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

段祺瑞认为这些肯定都是冯国璋搞出来的,其目的是想拖延总统的选举。在他看来,像吴佩孚这样的一个小师长懂什么,哪来这么大的胆子?

他决定予以迎头痛击,随即指使张作霖。倪嗣冲等发通电,坚决主张继续对南用兵。他自己也有电斥吴“师长职卑对大局无发言之权”。

段祺瑞说吴佩孚职卑位低是不错的,他不过是个师长。但是,段在很大程度上,栽跟头恰恰就栽在这个他没看上眼的小师长身上。

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师长。带的队伍能征善战,驻防最前线,军纪又好。最重要的是极善审时度势,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自此开始,中外开始对这位师长刮目相看了。

吴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东蓬莱人。

光绪五年(1879年)入私塾读书,置身喧闹中仍静心背诵功课,格外受先生器重。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吴佩孚高中登州府丙申科第三名秀才。他因此而常被称为吴秀才,蓬莱秀才,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春,吴佩孚得堂兄吴亮孚资助,投天津武卫左军聂士诚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吴佩孚考入开平武备学堂步兵班。九月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将开平武备学堂迁到保定,成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吴佩孚放弃进学堂继续学习的机会,投天津陆军警察队任正目、额外初等官。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使馆副武官青木宣纯(曾任北洋军教官)与袁世凯面商日中联合组织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等事宜,袁从北洋军中挑选数十名精干士官,与其组成了联合侦探队。这些北洋军官大多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故工作颇有成效,其中就有吴佩孚。

吴佩孚原是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军官,参加日军的谍报活动后,几次进出东北。其间曾被俄军俘获,但拒不招供,被判死刑后跳车逃生。战后晋升上尉军衔,日军授勋以资表彰。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投奔清军第三镇统制曹锟,以其才智和灵活,逐渐得到曹锟的赏识和重用,于是,便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发生在吴佩孚身上的奇闻轶事很多。

他如何由秀才投军的呢?据说当了秀才的吴佩孚在登州染上了鸦片烟瘾,常到烟馆中抽上了两口。当时登州有一个大土豪名叫翁钦生,这一天翁正独个儿在烟馆“雅座”中抽烟打磕铳。

吴秀才也来上烟馆,赶上普通坐上客满,无法插足,可是烟瘾大发,乃悄悄跨入“雅座”。正遇翁钦生在闭目养神,惊扰了翁的好梦。

翁用鄙夷的眼光呸了一声,伸起了腿对吴就是一脚,大叫说:“滚!”

吴一言不发,红着脸退了出来,心里越想越气,把这遭遇偷偷告诉了登州的几个流氓。大家同意要找翁的麻烦,在翁老太太做寿的一天,流氓们假拜寿为名,大闹寿堂,把翁家搞得天翻地覆。

事后翁告到州府,吴佩孚便和流氓们逃出了登州。

吴转辗逃到了北京,在崇文门外巾帽胡同隆庆栈投宿。这家隆庆栈是山东蓬莱人开的,店主姓孙,看见这个穷秀才甚是可怜,但念在老乡份上,让他住下。

想帮吴找点事干,问他会做些什么?

吴说:“我什么也不会,只会写春联。”

孙老板说:“写春联没有用,一年到头能写几多,还是算命的好。”

于是吴秀才便在崇文门外搭起课棚来,以六爻卦糊口,过起了朝不保夕,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有一天,来了一位操蓬莱口音的人来问卜,吴佩孚拱手说:“老乡,你问的啥事?”

来人笑着说:“老弟啊,怎么你连你堂哥哥都不认识了?”

吴仔细一看,竟然是多年不见的堂兄吴亮孚,两个人在家时关系本就很好,他乡遇亲人,吴不由自主地流下了辛酸泪。

吴亮孚说:“我昨天打这里路过,见你端坐课棚,真没想到你中了秀才却落到这等模样,好吧,咱们喝两杯去吧。”

于是吴收起了课棚,随着堂兄到一家杏花村小馆子,两兄弟一边喝酒,一边细诉衷肠。

吴亮孚说:“兄弟,你怎么落到这般模样?”

吴佩孚便把自己在登州的事,以及到北京后人地生疏,谋生困难,不得已才摆摊课命种种,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堂兄。

吴亮孚一边劝酒,一边叹息,最后用十分诚挚的语气说:“兄弟,算命既不能糊口,更没有前途,听我说,人要往高处爬。你念过书,中过秀才,可是做官大概没有你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军。你如果投笔从戎,不是我当面奉承你,八年十载你不出人头地才怪呢!我们吴家像你这样人还没有第二个,赶快收拾起课棚,要零钱花用从我这儿拿。”

说着便从身上掏出几锭银子拿给吴佩孚,吴接了银子感动得哭了起来。

就这样,蓬莱秀才投笔从戎,烧了课棚去参军了。

很多年后的一天,吴佩孚赴北京领饷折回长春。刚下火车,迎面来了一个熟人。真是冤家路窄,来的不是别人而是曾经欺负过他的翁钦生。

翁在长春开了一家旅店,前来料理店务完毕,准备南归。

吴一手把翁拉住,翁颇觉惊讶,不知这位军官是谁,定睛一看,吓了一跳。眼前这位军官竟是多年前被自己赶出登州的吴秀才,他舌头和嘴唇都大了起来,话也说不出口。

嗫嚅地说:“吴秀才,你?……”

吴哈哈大笑,一边抓住翁不放,一边说:“真巧,他乡遇故知,住几天再走。”

翁听了更害怕了,赶快说:“有事要上大连非走不可,下次来长春再来拜望。”

怎知吴执意不放,扬头叫了一声卫兵来,把翁老板行李送到营盘,然后便不由分说地拉了翁就走。

翁面色苍白,拖着千斤重的脚步跟了吴管带走出火车站,一边走一边想:“当年一页旧怨,今天冤家路窄,吴秀才变了吴管带,不挨揍五十大板才怪呢!”

