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

冯国璋在一九一八年十月交卸总统后不久,便回河间原籍休养。

冯在满清末年当过禁卫军统,禁卫军辖有一师一旅,其军饷比正规军多。正规军每师每年只有一百三十万元,而禁卫军则有二百万元。

民国二年(1913年)冯调任江苏都督时,禁卫军改编为第十五、十六两师,随他到江苏。军饷每年三百六十万元,还是比别的部队要多很多。

民国六年八月,冯到北京任总统,第十六师留驻南京,第十五师改编为总统拱卫军,随冯北上,移驻北京。

冯在总统军事处下面,专门为第十五、十六两师设立粮饷局,派自己的亲信张调辰为粮饷局督办。

冯国璋下台后,总统府军事处裁撤,第十五、十六两师改归陆军部直辖,粮饷局仍然保存。一九一九年六月,这个粮饷局被陆军部裁撤,冯大为生气,想到北京争回这个权利。

冯到了天津,徐世昌邀请他到北京来先调停直皖之争,然后进一步调停南北之争。但冯一直怕小徐下毒手,迟迟不敢到北京。

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冯国璋终于壮着胆子来到北京。

九月二十六日,段祺瑞设宴为冯国璋接风,这是他们府院相争公开翻脸后的首次见面。两人毕竟是多年好友,矛盾也是因为公事,没有什么私人恩怨,很好化解。更何况此一时彼一时,酒席间一笑泯恩仇,谈得反而很投机,冯段相互间甚至说了许多心里话。

席间,冯劝段不要偏听徐树铮一个人的话,段虽不以为然,还是不住地点头。这一次晚宴,北京政.府传出了冯段已破镜重圆,复归于好。

安福系拟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以缓和直皖两系的战争危机。老谋深算的徐世昌,则想用两位下台的前总统(黎元洪和冯国璋)出面调停南北。他同时草拟了一套全国统一后的大举裁兵计划,想由南北各推举元老三人组成裁兵委员会,北方元老是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南方元老是岑春煊、唐继尧、陆荣廷。

但是,冯迫切想解决的是,清偿欠第十五、十六两师的军饷。

徐很痛快地下一手谕:“第十五、十六两师仍归冯前总统节制”,并将粮饷局恢复。

由于冯国璋入京的目的已达,或许是无所事事的时间太长了,也想出来做些事。再说,主和本是他的心愿,于是,他也高调加入徐世昌的主和与节饷裁兵的浪潮之中。

但是,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冯国璋在裁兵高.潮中,病逝北京帽儿胡同私邸。

临危时他曾对张一麐口授遗电,希望和平早日实现,本人以不能亲见统一为憾。北京政.府通令全国下半旗三天。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分别亲赴冯寓吊丧。段祺瑞在冯灵前想起了小站练兵、数十年悲欢离合,不禁放声大哭。徐世昌则送一万元为冯的治丧费。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亦作华甫.出生在直隶(今河北)河间西诗经村。

冯家原是村中大户,其祖父冯丕振,家境富裕,有地三百亩,为该村四大户之一。其父冯春棠,因科举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灾,家道逐渐中落。冯国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冯佩璋,常年经营戏班,奔波外乡;老二冯蕴璋,自幼读书,被选为拔贡;老三冯琥璋,文庠生。 他7岁入本村私塾读书,5年后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

冯国璋年幼聪颖,心宽志远,性情豪放。因用心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光绪七年(1881年),冯国璋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两年。因家境艰难,光绪九年(1883年)辍学回家。

为了找寻出路,光绪十年(1884年),二十五岁的冯国璋只身来到大沽口淮军直字营,通过在该营任文书的族叔介绍,入伍当兵。因冯国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经常帮助士兵书写家信或帮伙房记账,人缘不错,亦取得了该营统领刘祺的信赖。经刘保荐,冯国璋进入天津武备学堂,习步兵科。

该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养淮军中下级军事人才创办的。聘有德国军事教官,所设课程有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并操习炮队,步队、马队、工队及分合阵法,另外还兼学经史。

冯国璋是该学堂第一期学员。在学习期间,他曾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特设数学附生额,因他擅长算术,考中秀才。后返回天津武备学堂继续学习军事。

冯国璋经过刻苦努力地学习,精通枪炮阵式,熟习营垒作业,各科成绩优秀,得到该学堂总办荫昌和德国教官的赏识。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七月,冯国璋从该校以优异成绩毕业。当时冯国璋已届而立之年,他不安于现状,想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于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入聂士成军中效力。

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冯国璋曾随聂士成赴东北和朝鲜等地考察和测绘地形。为时半年,跋涉数千里,餐风宿露,历尽艰险。所达之处,对山川要塞均用新法绘图说明,地形地物,了如指掌。所搜集的资料以聂士成之名编成《东游纪程》一书,由冯国璋任注说编辑,及至第二年聂士成率部在朝鲜和东北等地抗击日军时,这部著作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故此,冯国璋得到了聂士成的垂青,被任命为该军军械局督办。

