一竭,国债因一积,至今百官俸薪四朔未颁,兵饷也朝不保夕。

“又妖邪百出,内外惶恐,至人心溃散,政治之废驰,从未加朝鲜之甚、如今日之甚者也。

“百官谋臣各具一心,各谋一身,即此时势,将不知伊如胡底?亦惟尽心竭力,待时而已。此间时势,如江流日下。

“如侄驽劣,已精力交困,惟盼秋后瓜期,即谋代藏拙,田园乐当不远矣。此间近势,已山穷水尽,……如侄不才,徒自遗戚,度日如年。尊教蝉联,非所敢闯。俄人阴谋蚕食,由来以久,方今锐意铁路,志固有在,将来造端,岂在韩乎?

“弟自知驽材,断难久任重寄,况此间事日益棘手,尤非弟所能支柱。设有遗误,有关大局,反复筹思,惟去为上计。且老母六旬,奉养须人,徒此荏苒,公私间惭憾实多。夏秋间曾托郁,芗两丈迭言于师,不蒙允;又具禀屡陈,又见阻;拟今冬更无望矣,殆亦命耶?姑俟来春,相机自谋退路。

“此间事如痼疾,膏肓之际,攻除难达。弟迭悬瓜代,尚未蒙允,日坐荆针,绝非久计。矧近灾生,百疾丛集。值多事之衘,乏补救之术,公私交殆,日切怵忧。十月之间,或可挂帆內渡,……未卜果能如愿否?来年设得内渡,……唯求帅择员接替而已。弟才庸识陋,值此事日棘手,病复迭生,此揣断难胜任,且老母多病,……特未卜何时得卸此肩也。

“去冬家母忽病偏废,迭次乞假,始为相帅为拂,继为内廷复阻,心绪甚劣,至成久病,今五月始渐痊可。……弟入秋即觉旧疾欲发,拟仍请简单代,未知当轴能俯允否?”

心灰意冷的袁世凯一天也不想在朝鲜待下去了。

理由当然不是如自己对盛宜怀说的那些,那显得多无能呀?和平时在李鸿章那里的自我吹嘘不是自相矛盾吗?

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78章 汉口之战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39章 进德会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182章 开张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90章 汪袁配合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8章 下重药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66章 实情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57章 管见十条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5章 找事做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158章 欧战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73章 在家上任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94章 僵局第482章 离开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3章 志得意满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4章 平定政变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134章 较量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82章 一明一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