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

1936年10月19日,文学巨匠,中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在上海逝世。文化界和人民大众为鲁迅举行了极隆重的国民葬,在他的棺上覆盖着“民族魂”白底黑字的旗子。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这三个字也许比千言万语更有份量。毫无疑问,鲁迅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将永远放射不灭的光辉。

对鲁迅先生的不幸逝世,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千千万万的人都沉浸在深切的悲痛之中,人们怀着敬意,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但是,也有不同声音。

时在武汉大学任教的苏雪林,于鲁迅逝世后不久,即致书胡适,宣布要“向鲁党挑战”,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使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竟像一个泼妇一样,谩骂鲁迅是什么“刻骨残毒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她还将写给蔡元培先生的一封信稿寄给胡适,征求胡适的意见。这封信埋怨、指斥蔡先生,不应该参加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不该主持鲁迅的葬仪,不该担任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的筹委。信中为被鲁迅批评的现代评论派和胡适抱不平。骂鲁迅是什么“腰缠久已累累”,“身拥百万之产”啦;什么“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啦;什么“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苏雪林(1897—1999年),安徽太平人。知名女作家、学者。原名苏小梅,1919年改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老梅等。苏雪林毕业于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法国留学回来后一生从事教育,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国立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后到台湾师范大学、成功大学等任教。 她是位多产作家,其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绿天》,历史小说集《蝉蜕集》,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散文集《屠龙集》,散文评论集《蠹鱼生活》《青鸟集》,历史传记《南明忠烈传》,回忆录《文坛话旧》《我的生活》《我与鲁迅》,戏剧集《鸠罗那的眼睛》,专著《二三十年代作家与作品》《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论著《唐诗概论》,论文集《蠹鱼集》,以及《苏绿漪佳作选》《苏雪林选集》等,另有一些译作。苏雪林的创作常写个人生活经历,笔致秀丽畅达,不乏女性作家温婉、幽丽的气质。

这样一个很有才气的女文人,何以对鲁迅这么大的火气呢,这件事应该是是文坛的一个不解之谜。

此前,苏雪林曾在鲁迅面前谦称为“学生”,可见其对鲁迅先生是敬重的。1934年,苏雪林曾在《国闻周报》上发表《<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一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等小说创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苏雪林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还说:“谁都知道鲁迅是新文学界的老资格,过去十年内曾执过文坛牛耳……”苏雪林认为:“鲁迅的小说创作并不多,《呐喊》和《彷徨》是他五四时代到于今的收获。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了。”

但在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去世后,苏雪林对鲁迅先生的态度却忽然转变。二个人其实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有知情者说,只是源于几件小事。

1928年的一天,上海北新书局的李老板作东,请他旗下的作家吃饭。大家都知道鲁迅会参加,能和鲁迅这样的名人坐在一起,众人自然很期待。

自带光环的鲁迅终于走了进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立马起身,热情地向鲁迅介绍着在坐的每一位宾客。

一位30岁左右的女子站了起来,笑脸相迎、如沐春风一般主动伸出了右手。然而,鲁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示意知道了,便坐在了自己的位子上,从兜里掏出了一支烟。

刚才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目光都聚焦在了女子的身上。女子脸上浮现出一丝的尴尬,她极不自然得收回了自己的手,坐了下来。

宴席还在欢快的氛围中继续,只是鲁迅没想到他的这一无心之举,竟然深深伤害了一个人,就是民国女作家苏雪林。

这时苏雪林对鲁迅的敬意本已经降到零了,可是鲁迅在席间大骂一个叫孙福熙的人,说这个人卑鄙无耻、做作一类的话。这让苏雪林更为生气,因为这个名叫孙福熙的人是苏雪林在法国的好朋友。

其二是因为杨荫瑜。杨荫瑜是中国第一个女子大学校长,也是近代史上很出名的人物。她曾经开除过三个女学生,其中就有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女师大曾经爆发了一件大事,就是学生集体要求罢免校长杨荫瑜。

鲁迅写了很多文章指责杨荫瑜,甚止还对杨荫瑜发出警告:“同人等早已否认先生为校长,请以人格为重,幸勿擅入校门。”苏雪林很生气,因为杨荫瑜是她的授业恩师,恩师有难,学生岂可不救?于是苏雪林就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大量声援杨荫瑜的文章。这一次算是苏雪林和鲁迅正面交锋,可是最终的结果是杨荫瑜被罢休了校长职位。这令苏雪林更是气愤。

还有就是苏雪林小说散文集《绿天》发表后,得到界内好评,她曾有些得意的将此书寄给鲁迅,请求指教,但如石沉大海。

如果还有什么原因的话,那就是因为胡适。苏雪林说,对文化界人物,她“最敬重者,唯有胡适先生一人”,并自命为胡适的再传弟子。她与胡适既有同乡之亲(同为徽人),又有师生之谊。1919年,苏雪林在北平女高师求学时,胡适曾授其《中国文学史》(上)一年。苏自言,她那时生性羞怯,从不敢执卷到胡先生讲桌前请教书中疑义,更不敢趋访。当胡适在班上说他写的为呼吁尊重女权、主张男女平等的《李超传》比《史记》中的《汉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还要有价值时,“吓得我们舌挢而不能下”,以为此说是“荒天下之大唐”。后见胡文刊世,女子要求继遗产权不绝,宪法为之修,方有所悟。胡适诸人创办的《新青年》《新潮》,“列举旧礼教之害,则颇惬我心”,遂敬意大增,由钦敬到崇拜。