甲午战争后,冯国璋得聂士成保荐,以清朝驻日公使裕庚随员身份赴日。冯国璋在日本期间,为考察日本军事,结交了日本军界人士福岛安正、青木宣纯等人,并博览大批近代军事著作,取得了大量有关军事教练的资料。他不舍昼夜,抄录和整理了几大本有关军事训练和近代军事科学发展的“兵书”,冯国璋亦因此大长才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冯国璋回国后,将精心整理好的笔记资料呈送聂士成,聂士成又转呈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正在积极筹办小站练兵事宜,急需军事教学人才,见到冯国璋所整理的军事资料如获至宝,遂招冯国璋入小站辅佐编练新军。与冯国璋同时进小站的,还有他在武备学堂时的同学王士珍和段祺瑞等人。

冯国璋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深入浅出,深受学兵的拥护和爱戴。未几,冯国璋即被任命为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不久,又升为督操营务处总办。冯国璋鉴于新建陆军初创,在训练工作上应有所遵循,经过精心筹划,与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力编成《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二十二册,成为随营学堂的标准教科书,也是清朝末年我国军事学校和编练新军的主要教材。

由于冯国璋等人对袁世凯的精心辅佐,小站练兵的声誉大振,冯国璋也因得袁世凯重用而一路高升。

冯国璋一生,由一介书生而入军界,读文史后再习军事。在他所处那个时代,经历了数次战争,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或是身为一名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军事将领,在军中,冯国璋往往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见解而出类拔萃。

他两次东渡扶桑,从那个自明治维新以来变得强悍起来的国度中,发现了一条中国富强昌盛,再树雄姿的可行之路。就是打破海禁,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让国人重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屡屡向上司和清廷进言,并且一直身体力行地为“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这一宏愿而尽心尽力。

但其时其势,这位汉族的清廷重臣也有与当年李鸿章相似的忧虑和顾忌。眼看着京城里那个冥顽不化的满清朝廷,还有早已腐败不堪的各级衙门地方官吏,落后的农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扬的贸易商业,还有几乎空白的现代工业这副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就决定了真正要在东方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形成“大事起”的强盛之势,非一朝一代人所能办到的。因此,冯国璋把希望放在了儿孙辈身上。

在护国反袁中,冯国璋一面向袁世凯迭电密陈请“勿轻开战祸”,一面通过梁启超、胡鄂公等人与西南唐继尧、陆荣廷信使往来,以促使西南独立和陆荣廷攻击广州,逐驱袁世凯死党龙济光;同时,又劝说四川的北洋军与护国军停战,并且指使四川、湖南将军陈宦、汤芗铭通电拒绝袁世凯的命令。

不仅如此,冯国璋还主动联络江西李纯、浙江朱瑞、湖南汤芗铭、山东靳云鹏等将军联名发出密电向各省将军征求收拾时局的意见,时称“五将军密电”。其电文内容,要求南方者:(一)取消独立,(二)退出战区,(三)保护战地人民。要求北方者:(—)取消帝制,(二)惩办帝制罪魁,(三)请元首自行辞职以觇全国人民之意思。

也就是说,无论动机如何,为保卫民主共和,冯国璋是有贡献的

冯在总统任内一心想谋求和平统一,这同样是值得肯定的。

冯国璋当大总统的时候闹了一个大笑话,这就是“卖鱼事件”。据传,中南海的鱼是前代皇家所放养,其中还有一条三尺长的红鱼和一条大鲤鱼,上面系着金圈,挂着金牌,一向就不曾为人所捕捞。冯国璋入主中南海后,派人将湖中的鱼一网打尽,然后命人在市场上高价卖出。一时间北京各处都在叫卖“总统鱼”,而所售之款尽入了冯国璋的私人腰包。当时有人写了一个对子嘲讽说:“宰相东陵伐木,元首南海卖鱼!”

冯国璋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政治方面却基本上是个榆木脑袋。他号称是“北洋三杰”龙虎狗中的“狗”,还真有点忠犬护主的劲头儿。在战场上他只想着打胜仗,保住清王朝,根本没领会东家袁世凯的政治意图。出发前袁世凯给他的六字箴言是“慢慢走,等等看”,可他到了武汉就一鼓作气连下两镇。

冯国璋一生,最受谴责的是在镇压武昌起义时火烧汉口。那一年的十一月一日,冯国璋借风势命令士兵放火,烈火由北而南,由东而西,一时间整个汉口便成了火海,三天三夜未熄,使方圆三十里的繁华商埠倾时成为一片焦土,商民损失不可计算。

孙中山去武昌凭吊首义之城时,被烧毁的汉口还惨不忍睹。

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79章 新人物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112章 兵变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90章 内幕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82章 开张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29章 辞职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4章 肃贪治吏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5章 挫折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66章 机会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3章 志得意满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34章 自保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35章 多事之秋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56章 祸从口出第4章 当官真好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89章 内斗第164章 芥蒂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398章 张疯子第94章 僵局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44章 肃贪治吏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7章 奇遇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345章 张毒菌第34章 自保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