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进德会

蔡元培从法国归来,一踏上故土扑面而来的便是腐败之风。他痛心地目睹了江浙一带,在教育、实业各界有头有脸之人,无不以嫖赌相应酬。

来京城之前,他已闻听,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的继承者,具有科举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他们多数人对学问没有兴趣,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视兼任教师的政府官员为今后的靠山。学校之外,则放荡冶游。

因此而对于北大的腐败,他是已经有了思想准备的。

当了校长深入了解后,则越发触目惊心。堂堂国家最高学府内,竟有乌七八糟的“探艳团”、“赌窟”等名目繁多的所在。不少师生热衷于打牌听戏捧坤角,致使学校成为“浮艳剧评花丛趣事之策源地”。尤其使他不可思议的是,“往昔昏浊之世,必有一部分之清流,与敝俗奋斗……而今则众浊独清之士,亦且踽踽独行,不敢集同志以矫末俗,洵古今未有之现象。”

整饬北京大学的风纪,改变这所大学在社会上的腐败形象,是蔡元培出任校长之初就已经确定了的目标。

蔡元培认为,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

他到北大后第一次演说中,曾向学生提出三点要求:

一、抱定宗旨。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诸位须抱宗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的,不为做官。入商科的,不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二、砥砺德行。如今北京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诸位作为大学生,应束身自爱,以身作则,力矫颓俗,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三、敬爱师友。教员的教授,职员的任务,都是为使诸位求学的便利,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同学之间,自应互相亲爱,收切磋之效,不仅开诚布公,更应道义相勉。

可以看到,蔡元培这里提出的三点,便是围绕着转变学生的观念展开的。

为了转变学生的观念,他在日常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在校长任上近一年后,在用人问题初步得以解决,校内的学术风气基本确定后,他便下决心整顿学校的风纪。

病重需要下重药,蔡元培整顿学校的风纪出的重拳是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

1918年1月19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了蔡元培的撰写的《北京大学进德会旨趣书》。

蔡元培在文中言道:“……今人恒言:西方尚公德,而东方尚私德;又以为能尽公德,则私德之出入,不足措意,是误会也。吾人既为社会之一分子,分子之腐败,不能无影响于全体。如疾症然,其传染之广,往往出人意表。昔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司马迁曰:“夏之亡也以妹喜,殷之亡也以妲己。”子反湎于酒,而楚军以败;拿破仑惑于色,而普鲁士之军国主义以萌。

“私德不修,祸及社会,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又如吾国五六年来,政治界、实业界之腐败,达于极端。而祸变纷乘,浸至亡国者,宁非由于少数当局骄奢淫佚之余,不得已而出奇策以自救,遂不惜以国家为牺牲与?《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勿以小恶为无伤而为之。’鄙人二十年前,鉴于吾国谈社会主义者之因以自便,名为提倡,实增阻力,因言‘惟于交际之间一介不苟者,夫然后可以言共产;又惟男女之间一毫不苟者,夫然后可以言废婚姻。’正此意也……

“民国元年,汪精卫诸君,发起进德会于上海。会员别为三等:持不赌、不嫖、不娶妾三戒者,为甲等会员;加以不作官吏、不吸烟、不饮酒三戒,为乙等员;又加以不作议员、不食肉,为丙等会员。当时论者颇以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二条为疑。然题名入会为甲等会员者踵相接矣。未几,鄙人以事由海道北行,同行者三十余人,李、汪二君亦与焉。舟中或提议进德会事,自李、汪二君外,同行者率皆当时之官吏若议员,群以官吏、议员两戒为不便,乃去此两戒,别组一会,即以同舟之三十余人为发起人,而宋遯初君提议名为“六不会”,众赞成之。

“又同时发起一“社会改良会”,所揭著者凡三十六条,第一曰不狎妓,第二曰不置婢妾,第十九曰不赌博,第二十九条曰戒除伤生耗财之嗜好,犹六不会意也。其后为政潮所激荡,“六不会”若“社会改良会”之发起人,次第星散,未及进行;而进德会之新分子,则间见于上海之报纸焉……”

随后,校方向师生们散发了参加“进德会”的志愿书,一时间,一股“进德”之风迅速吹拂在北大校园之中。

蔡元培发起组织“进德会”的理念是:“吾人既为社会之一分子,分子之腐败,不能无影响于全体,如疾疫然。其传染之广,往往出人意表”。“私德不修,祸及社会”。要努力“进德”,以与社会之浊流作斗争。

蔡元培将“进德会”的等第分为三种:

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三戒。

乙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五戒。

丙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八戒。

入会会员注册申报为某种会员,公诸《北京大学日刊》,不咎既往。该会成立后公定罚章。

蔡元培指出,入会的效用有三:一,可以绳己;二,可以谢人;三,可以止谤。他感慨于“北大之被谤久矣,而止谤莫如自修”。他说:“今以本会为保障,苟人人能守会约,则谤因既灭,不弭谤而自弭。”

