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

和四川差不多同时行动的是陕西的护国独立。如果以长江来划分南北,陕西是北方唯一护国独立的省份。

为陕西护国独立做出重大贡献的是“二陈汤”的另一陈——陈树藩。

陈树藩(1885—1949),字柏森,陕西安康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年生于一个贩绸商人家庭。父亲陈声德,四十岁出头才得他这根独苗,从小教他练习儒家经典,望他考取科举,踏上仕途。陈树藩十八岁时,光绪下诏废科举,陈声德的愿望落空。

一九零五年,陕西成立陆军小学,陈树藩到该校学习。第二年,北京陆军部成立保定陆军速成学堂,陕西陆军小学决定保送三十名优材生前往深造,陈树藩也得到保送,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

一九一零年,陈树藩毕业返陕西,被分配到陕西陆军混成协炮兵营当排长,不久又调任军械官。辛亥西安起义前夕,在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引领下,加入同盟会。

一九一一年十月月二十二日,陈树藩参加西安起义(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任独立混成第四旅旅长。

为控制陕西,民国成立不久,袁世凯就派心腹爪牙陆建章率北洋陆军精锐第六师入陕。不久任命陆建章为陕西都督。

陆建章心狠手毒,杀人如麻,有"陆屠户"之称。陆建章督陕,首先是要改编和吞并陕军,为了自保,陈树藩给陆建章及其子陆承武送去一批上等烟土和古玩珠宝,还和陆承武结拜为兄弟。这样,陕西两个师三个旅先后被裁减吞并,唯独陈树藩的第四旅得以保存。

陈树藩依附陆建章,引起陕西革命党人的强烈不满和指责。陈树藩一面为自己辩护,一面秘密收留一些被裁下来的民党官兵,掩护一些被陆建章追捕的民党人士,渐渐得到民党人士的谅解。

云南护国举义后,陕西民军纷纷起义反袁。陈树藩的部队与各路民军早有联络,因此引起陆建章的猜疑,把陈由陕北调赴陕南,陈树藩趁势举起护国反袁大旗。

陆建章的长子陆承武(第一旅旅长)自告奋勇,统率所部进攻陈部,不料在富平一战,这位陆大少爷竟被陈树藩所部营长胡景翼活捉。

陈树藩一方面把陆承武当作人质,胁迫陆建章。

另一方面,任命胡景翼为左翼支队长,向西安以东地区挺进;委任郭坚为右翼支队长,向西安以西地区挺进;他则指挥其余部队向西安附近集中,对西安实行大包围。

与此同时,陈树藩派人见陆建章,以释放陆承武,保护陆家生命财产安全为筹码,要求陆建章放下武器。陆建章见大势已去,只好答应和平解决。

于是陈树藩发表独立通电:“树藩以辛亥以来,民力枯竭,不忍发生战事,重困吾民,力持镇静,数月于兹。乃南北协商,久无效果,而陕民对陆督军之贪暴行为,积怨久深,一发莫遏。致郡邑连陷,远近骚然。加以陆部所至,扰乱更甚,同种相残,殊悖人道。树藩情不获已,因于月之九日在陕北蒲城以陕西护国军总司令名义正式宣布独立,期促和议之进行,谋吾陕之治安。风声一树,义旅全归。今已驻军三原,与陆军切实交涉,令将所部军队缴械退出陕境。陆已承认,树藩明日即进驻西安受降,预备建设一切。”

五月十五日,陈树藩率领部队进入西安。五月十八日陆建章以威武将军名义,陈树藩以陕西护国军都督名义会衔发表通电:

“树藩因欲缩短中原战祸,减少陕西破坏区域,于九日以陕西护国军名义宣告独立,一面请求建章改称都督,与中央脱离关系。建章念项城二十载相知之雅,则断不敢赞成,念陕西八百万生灵所关,又不忍反对,拟即各行其是,由树藩以都督兼民政长名义,担任全省治安,建章即当遄返都门,束身待罪。”

就在袁发表“帝制始末”的同一天,“二陈汤”的“汤”,湖南靖武将军汤芗铭宣布独立。

湖南本是四面用兵的通道,湘西可以进兵川黔,湘南可以进兵粤桂。自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湖南军被袁解散,剩下来只有地方团队性质的五个守备队。每队兵力三五营不等,装备和战斗力都很薄弱,汤芗铭直接指挥的北洋军只有车震一个混成旅,驻防长沙、宝庆一带。

