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张勋复辟

看来,张勋的眼睛里根本没有黎元洪这个总统,明知黎在盼星星盼月亮等着见他,到京的当天并不没有去谒见。

十五日晨,黎元洪派夏寿康、钮传善到南河沿张宅面邀。一直到九时,张勋才乘汽车出门,先访王士珍,后到总统府。

黎备有丰盛的筵席与张勋共进午餐,并邀王士珍、李经羲、江朝宗等作陪。

谈到当前时局,张勋书面提出解散国会以外的解决时局办法五条:

一、组织责任内阁;二、召集宪法会议;三、改良国会规制,减少议员名额;四、赦免政治旧犯;五、摒退公府佥壬。

此时黎已经失去了抵抗,就在条文上亲笔批明:“交院分别办理”。

张勋还在口头上补提了三个条件:

一、请将优待清室条件列入宪法;二、请订孔教为国教;三、请批准定武军(辫子军)增招军队二十营。

关于制宪问题,张勋主张援引民国元年南京临时参议院的成例,由各省推派代表二名,组织宪法会议。黎也向他反提了四个条件:

一、独立各省取消独立;二、天津总参谋处撤销;三、各省军队撤回原防;四、各省不得扣留中央税款。

张勋已经以北京政.府的新主人而自居,谒黎后通电独立各省说:

“入都后,折衷各方意见,条举磋商,如组织责任内阁、召集宪法会议、改良国会规则、减少议员额数、赦免政治旧犯、摒退公府佥壬等事,均蒙主座批准。……各省宣告脱离之始,所提条件虽有不同,而其大端要不外乎此数者。今者既经解决,则收束军事,亟应实践前言。电到之日,请即取消独立名义,其军队已出发者,即日调回原驻地点。勋俟布署稍定,亦当率队归徐。”

十六日,张勋头戴红顶花翎,偕同定武军四个统领乘汽车到神武门,换乘肩舆到清宫,由清室内务府总管世续导入养心殿谒见溥仪。

接着他又到东交民巷遍访各国公使,日本林公使设宴招待了他。

觉得万事俱备后,张勋命令他的“辫兵”把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以及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到他那里。

突然宣布道:“本帅此次率兵入京,并非为某人调解而来,而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接着他告诉众人,他已进宫面圣,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明晨请皇上复位。议罢厉声问道:“诸位尊意如何?”

王、江、陈、吴四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弄得懵了。

王士珍壮着胆子问道:“各省及外交部接洽过吗?”

张勋回答:“外交确有把握。冯国璋、陆荣廷均表赞意,并有电来催。各省督军也一致拥护。”

王士珍等默默无语。

张勋又说:“我志在必行。你们同意,则立开城门,放我兵马进来。否则请各归布置,决一死战!”

王士珍等面面相觑,不敢再说什么。

张勋遂下令打开城门,五千“辫子兵”全部进城。接着,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翎,带领康有为以及王士珍、江朝宗、陈光远、吴炳湘文武官员,乘车进宫。

溥仪在回忆录中对此是这样写的:

“阴历五月十三日这天,还是在毓庆宫,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师傅一齐出现,面色都十分庄.严,还是陈师傅先开口:‘张勋一早就来了……’

“‘他又请安来啦?’

“‘不是请安,是万事俱备,一切妥贴,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大清复辟啦!’

“他看见我在发怔,赶紧说:‘请皇上务要答应张勋。这是为民请命,天与人归……’

“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我呆呆地看着陈师傅,希望他多说几句,让我明白该怎么当这个‘真皇帝’。

“‘用不着和张勋说多少话,答应他就是了。’陈师傅胸有成竹地说,‘不过不要立刻答应,先推辞,最后再说:既然如此,就勉为其难吧。’

“我回到养心殿,又召见了张勋。这次张勋说的和他的奏请复辟折上写的差不多,只不过不像他奏折说的那么斯文就是了。

“听他念叨完了。我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他夸了我一顿,又把康熙皇帝六岁做皇帝的故事念叨一遍。

“听他叨叨着,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那个大总统怎么办呢?给他优待还是怎么着?’

“‘黎元洪奏请让他自家退位,皇上准他奏请就行了。’

“‘唔……’我虽然还不明白,心想反正师傅们必是商说好了,现在我该结束这次召见了,就说:‘既然如此,我勉为其难吧!’于是我就又算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张勋下去之后,陆续地有成批的人来给我磕头,有的谢恩,有的连请安带谢恩。后来奏事太监拿了一堆已写好的‘上谕’。头一天一气下了七道‘上谕’。……”

停业五年多的黄龙旗店又重操旧业,但一时供不应求,许多人家只好用纸糊一面龙旗应付。

而那些早就盼望清室复辟的王公贵族、遗老遗少则弹冠相庆,兴冲冲地聚集在皇宫门前等候觐见“皇上”。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

据老北京人回忆当时北京街上的情形说,那天早晨,警察忽然叫各户悬挂龙旗,居民们没有办法,只得由纸糊旗子来应付。接着,几年没有看见的清朝袍褂在街上出现了,一个一个好像从棺材里面跑出来的人物;报馆出了复辟消息的号外,售价比日报还贵。

张勋、康有为、瞿鸿禨、王士珍、江朝宗、吴炳湘、陈光远、刘廷琛、沈曾植、劳乃宣、阮忠枢、顾瑗、万绳栻等数十人合辞上奏,请清逊帝溥仪复辟全文:

“奏为国本动摇,人心思旧,谨合辞吁请复辟,以拯生灵,恭折仰祈圣鉴事。窃经国以纲纪为先,救时以根本为重。我朝开基忠厚,圣圣相承。主教则首尚人伦,敷政则勤求民隐,是以皇灵赫濯,敬者怀若帝天,化泽涵濡,爱者戴如父母,虽经鬓捻寇氛之厄,幸赖二三大臣效忠疆场,用能削平祸乱,弼我丕基。

