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

而那个时候北京政.府,自身也正陷入诸多难题之中,首先的问题是国会。

众所周知,民主共和体制的本旨在于对权力的相互制约。

民主共和体制,是建立在对封建专制否定的基础上。英国学者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法国学者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提出“三权分立”理论,主张通过法律规定,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管辖,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

三权分立并非是唯一一种权力相互制约的制度,但它所体现的,设立权力制衡系统,防止任何一种职权受到滥用的原则,表达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真谛。

一个民主共和体制的国家只有总统而没有国会,这和封建专制和独裁有什么区别呢?由于皖系一手制造的安福国会已经宣布停会,无论在法理还是在事实上,北京政.府都迫切地需要有一个国会。广州虽然有一个国会,可是广州的国会是不承认北京政.府的。

明白人总是有的,于是,北京政.府便通令各省根据旧选举法进行国会的改选。

应该说,这手法还是很高明的。一方面,选出了新国会,广州的国会就应该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南方的“护法”护的就是旧约法,根据旧选举法进行国会的选举,南方的护法也似乎是出师无名了。

在北京政.府看来,由此便可达成南北和平统一的目的。

但是,南方强调其护法的目的是恢复旧国会,并不是用旧选举法选举新国会,对北京政.府的国会重新选举,根本不予理会。

不只是南方,皖系的封疆大吏浙江督军卢永祥也反对改选国会,其他北方各省也不热心支持这个选举。

结果,重新选举国会的举措,不但不能得到南方的支持,甚至连北方的内部也无法协调。这便使得这个在民主共和旗帜下的政权,一直处于没有国会的状态中。

没有国会自然不行,但国会的事终可以放一放,对北京政.府,最紧迫的是没钱。用老百姓的话说,没啥别没钱,北京政.府没的正是钱。

北京政.府多少年来就是靠借债度日,特别是借外债。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借钱首先得有抵押。这些年来,押铁路、押关税、押矿、押盐,该押的差不多都押了,再借外债好像没什么可押的了。就算有抵押,政.府不靠谱也没人敢借给钱,一个处于分裂和动乱中的政.府,谁信得过?把钱借给你,换个政.府不承认了,借的钱不就打水漂了。借钱是一种投资,投资讲求回报,别说回报,本都回不来,这样赔本的事哪个外国银行肯干!

穷并不只是徐世昌和靳云鹏内阁这届政.府,可以说北京政.府一直是穷的,晚清政.府就更不用说了,穷得卖官。不过在徐、靳时代和以前的政.府不同的是,以前不管怎么说,还能借到钱,到了他们这里告贷无门了。

这一时期,北京和全国各地到处闹穷。军费积欠了八九个月,各省都有规模不同的兵变,而各省的军政负责人,也都为了财政问题而伤透脑筋,向北京催款的电报似雪片一样飞来。

民国十年一月,张宗昌所属暂编第一师在赣西兵变,给江西人民带来的是一场浩劫,陈光远派兵强行将这个师解散。

湖北的宜昌和沙市也发生兵变,烧杀焚掠无所不为,且侵扰到外国商店,引起了外交团的严重干涉。还有保定,本来是直系的大本营,驻军廿三师是直系所属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也因欠饷而引起了兵变。

各省军人纷纷在自己辖区内截留国税,或其他款项。如王占元在湖北擅自发行地方公债,李厚基在福建滥发省库券,冯玉祥在信阳扣留京汉路款等。

北京城内,参谋、陆军、海军等都组织了“索薪团”,他们纷纷发表通电,请求救助饥寒。将军府的将军们也请求给资遣散。其他公务员更是一片哀泣,一时北京各部有“灾官”之称。北京的教职员也组成了“同盟罢工”,大专八校学生则掀起了“读书运动”。

屋漏更遭连夜雨,民国十年二月四日,外蒙第二次宣布独立。在外蒙驻军的褚其祥旅、高在田团突围退出库仑。

北京政.府希望张作霖派兵“援库”,张作霖表示因为积欠军饷而不肯出兵。后来北京方面拼凑了一笔军饷拨给张,钱到手后张还是按兵不动。

造成民国政.府“穷”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谁都能看清,是军费开支太大。因此,自袁世凯去世后的北京政.府,每一个当政者都强调“裁兵”,可没有一个办得到。

靳云鹏说在他的任内做到了“裁兵”,还举出实际数目,如边防军、西北防边军、第十一、十五两师以及张敬尧、吴光新、张宗昌等军队,合计裁撤达二十万人。这倒是事实,只是,这些军队都是在战场上被打散或战败、闹兵变被裁的军队,并非有计划的裁军。而另一方面,战胜一方所扩充的,大大地超过了战败被裁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军队的数量是越裁越多。

靳云鹏的裁兵计划是:各省按现有兵额一律裁减二成。全国兵额规定为卅九个师、十个旅。靳写信给曹张二人,征求两位“东家”的意见。他甚至表示他自己的去留决定在这件裁兵工作上,如果裁兵不能成功,他便将挂冠。