吴拉着翁走时,也正想着心事。他的想法正和翁相反,想的是如果不是眼前这个人逼自己离开山东家乡,至今最多不过还是个穷秀才,与春花同落,与秋草同腐。幸而被他一迫,自己才投军,方得有今天,应该好好招待他。

于是,他把翁拉到营盘殷勤话旧,盛筵招待,并且请他带信回家。

吴自离别山东,家乡还是第一次知道了他的消息,带消息的竟是他的仇人。

翁钦生回家后逢人便宣扬:“吴秀才做了管带了,在长春,还请我吃饭,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足见这蓬莱秀才还是很有胸襟的。

吴佩孚驻军岳州时期,颇能谦和容士,常和湖南士绅过从。

他是秀才出身,能文能诗,治军又严,部下军风纪甚好,这许多条件使他受到地方人士的爱戴。

有一位饱学乡绅王某对他尤好,有一天王某曾向他进言说:“外人常说湘人排外,其实这是不知湘人的皮毛之见,湘人重气节而轻死生,北军如果以征服者姿态高压湘人,则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倘以合作手段厚结三湘豪杰,约束士兵不许妄取民间一草一木,则湘人必翕然心服。”

吴佩孚听了颇为动容,日后他在湖南便以此为政治信条。可见,他是很能听得进别人意见的,不是个固步自封之人。

吴佩孚何以从一个征南急先锋变成了主和的中流砥柱。

除了前边提到的因素外,对他触动最大的是这一次国会选举。

如他在给李纯的电报中所说:“此次国会新选举,政.府以金钱大施运动,排除异己,援引同类,被选议员半皆恶劣,此等国会不但难望良好结果,且必以司法机关受行政指挥而等赘疣,极其流弊,卒以政.府不受法律约束,伪造民意,实等专制,酿成全国叛乱,若再以武力平内乱,是惟恐亡之不速也。”

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天作孽有可为,人作孽不可留。

在有些人看来,只要自己大权在握就可以胡作非为,殊不知民意不可欺。吴秀才的仗义发声,应该是对安福国会胡作非为的惩处。

封建等级制度虽然被推翻了,但人们的等级观念还根深蒂固。吴佩孚以一个师长,竟敢于如此评说国事,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于是,他的发声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狮子吼”。

吴佩孚的“狮子吼”,使北方政局大为震动,也使冯国璋和他的老长官曹锟都为之不安。

曹锟有电和言悦色地斥吴:“吴师长通电,殊属不明事理。”

后来曹听说段为此很生气,于是再有电训吴:“勿得轻信谣言,并饬遵照中央计划一致进行。本人定于二十四日由天津赴保定,即日南行。”

曹锟有他苦衷,他人在天津,这时天津已经成为奉军的地盘,而徐树铮是个翻脸不认人的狠角色,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知道,吴佩孚的帐一定都记在他身上。

于是,他一面通电斥吴,一面赶紧南行,离开虎口天津回大本营保定。

冯国璋也有电:“吴师长激于意气,……宜先互商妥洽,不可即行入名。”

可是吴佩孚依然继续通电主和,还把前致冯国璋的电文全文送交全国各报刊登。

吴的通电立刻得到西南将领的响应。

谭浩明、谭延闿二十三日致电吴:“奉读马电,大义凛然,同深赞服,已转达武鸣(陆荣廷),西林(岑春煊)一致主张,并通电西南各省,以为洛钟之应。”

陈炳焜(新任广西省长)、莫荣新、湘西将领田应诒、刘显世、唐继尧等也先后通电响应。

段祺瑞大动肝火,发电痛责吴“受人煽惑,不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言道:“该师长军人也,当恪军人应尽服从之天职,不然,尔将何以驭下?责任内阁关系巩固国家之中枢,政令所由出,图私利者不能反对,不敢反对,阴使人反对之,是破坏国家,使人干犯纲纪,计非不巧,然而端人绝不为之。况春秋诛心,岂能逃千秋斧钺?尔何受其欺。尔从予多年,教育或有未周,予当自责,嗣后勿再妄谈政治也。”

此时,张作霖、倪嗣冲也有电对吴进行指责,同时也对曹锟表示不满。

将在外,曹锟身在北方,也很为难。

于是便在保定发电,通报北方各省说:“接吴师长马电,不胜气忿,当即发电申斥,文曰:马电悉,误会元首文电,居然通电主和,一意迳行,将军人天职全行忘却。……该师长等屡次坚持己见,竟以陆荣廷、赵恒惕之言为可信,牵动大局,此固国家之不幸,实亦鄙人德薄能鲜有以致之。鄙人一息尚存,决不忍坐视该师长等受人愚哄,陷国家于危亡。务宜速自醒悟,屏除浮言等语。锟赋性愚拙,惟知拥护中央,服务命令。今该师长等有此举动,谅系奸人挑拨,欲破坏我北洋团体,锟现在保定,即日南行,策划进行。”

皖系和主战派都破口大骂曹锟是北洋团体的内奸,是口是心非的小人。曹锟这时的处境,就和不久前李纯的处境一样,天天要忙于答复各方面的责难。

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68章 武昌起义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8章 约定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162章 国耻第112章 兵变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87章 吴禄贞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344章 北归第164章 芥蒂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93章 南北议和第50章 过街老鼠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章 小人精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93章 南北议和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20章 心机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