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当校长时,苏雪林与冯沅君同去拜访,胡适让太太以徽饼招待。胡适说此饼是徽人外出艰难谋生奋斗的标志。苏雪林将此次造访撰文刊于报端。后胡适将己著和主编的《努力周报》以及《独立评论》源源寄赠她,关系日近。

鲁迅对胡适多有指责,她这一次对鲁迅大兴讨伐之师,是不是为胡适打抱不平呢?这个可能性应该是有的,给胡适写信是不是在邀功呢?

只是此时,胡适人还在美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鲁迅与胡适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两人,都生于内忧外患的十九世纪末期。

鲁迅生于1881年,胡适生于1891年,两人岁数之差刚好十年。

他们都在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长大。鲁迅早年饱尝了家道中落,寄人篱下,遭人白眼的种种辛酸苦辣。他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人间的世态炎凉,煎熬着鲁迅敏锐而早熟的心灵。胡适虽然天性欢娱,但他早年同样也领略了逼债者纷至沓来,挤破家门,母亲穷于应付的窘迫遭遇。他本人在《四十自述》中就详尽地记述过这一难堪的境况。

鲁迅的母亲是乡下人,胡适的母亲也是乡下人。她们身上,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农村妇女最可贵的品质:善良、坚韧、高远、从容。也许,鲁迅与胡适的精神气质,血液中流淌着母亲的遗传密码。鲁迅是周家的长子,胡适是母亲的独生子。

鲁迅十五岁丧父,胡适三岁半成了孤儿。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孤儿寡母”现象——由寡母抚养的孩子,往往更有理想,更有出息,更能成就一番事业,古代孔子、孟子、岳飞堪称代表,鲁迅与胡适的出现,同样亦可是证明。

他们是那个时代学者型思想大师的代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学术名著,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亦是一部学术名著;鲁迅的《嵇康集》校释缜密谨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翔实新颖。鲁迅的杂文,犀利而深刻;胡适的政论文章,通俗而流畅。他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精神领袖之一。

1917年,《新青年》发表胡适从美国寄回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掀起了“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狂飙,其开风气的意义,彪炳史册。鲁迅从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战斗檄文开始,就直接把矛头对准旧道德旧文化,他所呐喊所鼓吹所抨击的,振聋发聩,其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意义,影响深远。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岁月,鲁迅和胡适站在时代的前列,冲锋陷阵,相互支持。

鲁迅曾对胡适的《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大加赞扬,认为该书“警辟之至,大快人心!”并曾为胡适删阅过诗集《尝试集》。胡适则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短篇小说推崇备至,认为鲁迅的短篇小说是白话文学中“成绩最大的”。

他们曾经共同战斗,切磋学问,且有频繁的书信往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数年的友谊出现裂痕,随后势不两立,分道扬镳。

有人说,鲁迅最厉害的地方,是把人生的真相撕破给人看,撕到深处人孤独。而胡适最大的优点就是包容、理性、建设。鲁迅、胡适两人之间,一个与另一个相处不睦。然而他们却构成了30年代知识界的柱梁。

面对历史和现实,鲁迅在每一页的字缝里,看到的都是“吃人”,看到了被“吃”的,没被吃尽剩下的,会继续被吃的。胡适看到的是活下来的,要继续活下去的,且能活得好一点的。

当我们读到鲁迅时,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而当我们读到胡适时,感觉到他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演,不世故。

鲁迅是酷, 胡适是暖。

1936年11月初,胡适由旧金山返程回国。在太平洋船上,写成《高梦旦先生小传》。

胡适从美国回来。过南京时,便听人说起苏雪林给蔡元培先生写的信。回到北平后,才捡出苏氏的这两封长信来。细细读了,也写了一封长长的复信。胡适想起近十年来,鲁迅对他常有批评,心里不愉快肯定是有的,特别是鲁迅斥骂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向侵略者“出卖灵魂”,他更觉得有些冤屈和愤慨。因此,对于苏女士的愤慨,他或许会有同感。但他坚决反对这样的私人攻击,特别是无中生有的谩骂。

他在给苏雪林的信写道:“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余如你上蔡公书中所举‘腰缠久已累累’‘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皆不值得我辈提及。至于书中所云‘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类字句,未免太动火气(下半句尤不成话),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

胡适不仅自己一直没有发表过攻击鲁迅的文字;即使在这封私人通信里,他也只用了“狺狺”一个意气词语,而且着重的还是责备苏氏的“恶腔调”,劝她客观地持平论人。

真实的以德抱怨,而且是在私人信件里,世上有几个能做到?这件事,成为很多人高度赞扬胡适人品的佳话。

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150章 复古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405章 八股文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486章 学写诗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34章 自保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50章 过街老鼠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429章 辞职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94章 僵局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482章 离开第78章 汉口之战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60章 山雨欲来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64章 燎原烈火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