后来,“进德会”还发布了关于八条戒律之界说。

一,不嫖。凡亵视他人之人格,以供玩弄者,皆认为嫖。

二,不赌。凡以钱或钱之代替品为输赢之游戏,皆认为赌。

三,不纳妾。凡有妻再婚者,无论用何名称,皆认为纳妾。

四,不做官吏。凡受政府任命而从事于行政司法者为官吏,但本其学说从事于教育学术实业者,不在此限。

五,不做议员。以国会,省议会,县议会议员为限。

六,不饮酒。中西各酒以及普通药酒皆为酒。

七,不吸烟。中西各种烟及鸦片,与代鸦片之吗啡针,皆以烟论。

八,不食肉。动物材料除乳卵外,皆为肉食。

后三条中,其治病必需之品不在此限。

该会成立三个月,报名者踊跃,会员(含本校教职员与学生)共计461人。其中,李大钊等甲种会员332人;蔡元培等乙种会员105人;李煜瀛等丙种会员24人。此外还有校外会员若干人。

为了健全组织,经过通讯评选,蔡元培为会长,李大钊、李煜瀛、陈大齐、钱玄同、胡适、陈汉章、马寅初、康白情等三十余人为纠察员。

文科学长陈独秀、工科学长温宗禹、理科学长夏元瑮、法科学长王建祖和沈尹默、傅斯年、罗家伦、陈宝锷、高日采等知名教授被推举为“进德会”的评议员。

“进德会”成立之消息不胫而走,为海内外时人所传诵。不仅京沪新闻媒体转载该会宣言并作评论,日本东京《日支时论》第四卷第二号也译载该会宣言,并冠以引言,称赞蔡元培先生为“一代硕学及德望家,素为人之所知,今观此趣意书,不特可知中国有识者阶级之社会道德观,及对于社会改良之意见,并亦可借以知中国之一面也”。

日本东京“廓清会”的会刊《廓清》第八卷第三号还介绍了“进德会”甲乙丙三种戒规之内容,称该会为“中国对于现代道德及政治上自觉之一机运,且由北大校长所发起,其意义更深远”。

有人说,这“深远”使人联想起北大人多不愿做官,这是否也是传承“进德会”之遗风余韵呢?

蔡元培主张私德修养应取积极态度。

他说:“进德之名非谓能守会规即为有德。德者积极进行之事,而本会条件皆消极之事,非谓即以是为德,乃谓入德者当有此戒律。”

遵守戒律是入进德会所必需的,但不够,还要积极进行,增添新内容,弘扬真、善、美。

蔡元培律己严而待人宽。对进德会戒律,他主张审核会员申请,“不咎既往”。就是说申请者如果以前有违犯戒律的行为,只要以后不犯,就不要追究,仍可入会。这方面的一个突出例证就是某知名教授当时已纳妾,仍申请入会,并以44 票当选纠察员。

蔡元培这种不咎既往的态度,给不少有过违戒行为而又希望择善而从者,开了一扇门户。有助于人们放下包袱,积极向上,增强了道德修养的风气。

不过对已入进德会而违犯戒律者,是要受罚的。但在这方面执行起来比较难,蔡元培就曾面临困境。

比如,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以152 票当选为进德会评议员,名高责重,后来却鬼迷心窍,走进了八大胡同,被人举报告发。

蔡元培对陈独秀十分倚重,曾联手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接到告发,又如何处理呢?既要面对执行进德会的戒律,又要面对文科学长的去留,实在是抉择两难。

且告发者不是一人,而是几位旧派重量级人物,坚决反对新文化。他们既已抓住倡导新文化的领军人物的“辫子”,岂能轻易放过。

1919 年2 月26 日夜,蔡元培和北大教授马夷初、沈尹默、汤尔和等,商议如何处理文科学长陈独秀,并研究酝酿北大内部体制改革。

在校长蔡元培的主导下,北大评议会议最终决议从本学期起由文、理科开始废除学长制,并呈报教育部,报备,文、理两科实行合并,不设学长,另设置一教务长统领之。

并报告各门教授会已于8日开会,选举经济教授会主任马寅初为教务长,行使原文、理两科学长职权。

这样,文科学长也就不露痕迹、合情合理地出了局、下了台,蔡元培也避免了面对旧派问责之尴尬。这足见蔡元培做人的宽厚,也有高明的领导应对能力。

第5章 去买官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难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36章 张瑞玑第46章 办实业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79章 新人物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4章 自保第261章 张作霖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13章 志得意满第8章 约定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44章 肃贪治吏第19章 一心离开第150章 复古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13章 志得意满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91章 求博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90章 汪袁配合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346章 驱张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8章 约定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165章 模范团第336章 张瑞玑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472章 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