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翰林造反

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组织,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 ,俗称洪帮 。初创时原系下层劳动者互助性秘密团体,后因屡遭清廷镇压,反满色彩日浓。乾隆年间以“顺天行道 ”,“剃除贪官”及“争天夺国”为口号。嘉庆以后,复提出“兴明绝清”及“反清复明”等口号。清末又增加了反满内容。为对付清廷镇压及便于吸收会众,不断创立新的名称,成为拥有数十种名目的秘密结社系统,因组织分散,未形成统一领导,在同一地区的组织间亦互不统属。

此时在江浙一带活跃着的会党组织,大部分都来源于天地会,是诸多的抗清势力,在斗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秘密组织。

因为有相近的目标,这个时候,会党组织便成了革命党人的坚定同盟军。

蔡元培很注重动员了浙江一带的会党人士加入光复会,如徐锡麟等人,从而壮大反清的力量。

光复会积极开展秘密反清活动,上海、嘉兴、绍兴先后是它的活动中心,在日本以及南洋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办报纸、设学校等方式,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青年,同时,联络会党,运动新军,准备开展武装革命。

绍兴人的明智与能干的特质,也体现在光复会的这些骨干们身上。徐锡麟运用亲戚的社会关系迅速打入官场,掌握起枪杆子的实权。秋瑾在督办大通学堂时,表面上与绍兴官方打得火热,开学典礼还请知府来讲话。陶成章努力运作,使浙江会党势力日益强大。光复会会员最初只有四五十人,到1905年初增至六七百人。

有句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其意是说知识分子不满现状,有所抗争,但又软弱胆小,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

到了蔡元培这里,这个词就要升级了,不是“秀才造反”,而是“翰林造反”了。 “秀才造反”是“软弱胆小,摇摆不定”,但蔡元培的这个“翰林造反”可是雄猛而刚烈。

当时蔡元培的个人声望,对于扩大光复会在国内的影响起到很大的作用。一时间,蔡元培成了中国东南地区革命活动的核心人物。这一时期,经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的,有黄炎培、秋瑾、柳亚子、刘师培、马宗汉、李燮和、孙毓筠等人。

黄炎培曾说过:“民国成立前七年乙已秋,吾师忽召至其寓庐,郑重而言曰:‘我国前途至危,君知之矣。诸强虎视于外,清廷鱼烂于内,欲救亡,舍革命无他道。君谓然乎?’

“则敬答曰:‘然。’

“曰:‘欲革命,须有组织。否则,力不集,事不成。今有会焉,君亦愿加盟乎?’

“则敬答曰:‘苟师有命,何敢不从。’

“期以某日深夜宣誓,出誓文,中有句:‘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驱逐鞑虏,光复中华。’吾师即指‘平均地权’句说明其理由。小子卒在吾师之前,宣誓加盟焉。”

这一段回忆,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场景:文雅瘦弱的蔡元培把坚定的目光投向学生黄炎培,询问他愿不愿意投身救亡革命。而黄炎培则在老师的感召之下,既恭敬又慷慨地回答,老师的命令,后生小子怎么敢不听?

这时的蔡元培,极力要干的是就是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是从反封建的革命需要出发的,与当时整个革命的发展形势相一致,他的活动成为中山先生所主导的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同样是干革命,比起那些会党首领的粗质豪爽,以及年轻学生的奔放热情,蔡元培终究是要多几分书卷气。

“元培德行有余,而方略颇短,性又好学,不耐人事烦扰。”光复会党创始人之一的陶成章,曾这样形容身为光复会会长的蔡元培。

这或许是书生闹革命的一个侧影吧,既有舍生而取义的节操、高绝的理念,但却不太谙于实务,善于把握宏观的大方向,一到具体细致的工作又有点儿挠头。但是,蔡元培儒厚的风格、赤诚的人格和亲和力已经足以使他得到诸多同志们的敬重了。

北大学者张寄谦曾这样评价蔡元培:“纵观晚清数十年间,以名翰林而毅然抛弃前程、背叛本阶级、投身推翻清朝的革命,以后又能毕生坚持爱国事业的,仅蔡元培一人而已。”

再放大里说,自唐代迄于清代,1200多年间科举制度下产生的翰林何其多。但主动参加革命党,去“革”给予自己身份、名位的封建秩序之命的,除了蔡元培,数不出第二人。于是,这一问题,引发了诸多思考。

亡国灭种的危机无时无刻不刺激着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去探索挽救危亡的出路。但一般而言因各人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和所受教育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其所选择的救亡道路各不相同。