直系的曹锟、奉系的张作霖两位巨头,对裁兵问题都不正面发表意见。

曹锟方面说:如果东三省办得到,直隶也可以办到。

张作霖则说:如果先发清欠饷,东三省当然办得到。

而张的条件,正是北京政.府无法做到的。其实,就算北京政.府能办到,处于扩张期的奉系也是不会裁军的。

江苏督军李纯突然死去,王占元竟成为南北之间一个大红人。湖北地处南北的要冲,他和湖南的赵恒惕、四川的刘湘都很融洽,川湘都有依赖湖北的地方。

这段时间,鄂督王占元不时向北京政.府报告他的善邻政策的成就。诸如拉拢某人已获成功,某省不久即可取消自治,与四川湖南互不侵犯等等。

北京政.府正在殷切地盼望全国统一,以便早日向外国借款,所以王占元这些消息是最受欢迎的。

很快发表王占元为“壮威上将军”和“两湖巡阅使”,使他继李纯之后俨然成为长江三督的领袖。

靳云鹏邀请曹锟、张作霖到天津开会,王占元于是而变成了第三名被邀请的巨头。

四月十五日张作霖到了天津,十六日曹锟也赶到,靳云鹏于十八日赶到天津。王占元则因河南发生战事,京汉路中阻,没有及时赶到。

张作霖这次入关,随员中有袁金镐、金梁、商衍瀛、谈国桓一批复辟派。到了天津又去张园晋见废帝溥仪,加上他正竭力推荐张勋东山再起,还有逊清端王载漪也在北京出现,这些事连贯起来,北京城内外都说张作霖将继辫帅复辟。

张作霖听到这个谣言,赶紧发出通电予以否认。

直奉两系为了对付皖系联合了起来,皖系倒了以后,直奉两系便开始闹矛盾,尤其表现在抢地盘上。比如抢江苏,李纯死后,张作霖竭力保荐他的儿女亲家张勋为苏皖赣巡阅使,长江本属直系势力范围,当然不肯让出。

直奉两系最短兵相接的是特赦安福系政治犯问题。张作霖为了收拢皖系和安福系的残余势力。首先保释了段芝贵,直系大为不满

但是,曹锟、张作霖二人都很会做戏,特别是关外王。两巨头会晤时,张拉着曹的手“三哥”叫得特别的亲,都说这关外人认亲,看张的样子,真有个亲戚样。

两个人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张就说起了吴佩孚的不是,说他看人准,一眼就能看出吴是个野心很大的人。这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明显是一有机会就挑拨曹吴关系。

曹锟不为所动,言道;“佩孚没有什么野心,他不愿意待在京畿,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次我来时,他建议他的第三师退驻洛阳,奉军退回关外,大家均不干涉国政,说他保证能做到。“

张听了后很不高兴:“三哥,子玉今天一个建议,明天一个主张,太出风头了。”又说:“三哥,你是顾亲戚呢?还是顾部下呢?”见曹锟不悦,连忙又把话拉回:“我是拥护你的,只要你不偏心。”

四月二十五日王占元到天津,北洋巨头会议就在这一天开始,这次会议被称四巨头会议。

这次会议和以前的督军团会议不同,督军团会议是军人们向北京政.府示威或是唱对台戏,这次会议主角曹锟和张作霖,是事实上的北京政.府的新主人。什么事怎么干、能不能干,取决于这两个人能有个统一的意见。王占元不过是个陪衬,无足轻重。

会议地点在天津曹家花园。发言最多的是张作霖。他主张帮助桂系对付孙中山。又建议任命张勋为苏、皖、赣巡阅使,理由是张勋的旧部安武军尚有二万人在江苏、安徽两省,张勋可统率这支武装去“讨伐”南方。

曹锟不便正面反对,马上提出“援库”问题,认为外蒙古问题应先解决,建议派张勋为“援库总司令”。张作霖则马上表示反对。

其实,曹锟一眼看出张作霖是想把奉派的势力扩展到长江,长江是直系的势力范围,自然要竭力抵制。

正式会谈是四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两天。

二十七日决定由北方军人联名发出通电谴责孙中山,列名的是:曹锟,张作霖、王占元、陆荣廷、谭浩明、陈光远、卢永祥、齐燮元、田中玉、赵倜、张文生、李厚基、阎锡山、孙烈臣、吴俊升、蔡成勋、杨增新、陈树藩、姜桂题、张景惠、马福祥、吴佩孚、何丰林、各省省长也被拉入。这个电报斥责广东选举总统,破坏统一。

电文中没有提到“讨伐”。

事后,卢永祥、李厚基、何丰林都宣称事前不知,亦未同意列名。

会议的气氛一直不错,可以说是在很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只是当巨头会议讨论到钱的时,气氛就变得紧张了。人们常说“谈钱伤感情”,看来真有道理。

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439章 进德会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40章 系矫旨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99章 六路北伐第84章 海军起义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345章 张毒菌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4章 幸运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390章 内幕第63章 请愿大潮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398章 张疯子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268章 张勋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65章 模范团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24章 幸运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5章 积重难返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89章 内斗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410章 会考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82章 离开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章 小人精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393章 群雄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