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竞业旬报

1906年夏,湖南同盟会员禹之谟等将陈天华、姚宏业二人的灵柩运往长沙。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遗骸运抵长沙,民众不顾当局阻挠,于29日(阴历闰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以彰义烈”。是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送葬队伍几万人,长达10余里。“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清朝官绅咸为属目,以为民气伸张至此,其祸至足以沦宗社”。

陈天华、姚宏业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分冢共茔。1906年6月公葬于此,1912年重修。墓地面积66平方米。墓坐西北朝东南,墓身为花岗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棺,置石砌墓围正中,棺长2.5米,宽1.02米,高0.76米。立汉白玉石碑四通,中间两通分别刻“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左右附碑分别刻“中华民国元年”,“六月湖南公刻”。有拜台、香炉、石凳、栏杆等设施,两旁各立石鼓一对,四周环以花岗岩石围。墓地有登山石径导入。

后来胡适还在中国公学的《竞业旬报》上,发表了一篇《姚烈士传略》的长文,从第16期连载至26期。从书中能看出少年胡适非常敬佩姚宏业。他在《姚烈士传略》中说:“姚烈士把这‘救国’二字看作他自己的责任,他又把‘中国公学’四个字看做可以救国的方法与手段,表明他极可爱极可敬极有血性极有责任心。”并盛赞‘陈天华’是一位极有热血的人,把姚宏业与陈天华相提并论。

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言志”,答题时,监试的总教习马君武几次踱步到胡洪骍身边,侧头看他答题。

胡适交卷后,马君武将胡适的卷子看了几遍,爱不释手。他笑嘻嘻地拿去给谭心休、彭施涤先生传看,说:“公学得了一个好学生。”

谭心休说:“可惜,胡洪骍的土话太重了。”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又名同,后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广西桂林恭城县。是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是中国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民国十三年(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谭心休,字介人,号毅君,宝庆府城(今邵阳市)人。生于清咸丰十年,早期革命党人,辛亥革命时参与湖南光复。

1906年9月,胡适住进了中国公学,便成了马君武最得意的弟子。而胡适也极敬重马君武这位老师,后来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

胡适在美留学期间,马君武有诗《赠胡适》:

已与斯人约,今生为弟兄。思君隔苍海,学技在红尘。主义即宗教,艰难证性情。相期作琨逖,学剑趁鸡鸣。

马君武应该是将谭心休说“可惜,胡洪骍的土话太重了”的话告诉过胡适。语言是用之交流的,自己说话别人听不懂怎么可以?胡适的寓室里四川同学最多,四川话清楚干净,接近普通话,胡适很快学会了四川普通话。

“我的同学中四川人最多;四川话清楚干净,我最爱学他,所以我说的普通话最近于四川话。二三年后,我到四川客栈(元记、厚记等)去看朋友,四川人只问,‘贵府是川东,是川南?’他们都把我看作四川人了。”

胡适进中国公学后,看一起的同学,有的剪了辫子,穿着和服,拖一双木屐,一身日本装束;有的戴着眼镜,捧着个水烟袋,完全是内地绅士气派。他们的年纪都比胡适大,有许多人是革命党,在学校里组织革命团体,进行革命活动。有些激进的同学,往往还强迫那些有辫子的同学剪辫子。他们把胡适看作小弟弟,也就没有强迫他剪辫,让他脑后那根小辫子一直翘翘的拖着。

与胡适同寝室住的,有一个钟文恢,号古愚,江西人,约莫二三十岁年纪,留着一撮小胡子,所以人们都叫他钟胡子。他们组织了一个竞业学会,会址就在离学校不远的北四川路厚福里。钟胡子是会长,他介绍胡适入了会。

竞业学会的第一件事业就是创办一个白话的旬报,就叫做《竞业旬报》。

该报于1906年10月2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创刊。傅熊湘(君剑)、张丹斧、胡適先后主编,谢诮庄、丁洪海、刘复基、蒋翊武等编撰。以“振兴教育,提倡民气,改良社会,主张自治”为主旨,其实这都是门面话,骨子里是要鼓吹革命。他们的意思是要“传布于小学校之青年国民”,所以决定用白话文。

