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

1927年的8月,胡适还被应聘为私立光华大学教授。但是课程并不重,如他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现在教六点钟书,维持生活费,余力则编书。”

对胡适来说,在上海的日子总的说来是较为轻松的,除了教授很少的课程外,主要从事研究著述。在此期间,不但在原来《国语文学史》讲义的基础上改写了《白话文学史》,还写了几篇关于禅宗和《红楼梦》的文章,为亚东图书馆标点本《官场现形记》作序,在上海同文书院作《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的演讲,后整理成文。《新月》月刊创刊后,胡适在《新月》上也发表了不少文字。

1928年4月,胡适还带儿子祖望与朋友沈崑三、高梦旦等到庐山游玩一周,回到上海后写有《庐山游记》一文。

但是,这种轻松自在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了。

1928年春天,胡适的母校中国公学爆发学.潮,学校董事会先后推举于右任、蔡元培出任校长,都被学生拒绝。理由是“于、蔡二人道德学问虽好,可惜兼职太多,恐不能专心办学”。

无奈之下,关心公学命运的王云五、朱经农等人找到胡适,请他出山,以解危难。

在朋友劝说下,胡适勉强答应维持两个月,到本学期结束后就辞职。答应后,很快又有点后悔。

他在1928年4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套上一件镣铐,答应了去做中国公学的校长。近来中国公学有风潮,校长何鲁不能回去,校董会中一班旧同学但怒刚、朱经农、丁觳音、刘南陔诸君,与云五等都来逼我。今天云五邀我吃饭,与怒刚诸人劝我,我一时高兴,遂允为维持两个月。此事殊不智,事后思之甚懊悔。”

作为中国公学的校友和校董,看到母校危机,虽不是很情愿,但还是勉为其难。

4月30日,胡适到中国公学正式就任校长之职,与他一同上任的还有新任总务长但懋辛、秘书长丁觳音。

中国公学全体师生召开大会欢迎胡适。

大会由中国公学第一任总教习马君武主持,他在致词中说:“一九○六年胡先生考进中公时,我就认定已替中公取了一位好学生;不但成绩好,品行好,风采也很好。果然,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位当年的好学生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学者了。现在由他回到母校来做校长,是我们中国公学最光荣的事,也是我感到生平最高兴的事。”

胡适也发表了就职致辞,他回顾了中国公学创办的历史,并特别发挥中国公学“公”字的意义,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开场白。

就职典礼后,胡适仔细考察了中国公学的情况,看到的情况实在是困难重重。此时已经没有退堂鼓可打,胡适越发感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与但怒刚同到中国公学。虽然受了很热烈的欢迎,但我细看校中情况,很难有办法。最难的是经济方面,熊、但诸君虽任此事,然他们都不是很有手腕的财政家,况在这各方面都穷困的时期呢?”

5月3日,胡适到中国公学办公,发现学校连一本校规都没有,于是决定从组织和法律方面入手,整顿学校。

5月5日,胡适到校召集校务会议,通过了三个议案:(1)校务会议组织大纲;(2)教务会议组织大纲;(3)学校章程起草委员会。

此外,由于之前中国公学校董名额随时增加,没有定额,导致分散在各省的校董总计不下百人,胡适认为这样的后果是“召集既甚困难,组织又不合现行制度”。因此改组校董会也成为当务之急。

在胡适的建议下,中国公学校董会于6月10日在上海开会。会议根据大学院颁布的私立学校校董会规程,通过了校董会章程,决定校董名额为15人,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的校董。接着由校董会投票选举蔡元培、于右任、熊克武、胡适、杨铨、王云五、但懋辛、马君武、丁觳音等15人为新校董。校董会还通过了中国公学组织大纲13条。

胡适当初答应接任中国公学校长,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公学的风潮,原定任期只维持两个月。因此,会议当天胡适向校董会提出辞职,但未能获准。中国公学的组织大纲中有设副校长的规定,就是为胡适继续担任校长准备的。

当天的会议通过决议,聘请高践四或杨亮功为副校长。高践四,早年留学康奈尔大学,归国后曾任中国公学教授。杨亮功,安徽巢县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学美国,先后获斯坦福大学教育硕士,纽约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学位。

6月17日,胡适与杨亮功商谈,劝他做中国公学的副校长,杨亮功最后答应了。

这一年的暑假,杨亮功到校任事。有了杨亮功替胡适管理日常校务,胡适可以集中精力想大事,办大事,管他这个校长该管的事。他也不必每天都到校了。

6月25日,胡适到中国公学参加校长就职典礼。

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说:“套上这一箍,不知何日能解下。我所以不忍丢就走的缘故有三:(1)熊锦帆、但怒刚、丁觳音诸同学真热心办此事,我不忍丢了他们就走;(2)这个学堂当初确然于我个人的发展曾有大影响;我若不进中公,后来发展的方向当不同;(3)此时我行就职礼,可以表示一种态度,表示我不想北去。”