曹锟的北洋军第三师驻防岳州,不受汤的指挥,是袁用以扼湖南咽喉的一支得力部队。护国起义后,第三师调往四川,袁派第六、第二十等师到湘西进攻贵州,并调倪嗣冲的兄弟倪毓棻带领安武军十五营到岳州,准备开往湖南进攻广 西。

湖南民军纷纷起义,省城风声鹤唳,四月中旬广西护国军向湖南出发,永州镇守使望云亭于二十七日宣布独立。

广西军由永州向衡州移动,陆荣廷力劝汤芗铭举旗独立,一再表示,护国军方面会支持和维护他的湖南都督地位。

而湖南的反袁人士赵恒惕、陈复初、曾继梧等都前来湖南,帮助汤收编各路军成立湖南军,受汤的节制,致使汤芗铭对袁的态度由拥护转为中立。

他电请袁世凯撤退在湖南的北洋军,以免湖南化为南北战场。袁表示可以接受,暗中却指使在岳州的倪毓棻就近监视汤的行动。

进入五月,汤芗铭态度由模糊转变为明朗,冯国璋和张勋联名的四月电和冯的五月电发表后,汤于五月四日有电反驳。

言道:“不能因大总统个人之行为,而将民国四年来之历史全行删去,转而根据清室交付原案,则理论上终不为通,故建议大总统宣告退职,以副总统继任,较为光明正大。”

从这电报中显示汤主张袁退位而以黎元洪继任总统,这种态度正与反袁的护国军立场相通。在汤私心上,由于他是湖北人,和黎元洪是湖北同乡,因此黎继任大总统,对汤是有利的。这一点他和北洋嫡系的段祺瑞和冯国璋是分歧的,段、冯都不欢喜黎继任总统。

五月下旬,北洋系内部愈趋涣散,袁政.权日暮穷途,广西护国军对湖南的压力日益加强,湖南反袁的民军声势愈发壮大。

五月二十四日湘西镇守使、镇篁军统领田应诏宣布独立,在这样的情势下,逼得汤芗铭不得不于五月二十九日宣布独立。

汤芗铭的独立通电中,对袁还称为“我公”,还说“感知遇之私”。

“北京袁前大总统钧鉴:前接冯上将军通电,吁请我公敝屣尊荣,诚见我公本有为国牺牲之宣言,信我公之深,爱我公之挚,以有此电,循环三复,怦怦动心。国事棘矣,祸机丛伏,乃如万箭在弦,触机即发,非可以武力争也。武力之势力,可以与武力相抗,今兹之努力,乃起于无丝毫武力之人心,军兴以来,遍国中人,直接间接,积极消极,殆无一不为我公之梗阻。芗铭武人,初不知人心之势力,乃至于此。即我公亦或未知其势力之遽至于此。既已至此,靖人心而全末路,实别无他术出乎敝屣尊荣之上。

我公所谓为国牺牲者,今犹及为之。及今不图,则我公与国家同牺牲耳!议者谓我公方借善后之说,以为延宕之计。诚不免妄测高深,顾我公一日不退,即大局一日不安,现状已不能维持,更无善后之可言。湘省军民士气久已激昂。至南京会议,迄无结果,和平希望,遥遥无期。军民愤慨无可再抑。兹于二十九日已徇绅商军民之请,宣布独立,与滇、黔、桂、粤、浙、川、陕诸省,取一致之行动,以促我公引退之决心,以速大局之解决。芗铭体我公爱国之计,感知遇之私,捧诚上贡,深望毅然独断,即日引退,以奠国家,以永令誉。无任干冒,言尽于斯。汤芗铭叩。艳。”

汤有致独立各省电:

“肇庆岑都司令,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四川、陕西各都督、民政长官、各司令、各师、旅、团长鉴:项城叛国,法律无效,诉诸武力,知诸公之志苦也。芗铭粗明大义,久表同情,以左牵右掣之纷乘,致杖钺秉旄之较晚。五中愤郁,寝馈难安,恫念民生,恐滋荼毒,委曲隐忍,以企和平。适项城取消帝制,宣言息事宁人,尚冀憬然悔悟,自行退职,以谢我国人。