钟胡子见胡适常看小说,又能作古文,就向他约稿,劝他为旬报写白话文章。于是,出版的第一期旬报上,便登出了胡适生平的第一篇白话文章——《地理学》。讲的是“地球是圆的”一类通俗的地理学知识。从此,他成了《竞业旬报》的作者。

既然是作者,按文人惯例,就得有一个以至几个讲究的笔名和别号。胡适当时正读《老子》,读到第33章头几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觉得这“自胜者”四个字好极了,就取别号叫“希”;又称“期自胜生”,即以此为他第一篇白话文章的署名。稍后,又从他父亲字铁花,为自己取笔名“铁儿”、“铁”,音转为“蝶儿”、“蝶”等。在《竞业旬报》上,也开始使用“适”“适之”的名字,及“适”的别号,还用过“冬心”、“溟游”等一些笔名,多到十几个,很有一点作家派头了。

发表《地理学》以后,胡适的胆子大起来,忽然动心思做小说,而且一开始就做长篇,用章回体。小说的题目定为“真如岛”,拟定了40回的回目,遂动手创作。从旬报第3期开始连载。

当时,胡适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年。《真如岛》的故事情节颇为连贯,但每一回基本上都有一个主题,分别着力批判了早婚、近亲结婚、阴阳八字、果报轮回和诵经拜佛等。其中提及的一些桑梓风俗,直到晚年,仍然时常勾起他的回忆。

《真如岛》的第六回,说徽州府绩溪县下泉村人胡瑙,因村中做善会,热闹得了不得,“原来这善会要整整的做十天”,到第四天时,“合村人家都戒绝荤腥,一概吃素斋”。胡瑙带着亲戚孙绍武、程翼璜、程翼华三人去看会场,“那会场是借胡家的祠堂来做的,很是广阔,大门首立了二个纸扎的菩萨,一个红面长须,一个青面獠牙,都有一丈多高”,胡瑙见了连忙拜揖顶礼……

程翼华便问道:“姑夫,这是什么菩萨?好怕人呀!”

胡瑙低声答道:“这一位是大王菩萨,便是唐朝的雷万春将军。”又用手指道:“那一位是小王菩萨,便是唐朝的南霁云将军,都是生则为英死则为灵的大英雄呀!”……

边说边走,眼看着就进了大门,上面塑着一位菩萨,“粉红脸儿,年纪像是甚轻”。胡瑙道:“这位太子菩萨,便是唐朝的张巡,两旁这些菩萨,都是那睢阳城内战死的三十六人。当日亏得他保障了江淮数郡,我们这里的人才得不遭兵难。”

胡瑙提及的“张巡”,在唐朝历史上是实有其人。此公为开元末年进士,安禄山起兵后,诏拜御史中丞,守护睢阳。据正史记载:“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他与太守许远以微弱兵力,抗击数十万叛军,苦撑数月,终因粮尽援绝,城陷被杀。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的相关史料,张巡麾下诸部将中,以雷万春、南霁云最为著名。

胡适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人,《真如岛》中的“下泉村”,从命名方式来看与此颇相契合(“上庄”亦称“上川”,“上”与“下”相对,“川”与“泉”同类)。大王、小王和太子会等,留给胡适的印象大概极深,直到晚年,他在各种场合都还时常提及。譬如,一九六○年四月六日,寓居台北的胡适从“中研院”出来,“在出来的车上,看见南港一带家家户户的拜拜情形,很热闹”,这陡然勾起了他的回忆:

《真如岛》陆陆续续在旬报上连载,续至第11回便停止了,没有做完。这是胡适生平所作的惟一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个未完成的“半部书”。

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166章 实情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68章 武昌起义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5章 找事做第88章 大通起义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268章 张勋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64章 燎原烈火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410章 会考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19章 一心离开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06章 小德张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99章 六路北伐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44章 北归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164章 芥蒂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34章 自保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162章 国耻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4章 自保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