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读书启蒙

世上人做任何事都是有缘由的。对于初学写文章的人,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应该是必需。而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哪一篇文章写得好,哪一篇文章写得差,是很难判定的。而且不同的人其观点也是不同的,所谓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如果任由个人的随意性去判断,弄不好会有碍于公平。总要制定个标准,总要有个共同遵循的东西,否则就没有可操作性。

但是,写文章是一种创作,把这样的活动装进一个死框子里,肯定是很坏的事。

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要求只能在“四书”“五经”中选取主题。行文必须用古人的语气,而不允许自由发挥。而且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有对仗等要求,对于文章的字数也有限制。总的来说,是一种非常严格乃至于死板的行文规范。

由于考试必须用八股文形式,往往会扼杀考生的创意,因此遭到了很多文人的反对。在科考取士的制度中,很多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下大量的工夫研习八股文的形式,重文而轻义,甚至于到了搞文字游戏的地步,真可谓“一法立,则一法弊”。

著名学者顾炎武有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八股取士带来的危害还有,由于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竭尽一生精力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人情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一旦考中为官,缺乏足够的常识来应付实务,很容易导致了政坛吏治败坏、政治昏庸。

再者,科举制度最终不是选拔写文章好的人,而是选拔官员,我们不妨问一句:写文章好的人就会是个好官员吗?

科举制度的伟大在于,在那个一个人是高贵还是低贱,一出生就确定了的封建等级社会,能给天下的读书人一条或许能改变自己命运的路。关于科举制度的千秋功罪,笔者在本书的第一部已经谈及过了,这里就不在累述了。

反正不管什么事,就事论事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有将其放回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中,才有可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少年时代的蔡元培,也像千千万万学子一样,勤苦地啃背与科考有关的儒学经典,研习八股文的写作。

但是,不同的是,他对八股文有自己的理解。大凡有大作为的人,一个必备的品质是善于独立思考,在这一点上,年少的蔡元培同样表现出了与众不同。

如他在“自述”中所说:“我1879年始作制艺。就是俗称八股文的,那时候始做制艺的方法,先做破题。是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做的合格了,乃是做承题。约四五句。承题做得合格了,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起讲做的合格了,乃来做全篇。全篇的做法是其讲后。先做领题。其后分做六比或八比。每两比都是相对的,最后做一结论。由简而繁。确是一种学文的方法。但起讲、承题、破题,都是全篇的雏形。那时候做承题时仍有破题,作起讲时仍有破题、承题。做全篇时仍有破题、承题、起讲,实在是从床叠架了。”

蔡元培年少时,八股文作得可谓炉火纯青。除了自己的努力,还得益于他的恩师王懋修。

蔡元培曾说过:“那时候,我所做的八股文,有不对的地方,王先生并不就改,往往指出错误,叫我自改。”

尽量启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会事半功倍。

不仅如此,蔡元培的八股文还做成了他的独门绝技,就是被后来的人们誉为的“怪八股”。关于“怪八股”,我们后边再详加介绍。

十几岁时,蔡元培对“四书”“五经”等经典的学习已是轻车熟路,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必修课。

少时的蔡元培,本就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加上勤奋进取,所以在学问方面进步很快。他写古文时多用通假字、广引典故,很多词句普通人都读不懂。或许越是别人读不懂,就越显得高深莫测,老先生们却很欣赏。

于是,有人因此而戏称:“想必蔡先生一定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王懋修 (1840—1891),字子庄,会稽 (今属绍兴)人。诸生,在府城斜桥设书馆教授学生二十余年,是八股名家。

在他的严格教导下,足以给学生们参加科举考试指一条明路。像当时许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王先生还深谙、推崇宋明理学,他经常满含感情地向学生们讲述当地先辈名儒刘宗周的故事。

刘宗周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恩师,人评其刚毅正直,因不满明奸魏忠贤乱政,回家乡绍兴创办书院讲学,影响很大,世称“蕺山老人”。后清兵攻陷浙江,刘宗周坚决不做清朝的官,绝食二十三天而死。

为表对刘宗周学问人品的钦仰,王懋修特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仰蕺山书房”。他在平日里常给学生们讲刘宗周的事迹,以之为士子的典范。

有时,他也给弟子们讲清初反清志士吕留良、曾静的故事。吕留良(1629—1683)也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学者,明亡后,他散家财以结志士,图谋复明。事败后,誓不事清,居家开馆授徒,后削发为僧,始终保持士人的气节。曾静(1679—1736)晚生于吕留良半个世纪,因读吕留良遗著,感其义节,秘密组织反清,事泄被清廷捕杀,清廷还将吕留良“剖棺戳尸”,这成为清代的一件大案。

身为弟子的蔡元培,听了王懋修先生慷慨悲绝的讲述,感受到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忠君报国的情愫,被一种孤高人格所感染。后来他自谓“二十岁以前,最崇拜宋儒”,显然是受王懋修的影响。

其实,这也是中式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的古代士人那里,学问、文章和道德、人品是不能分割的,本就是一体,正所谓“言传而身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人格的熏陶来教育后生,本就是中国传统教育里的一大组成部分。这种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往往影响学子的一生。

这一点,我们从少年蔡元培的一些作为中就能看得出来。

“孝子贤孙”这个词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总有点儿贬义的意思在里面,用来形容那种愚忠和愚孝的人。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一系列革命式、颠覆式的洗礼。在传统社会里,“孝子贤孙”这个词是一个十足的褒义词,蔡元培本人是这样的一个典范。

蔡元培的叔父辈大多经商,但他有一个六叔父,也是一个读书取仕的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中国大家庭里,叔父宛然若父。蔡元培幼时的读书启蒙也亏得这位叔父,长大后离家远游的科考历程也多是由六叔陪同。

蔡元培少年时候在叔父的指导下接触了不少古代的史书和其他名著,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宋代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俞正燮的《癸巳类稿》与《癸巳存稿》、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这个已经相当于是拓展知识面、扩展阅读了。这种家教式的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大家庭里也很常见,古代的教育制度不像现代教育这样,有着分数和文凭的要求以及细化的分科,所以,初中级的教育功能完全可以在有文化氛围的家庭中实现。

六叔父既是长辈又是老师,蔡元培对他很恭敬。这位六叔有抽鸦片的嗜好,有一天夜里,他与蔡元培一边聊天谈学问,一边抽着鸦片烟,不知不觉在烟榻上睡着了。蔡元培侍立在旁,并不敢稍懈,直等叔父一觉睡醒后,发现蔡元培还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连忙叫他回去,蔡元培这才退了出去。这种奉敬师长的感情,完全是发自蔡元培内心的,也就如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程门立雪”。

尊师重教,这本就是一个出类拔萃之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但是,现在的人们恐怕很难知道,科举是一条何等艰难的路。能走通的,不是百里挑一,而是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

所谓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其家人也将因此而时来运转。但是,对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幸运的,有的很可能是个人的一生及其家庭的不幸。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果读书把人读成为废人,岂不可悲!

而另一方面,古代的学问大家,很多却是科举的失败者。

除了作弊,能在科举之路得尝所愿,书肯定是读得好的,但决非是书读得好就能高中,很重要的还需靠运气。

蔡元培运气还是不错的,只是,并非一帆风顺。

第14章 平定政变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87章 唐继尧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40章 系矫旨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90章 汪袁配合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70章 呼声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429章 辞职第19章 一心离开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261章 张作霖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4章 自保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8章 开滦矿权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2章 小人精第25章 找事做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78章 汉口之战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80章 改名字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66章 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