最后一点是指胡适反对李石曾担任北大校长,有人怀疑胡适自己有北上担任北大校长的打算。

9月12日,中国公学开学,胡适本想辞去一切课程,专心管理学校和从事研究,但中国公学的学生都希望能够亲炙胡适教诲,亲眼目睹胡适讲课的风采,胡适于是选了一门别的教授不愿教的课——中国文化史。这门课对胡适来说也很陌生,只好从头学起,认真备课,现“蒸”现“卖”。

中国公学经费异常困窘,濒于破产的境地,却贪大求全,设有文、商、法、理工4院17学系,而学生仅三百余人。

胡适从1928年暑假开始调整学校的院系设置,最终改为文理学院、商学院、社会科学院等三个学院六个系。此举一方面便于课程的安排和学生的全面培养,另外,有助于节省经费,减轻学校经济上的压力。

在教师的选聘上,胡适继承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作风,遵循“不分派别,不限资格”的原则,将学术水平和能力作为标准,坚持不拘一格选聘优秀教师。例如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凭,胡适也大胆聘用他为大学老师,诚如沈从文所说,“这是胡适校长给予我的难得的机会,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胡适先后请来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前来任教,其中有人们熟悉的高一涵、张慰慈、杨亮功、罗隆基、梁实秋、郑振铎、陆侃如、冯沅君、全增嘏、叶公超、饶孟侃、黄白薇等。

对于教授的聘请,胡适非常重视,并且有明确的标准,如中国文学教授,他认为必须旧学有根基而对于新知识也有相当研究者,才算合格。同时胡适又不拘于资格和学历,不分派别。以中国文学系为例,当时聘请王运的学生马宗霍教先秦文学、左派作家白薇教戏剧、后来结为夫妇的陆侃如和冯沅君教古典诗词考释。

前边说到的,青年作家沈从文教小说创作、郑振铎教西洋文学史、梁实秋教文学。其中陆侃如、冯沅君,沈从文都不满30岁,而沈从文只有高小学历。

胡适聘用沈从文是徐志摩的推荐,虽然沈从文第一堂课因为紧张站在讲台上十多分钟说不出话,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沈从文以专深的知识和才气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

胡适的名气不仅吸引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到中国公学任教,也吸引了不少人报考中国公学。

据罗尔纲回忆,当时他所在的班有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学生,比胡适还要大二十多岁。本来已经高等师范毕业,教了多年中学,因为仰慕胡适而放弃工作重新来中国公学求学。

胡适认为“教育的成功,此实系环境所使然”,因此,他开除了一批不注册、不上课、打架斗殴、使用假文凭的学生,整饬了学风,树立了学校威信。与此同时,他积极支持《吴淞月刊》《中公学生》《中国文学季刊》等刊物以及各种学会的创办发展,活跃了学术气氛,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提高学术水平和表达思想的平台,为学校建设起了良好的学风。

胡适在自己求学期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对于中国公学学生的各种学术研究会和讲演会也非常支持,有时还亲自担任演讲竞赛的评判员。

胡适自己非常擅长演讲,也很有心得,他告诉学生演讲的要点:第一是口齿要清楚,第二是说话要慢,而演讲稿的好坏则取决于思想组织的能力。

由于胡适的提倡和支持,学生的演讲水平有很大提高。1929年12月,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持志大学、劳动大学四所淞沪大学在持志大学举行演讲比赛,结果中国公学夺得第一名。

胡适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认为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坚忍进取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胡适任校长期间,学校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运动会。

1930年4月28日,他亲自作《中国公学运动会歌》:“健儿们,大家上前!只一人第一,要个个争先。胜固然可喜。败也要欣然。健儿们,大家上前!健儿们,大家全体的光荣,要我们担戴。胜,要光荣的胜,败,也要光荣的败,健儿们,大家齐来!”

经过改革,中国公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数量和质量普遍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招生情况逐渐改观。在胡适掌校的两年时间里,学生数目从3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发展很快,经济情况也有了好转。学校原有的规模已经不能容纳学生现有的数量,为此扩建开设了分校区,新建了校舍。

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50章 复古第62章 垂钓洹上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47章 外逃第134章 较量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章 当官真好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2章 平叛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86章 学写诗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46章 办实业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294章 曹锟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2章 平叛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150章 复古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