“嗣因南京发起会议,乃遣派代表,据《约法》立论,犹冀公论大伸,合力劝退,使人民重见天日。乃迭接徐州、蚌埠来电,鲁、鄂、湘、赣四省代表以不受彼党劫持,主张项城早日退位,致受疑忌,宣言鸣鼓而攻。似此情形,已无和平解决之望,乃于本日会众誓师,与袁政.府断绝关系,勉从诸公之后,共张挞伐之师。众志佥同,将士用命,誓除株毒,还奠共和。望锡指针,下匡愚昧,敬执鞭丝,惟命是从!湖南都督汤芗铭。艳。”

国民党人把护国反袁看作是“二次革命”的继续,散落在各地的国民党人纷纷集聚在护国反袁的旗帜下。

国民党领袖之一居正和吴大洲等在山东潍县、高密、周村一带组织了武装力量,居正称中华革命军东北总司令,吴大洲改称山东护国军。

居正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军起义时通电如下:

“孙中山先生、唐少川先生、肇庆岑云阶先生、云南唐都督、贵州刘都督、广西陆都督、浙江吕都督、四川蔡总司令、百色李总司令公鉴:戎事方始,南服粗定,挞伐未张,凶逆无恙,和议屡传,日月坐荒,辜中原父老之望,灰海内壮士之心,纵使和平解决,草率就事,豺狼虽去,狐狸犹存,共和之实不举,革命之祸无穷,内讧屡起,元气愈伤,一时姑息,万劫难复,怅望来兹,能无泣下。今我师崛起青齐,逼近京国,暂住潍邑,屡下名城,士有死心,人无生志,奖率三军,以候明教,戮力同仇,靡有二心。区区之忱,当希鉴察。驻潍东北军总司令居正叩。”

驻周村的山东护国军都督吴大洲也发表护国军起义讨袁的通电:

“袁贼四虐,祸我国家,摧挫民权,攘窃神器,普天同愤,万众离心。吾人亡命异域,尝胆卧薪,历有年所,奈贼禄未尽,天命难谌,空拳徒张,大勋未集。兹幸贼恶贯盈,皇天悔祸。亿兆同声,杀贼护国。吾人恫瘝桑梓,蒿目时艰,奖帅三军,廓清妖孽,誓使海表雄邦,再睹天日。东亚圣域,重现文明。上报国恩,下尽天职。原非得已,岂曰佳兵。凡我同胞,允宜共谅。谨此露布。山东护国军都督吴大洲,总司令薄天明。歌。印。”

山东的反袁力量不断壮大, 五月上旬民军进军到济南附近,劝促山东将军靳云鹏宣布独立,如果靳云鹏拒绝就要采取军事行动。

山东将军靳云鹏见民军势大,不敢拒绝,便用缓兵之计。他伪称极赞成倒袁,但山东不能和云南、贵州相比,何况地理上又不毗连,没有独立的必要,只有敦促袁下台。如果袁不答复,山东全省军政界人物就以总辞职来对付袁。当前为了地方安靖,民军应各守原防,如果侵犯政.府军防地,政.府被迫只好兵戎相见。

这时山东境内的袁军和民军旗鼓相当,双方处于僵持状态中。

靳云鹏在北洋军系中,和冯国璋、段祺瑞有密切关系,洪宪帝制后,他们都对袁离心离德,当山东民军力量逐渐强大后,遂借此致电劝袁辞职让贤,声言如果没有满意答复,只好宣布独立。

五月二十九日袁世凯召靳云鹏入京讨论退位问题,靳奉命即行。没想到走到半路上就被袁下令免去其督理山东军务一职,改派第五师师长张怀芝继任。这样一来,山东的独立也就搁置了。

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34章 较量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609章 考据癖第439章 进德会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17章 驻节朝鲜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44章 北归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614章 转折点第18章 好景难长第81章 战汉阳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4章 自保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7章 奇遇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39章 进德会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5章 积重难返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439章 进德会第439章 进德会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35章 立法第87章 吴禄贞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