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新式知识分子为例,出身于中上层家庭且具有科举功名者,身处“体制内”的他们一般奉日本、沙俄或者英国经验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圭臬。而视反清革命为畏途,这些人一般主张在现成体制内进行社会改良。

而出身于中下层的新式知识分子,他们改换现实的意愿更为强烈,多奉美国独立革命、法国革命道路为楷模,很多人走上“体制外”的激进改革,即暴力革命的道路。

按这个规律说来,蔡元培无疑是一个大大的例外。

蔡元培是以名翰林的身份投身到推翻现政权的暴力革命。前边说过,在封建社会,取得翰林的身份,也就意味着已跻身统治阶层的中上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对于一个以光耀门楣为平生大愿的普通读书人来说,到这般地境几乎是登顶造极了。尤其自清中叶以后,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督、巡抚这些权倾一时的职位多是由翰林出身者担当。翰林的前途,即使不是督抚重臣,仅仅终老于翰林院也足以誉满天下。

而蔡元培恰恰是年纪轻轻就具备了这样的名分。

能在自己正春风得意之时,投身到反清的民主革命中,甚至以文士之身投身革命暗杀活动,这不能不令人慨叹。或许,越是优秀的知识分子,越能超越自己的身份、名位、时势来接人处世,就越是具有独立的人格。蔡元培就是如此。

这也应了恩.格.斯的那句话,最先的抗议往往是从统治阶级内部发出的。

在很多人看来,蔡元培能基于大义而跳出自己的身份、名位,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来自于他在儒学熏染下形成的品质,所谓“经世致用”的理念。一般说来当中央政权强大、社会民生平稳安定时,也就是所谓的“治世”,儒士的经世观念就隐而不彰。而一旦社会危机四伏、专制衰弱、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之际,治国平天下的经世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这种意识甚至可以使人能够义无反顾,舍生而取义。

蔡元培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最激烈动荡、国家最衰微的时代。他的青壮年时期,在中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足以撼动国本的大事件。风雷激荡的社会状况强烈激发了蔡元培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也为其经世思想的实践提供了历史条件。

此一时期,一大批有影响的儒学思想家,如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姚莹、何秋涛等,以治国平天下自许、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当时中国思想学术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竞相追求新知的盛况,为蔡元培汲取经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蔡元培受龚自珍影响尤巨。他自1888年即开始研读龚自珍的著作,“自戊己来,读定庵先生文,喜而学之”,故反复阅读并作详细读书札记,对龚自珍的思想、行文风格十分熟悉。龚自珍主张“更法”,蔡元培则强调社会由“据乱世”过渡到“升平世”,必须有量的积累,也隐含着“更法”改革的要求。时人有评,称蔡元培可谓当代的龚自珍。

于是,有人说,从表面上看蔡元培很反传统,实质来看,蔡元培自身的作略,其思想底蕴恰恰来自于儒家学说的熏染。问题就在于,正是蔡元培用自己的人生践行着儒家的一些内在精神,这恰恰使他对于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在的形式不那么看重,乃至于很快就能坚决地转到投身革命,以及后来宣扬新知、新文化的队伍中去。

他骨子里透出来的担当和关怀天下、奋不顾身的责任感,不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又谦和而不冥顽,这些都可说的上是儒士风骨的延续。

其实,在笔者看来,蔡元培的“翰林造反”,从根本上说源自两个方面:从客观而言,是因为清王朝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进入穷途末日;从主观而言,则是蔡元培饱览群书,厚积而薄发,是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所做出的选择。

光复会成立的第二年,即1905年,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人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比光复会晚了一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国内的反清革命团体缺乏统一领导,不能形成合力。鉴于蔡元培的影响,同盟会在成立后,把蔡元培任命为上海分会会长。蔡元培一时成了同盟会和光复会的双料会员。

蔡元培这时可没有考虑自己的小团体利益和宗派,他从革命形势的大局出发,在接受孙中山的委任后,他便积极地说服光复会同志,化解罅隙,把光复会置于同盟会的领导之下,停止以光复会名义在上海的活动。这就为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平添了一股生力军,扩大了其在国内的影响。

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17章 驻节朝鲜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64章 燎原烈火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30章 白话诗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409章 怪八股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480章 改名字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66章 机会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486章 学写诗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134章 较量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112章 兵变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162章 国耻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17章 驻节朝鲜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7章 管见十条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64章 燎原烈火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8章 武昌起义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