“盖仁泽入人既深,而王纲又足以维系之也。廿载以来,学者醉心欧化,奸民结集潢池,两者相资,遂成辛亥之变。孝定景皇后不忍以一姓之尊荣,罹万民于涂炭,勉徇所请,诏设临时政.府,原冀惠安黎庶,止息干戈,岂意根本动摇,竟以安民之心,助彼厉民之虐。彼时臣勋、臣国璋等,孤军血战,莫克回天;臣嗣冲、臣怀芝等,虽力遏妖氛,卒难荡决。贻忧君国,寝馈难安,忠愤填胸,积年成疾,然不敢不仰承庙略,悻冀升平。

“蒙难艰贞,于兹七载。乃共和实行以后,上下皆以党贿为争端,各便私图,以贪济暴,道德沦丧,民怨沸腾,内外纷呶,迄无宁岁,苍黎凋敝,逃死无门,此实非孝定景皇后逊政之初心,我皇上所当收回政权,实行安民,以仰承先志者也。臣等伏查列强之世,非建设巩固帝国,不足以图存。此义近为各国所主张,尤深合吾民之心理,以中国之皇王神圣,代有留贻,规复典章,易于反掌。而我皇上,英姿天挺;圣学日昭,虽在冲龄,睿逾往圣。况当机限之运,曾无匕鬯之惊,天殆默佑圣躬,以宏济艰难,俾延无疆之祚,而吾民迭婴荼毒,尤徯后以来苏。

“臣等蒿目时艰,痛心天祸,外察各国旁观之论,内审民国真实之情,靡不谓共和政体,不适吾民,实不能复以四兆人民敲骨吸髓之余生,供数十政客毁瓦画墁之儿戏。非后何戴,穷则呼天。臣等反复密商,公同盟誓,谨代表二十二省军民真意,恭请我皇上收回政权。复御宸极,为五族子臣之主,定宇内一统之规。臣等内外军民,誓共效命,竭忠保卫皇室。伏恳我皇上大慈至德,俯允所请,天下幸甚。所有国本动摇,人心思旧,合词吁请复辟各缘由,谨恭折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奏。”

随后废帝溥仪颁布了康有为拟定的复位上谕一通:

“朕不幸,以四龄继承大业,茕茕在疚,未堪多难。辛亥变起,我孝定景皇后至德深仁,不忍生灵涂炭,毅然以祖宗创垂之重,亿兆生灵之命,付托前阁臣袁世凯,设临时政.府,推让政权,公诸天下,冀以息争弭乱,民得安居。乃国体自改革共和以来,纷争无已,迭起干戈,强征暴敛,贿赂公行,岁入增至四万万,而仍患不足。外债增至十余万万,有加无已。海内嚣然,丧其乐生之气,使我孝定景皇后不得已逊政恤民之举,转以重困吾民,此诚我孝定景皇后初衷所不及料,在天之灵,恻痛而难安者。

“而朕深居宫禁,日夜祷天,彷徨欲泣,不知所出者也。今者复以党争,激成兵祸,天下汹汹,久莫能定。共和解体,补救已穷。据张勋、冯国璋、陆荣廷等,以国体动摇,人心思旧,合词奏请复辟,以拯生灵。又据瞿鸿禨等为国势阽危,人心涣散,合词奏请御极听政,以顺天人。又据黎元洪奏请奉还大政,以惠中国,而拯生灵各等语。览奏情词恳切,实深痛惧。既不敢以天下存亡之大责,轻任于冲人微渺之躬,又不忍以一姓祸福之谰言,遂置生灵于不顾。

“权衡轻重,天人交迫,不得已允如所奏,于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临朝听政,收回大权,与民更始。而今以往,以纲常名教为精神之宪法,以礼义廉耻收溃决之人心。上下以至诚相感,不徒恃法守为维系之资,政令以惩毖为心,不得以国本为尝试之具。况当此万象虚耗,元气垂绝,存亡绝续之交,朕临深履薄,固不敢有乐为君,稍自纵逸。尔大小臣工,尤当精白乃心,涤除旧染,息息以民瘼为念。为民生留一分元气,即为国家留一息命脉,庶几存亡可救,感召天庥。所有兴复初政,亟应兴革诸大端,条举如下:

“(一)钦遵德宗景皇帝谕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定为大清帝国,善法列国君主立宪政体。(二)皇室经费,仍照所定每年四百万数目,按年拨用,不得丝毫增加。(三)凛遵本朝祖制,亲贵不得干预政事。(四)实行融化满清畛域,所有以前一切满蒙官缺,已经裁撤者,概不复设。至通俗易婚等事,并着所司条议具奏。(五)自宣统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与东西各国正式厘定条约,及已付债款各合同,一律继续有效。

“(六)民国所行印花税一事,应即废止,以舒民困。其余苛细杂捐,并着各省督抚查明,奏请分别裁减。

(七)民国刑律不适国情,应即废除,暂以宣统初年颁定现行刑事为准。(八)禁除党派恶习,其从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倘有自弃于民,而扰乱治安者,朕不敢赦。(九)凡我臣民,无论已否剪发,应遵照宣统三年九月谕旨,悉听其便。凡此九条,誓共遵守。皇天后土,实览临之。将此通谕知之。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内阁议政大臣张勋。”

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48章 开滦矿权第2章 小人精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65章 保路运动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89章 出师未捷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18章 好景难长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45章 张毒菌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73章 在家上任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336章 张瑞玑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12章 平叛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89章 内斗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390章 内幕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480章 改名字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410章 会考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164章 芥蒂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289章 内斗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