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

胡适作为学者任驻美大使,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略,而是以“诚实和公开”的态度,赢得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学者大使”。

他所完成的第一大使命,是在武汉沦陷后不久,促成美国政府给予我国2500万美元的第一次借款,即“桐油借款”。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除了在战场上节节失利,经济上的危机也非常严峻,由于庞大的军费支出,还要应对日本的金融侵略,财政状况已经极度恶化。在胡适就任驻美大使前,国民政府已派出在白银协定谈判中不辱使命的陈光甫前往美国洽谈借款事宜。

陈光甫(1881年-1976年),中国银行家、中国近代旅游业创始人。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江苏镇江人。他读私塾数年后,去一家报关行当学徒,刻苦学习英文,后考入汉口邮政局。22岁随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国际博览会。会后留学美国,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1909年毕业后即回国。办南洋劝业会初露才华,被江苏巡抚程德全任为江苏银行总经理。由于自己的改革主张不能实现,毅然辞职。

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银行监督。1914年转任中国银行顾问。翌年6月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资本从最初的10万元发展到后来的500万元,分支机构遍布全国。由此登上上海银行公会会长宝座,成为上海金融界的领袖。1923年8月,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册,并易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化的标志。

1927年他又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为蒋介石筹募军饷。

1928年出任江苏省政府委员、中央银行理事、中国银行常务董事和交通银行董事等职。1931年与英商太古洋行合资开设宝丰保险公司。1936年3月,任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高等顾问。1937年,任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中将衔主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立复兴贸易公司董事长,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席。

шшш .тtkan .C ○ 期间,受蒋介石指派赴美国谈判借款事宜。

在出访前,陈光甫就做好了充分的功课,他很清楚政治借款的可能性极小,只有通过抵押贷款的商业化方式运作才有可能成功,陈光甫对国内可做贷款抵押的各种产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美国财政部驻华参赞尼克尔森的建议下,决定采用桐油作为抵押品。因为桐油是军需物资,属于战略原料,即使是反对援华的孤立主义人士也无法反对,更重要的是桐油是中国当时最大宗的出口产品之一,可以争取到较多的借款。

10月4日,做为新任美国大使的胡适赶到美国后。胡适、陈光甫开始了为期数个月的合作。

陈光甫是地地道道的商人,已经做了二十多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在胡适看来,陈光甫“不是很高的天才,但其人忠厚可爱”。

据胡适日记记载,那段艰难的时光,陈光甫几乎天天与他在一起,“与光甫细谈借款事”、“下午光甫去看财部长,谈的无结果”,“光甫来谈两次。下午我们两人从六点半谈到十点半!” “二次借款如何发动”这样的话,因此多次出现在他的日记里。

美国人并不想公开“选边站”,帮助中国对抗日本。因此要取得美国的借款非常困难。一些美国官员私下里对他们说,中国的官员和富商在美国有数亿美元的私人存款,何不捐献国家以抵抗日本侵略?这也是宋子文、孔祥熙等人都不愿出面,而竭力推荐陈光甫赴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胡适多次耳闻目睹陈光甫在借款问题上,所遭遇的重重困难和屈辱。

陈光甫与美国财政部长摩根韬第一次商谈借款问题时,提出七千五百万美元的贷款额,摩氏如此回答:“我今天的听觉不大好。很奇怪,我听起来好象是七块五毛。”这种讥讽语气,是任何身临其境者都难以忍受的。陈光甫只能强忍,与摩根韬周旋。

胡适曾为此感慨:“光甫办银行三十年,平日只有人求他,他不消看别人的脸孔,此次为国家的事,摆脱一切,出来到这里,天天仰面求人,事事总想不得罪美国财政部,这是他最大的忠诚,最苦的牺牲。我很佩服他这种忠心。光甫做此事,真是没有一点私利心,全是为国家。他有时也很愤慨,说:‘我头发白了,还来受这种气恼,何苦来!’我今天对他说,我最佩服他这种委曲求全的精神。”

其实胡适何尝又不是如此。他经常对陈光甫说:“我和你都是逃走不掉的。”10月20日,胡适在日记里,又举了美国派本杰明•富兰克林赴法求援的例子。当年,富兰克林在法国待了八年,终于与法国政府签订美法条约,借得巨额经费,为美国独立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他说:“此事可使我与光甫增加一点勇气。今日之事,与当年相同,必须‘挨光’,必须有耐心。”

谈判中陈光甫觉察到美方在政治上的顾虑,随即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中国政府在国内开设复兴商业公司收购桐油,在美国开设世界贸易公司向美国进出口银行借款并代为出售桐油,由陈光甫本人同时担任两个公司的董事长。这样的操作就更加商业化,淡化了政治性。

这一切实可行的方案立即得到美方的同意。10月24日,美国复兴金融公司就已经准备好2000万美元的借贷资金。

但就在此时,传来了10月21日广州沦陷,同时武汉告急的消息,美国政府马上就对中国是否有决心继续坚持抗战产生了怀疑。

25日,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告知陈光甫和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只有证明国民政府继续坚持抗战的态度,罗斯福才有可能批准贷款。

胡适和陈光甫将情况告之国内,10月31日,蒋介石发表《为武汉撤退告全国同胞书》,表明抗战到底的决心。11月11日,他又致电罗斯福,作出中国一定抗战到底的保证。

但国务卿赫尔认为,这一借款就是纯粹政治性的,日本肯定会认为这是援助中国抗日的行动,将很可能导致美国在华侨民和在华利益遭受巨大损失,甚至会将美国拖入这场战争。由于赫尔的激烈反对,借款暂时搁浅。

胡适和罗斯福有一层特殊关系,他们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罗斯福总统昼夜忙碌,许多盟国大使很难有晋见的机会;而胡适却得到他的相当敬重与信赖,晋谒晤谈也颇多便利。

经过胡适和陈光甫的不懈努力,终于促成美国政府给予我国2500万美元的第一次借款,即“桐油借款”。这数目不算大,但在当时却是国际间相当大的一笔贷款了,而对于当时万分困难的国民政府,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对我国的士气民心也起了相当的鼓舞作用。那时的美国政府,受中立法案的限制,我国原任驻美的王正廷大使,曾多次向美交涉借款,迄无成就;而胡适任大使短期内便告成功。能够想到他付出了他何等艰难的努力,也可见美国政府对这位“书生大使”是何等的尊重。

桐油借款之后,国民政府指示胡适和陈光甫继续在美国寻求更多的援助。陈光甫发现美国对锡的需求十分迫切,于是提出中国用锡矿为抵押申请贷款。

这次借款更加艰难,美国总统罗斯福接见胡适时,胡恳求总统“请美国再打一强心针,作二次之借款”。此后与陈光甫一起,为借款事几次去见罗斯福总统。

1939年12月17日,是陈光甫五十九岁生日。12月6日,他在美国财政部与摩根韬会谈,间隙时告诉摩氏,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假若能得到部长阁下的帮助,实在是一件最好的生日礼物。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摩根韬对陈光甫和胡适已经很有好感,也很敬重。

他听后,久久无语,然后说:“你好好回去过一个生日,我会亲自处理贷款事宜。”不久美方同意再次贷款中国两千万美元。此后,美国又主动向中国提供了七千五百万美元的另两笔贷款。

令胡适恼火的是,坐镇国内的宋子文、孔祥熙等人还对陈光甫后两次借款横加指责,认为借款条件太苛刻,不应接受。胡适在日记里愤愤不平地说,“这真是做梦!”他并且当面对来美的宋子文说:“我要忠告你:光甫的条件是在现行法律之下,无法更优的。”还好蒋介石算是明白人,发来电报对他们表示了支持。

在美国合作借款的这段时间,胡适和陈光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保持终生。他在日记里,多次表达了对陈光甫的由衷钦佩。

1940年1月3日,新年之际,胡适在日记里说,他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列举了九位当代中国“新圣贤”,现在他要补充四个人,其中就包括陈光甫。“他们的人格,都可以比一切时代的先贤,不但没有愧色,往往超越前人”。

1940年5月3日,陈光甫完成借款任务后回国。胡适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光甫从纽约打电话来辞行。我们共事十九个月,他是很不容易得的同事。我和他都不求名利,都不贪功,都只为国家的安全,所以最相投。今回别了,我们都很惆怅。”

陈光甫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当天下午又发电报给胡适说:“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们最幸福的回忆。”

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58章 欧战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8章 开滦矿权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28章 下重药第88章 大通起义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486章 学写诗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45章 积重难返第479章 新人物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7章 奇遇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45章 积重难返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39章 庆典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514章 改革丧礼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31章 历史是在前进的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44章 北归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158章 欧战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2章 小人精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06章 小德张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41章 美育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13章 志得意满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8章 下重药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18章 好景难长第187章 唐继尧第482章 离开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91章 曹锟出重拳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407章 童子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