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

1947年8月28日,胡适到南京。在南京期间,他曾在一次茶会上向蒋介石提出改善今后大学教育应该有十年计划的意见。

9月6日和9月7日,胡适分别对上海和北平的记者谈到此计划和教授面临温饱问题以及学.潮等问题。胡适强调,教授们吃不饱,生活不安定,一切空谈都是白费。对于中国的大学教育,胡适主张走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他说,国家经济力量不足,势难做到普遍提高教育经费。因此提议前五年预选五所大学,给予这些大学充分的经费,使其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大学。再过五年,再选择五所优秀国立大学,给予充分发展的机会。

胡适说,根据调查,本年共录取自费、公费留学生2000余人,如果按照每人2000美元计算,一共要400万美元。如果用这笔钱作为五所大学的经费,可以使这五所大学得到完善而成名。胡适说,现在可以提供第一期经费支持的大学是:北大、清华、浙大、武大、中大。这五所大学战前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经费支持,一定可以成为世界有名的高等学府。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要视以后各大学自身的发展而定。这样经过五年、十年之后,中国可望有五所至十所设备完善、学术独立的真正大学。

关于学.潮,胡适认为学者应为己,先充实发展自己;为己有余,始可为人。学生贴标语,喊口号,罢几天课,不能解决问题。胡适再度提到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名言:“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他说,“现在一个教授薪水不如茶役,然而仍有人愿意继续执教,学生破衣破鞋不怕,国家之有救,就在此了”。

不久,胡适写成《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一文,发表于当年9月28日的《中央日报》。

在中国建立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是胡适终生的夙愿。这一点,从他1913年初写《非留学篇》,到他1947年9月在《中央日报》发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中不难看出。

《非留学篇》,顾名思义,就是批判中国留学政策的不当。胡适认为,留学只是“救急之图,而非久长之计”,“久长之计乃在振兴国内之高等教育。是故当以国内高等教育为主,而以留学为宾;当以留学为振兴国内高等教育之预备,而不当以国内高等教育为留学之预备”。

胡适的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如此前所说“在十年之内,集中国家的最大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成绩最好的大学。使他们尽力发展他们的研究工作,使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学术中心,使他们成为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地”。他说:“这个十年计划也可以分做两个阶段。第一个五年,先培植起五个大学;五年之后,再加上五个大学。”

胡适在文章中写道:“我很深切的感觉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有一个自觉的十年计划,其目的是要在十年之中建立起中国学术独立的基础。

“我说的‘学术独立’,当然不是一班守旧的人们心里想的‘汉家自有学术,何必远法欧美’。我决不想中国今后的学术可以脱离现代世界的学术而自己寻出一条孤立的途径。我也决不主张十年之后就可以没有留学外国的中国学生了。

“我所谓‘学术独立’必须具有四个条件:一,世界现代学术的基本训练,中国自己应该有大学可以充分担负,不必向国外去寻求。二,受了基本训练的人才,在国内应该有设备够用与师资良好的地方,可以继续做专门的科学研究。三,本国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工业问题、医药与公共卫生问题、国防工业问题等等,在国内部应该有适宜的专门人才与研究机构可以帮助社会国家寻求得解决。四,对于现代世界的学术,本国的学人与研究机关应该能和世界各国的学人与研究机关分工合作,共同担负人类与学术进展的责任。

“要做到这样的学术独立,我们必须及早准备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所以我提议,中国此时应该有一个大学教育的十年计划,在十年之内,集中国家的最大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成绩最好的大学,使他们尽力发他们的研究工作,使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学术中心,使他们成为国家学术独立的根据地。

“这个十年计划也可以分做两个阶段。第一个五年,先培植起五个大学,五年之后,再加上五个大学。这个分两期的方法有几种好处。第一,国家的人才与财力恐怕不够同时发展十个第一流的大学;第二,先用国家力量培植五个大学,可以鼓励其他大学努力向上,争取第二期五个大学的地位。

“我提议的十年计划,当然不是只顾到那五个十个大学,而不要那其余的大学和学院了。说的详细一点,我提议:一,政府应该下大决心,在十年之内,不再添设大学或独立学院。二,本年宪法生效之后,政府必须严格实行宪法第一百六十四条的规定,“教育文化科学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十五,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二十五,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百分之三十五。”全国人民与人民团体,应该随时监督各级政府严格执行。三,政府应该有一个高等教育的十年计划,分两期施行。四,在第一个五年里,挑选五个大学,用最大的力量培植他们,特别发展他们的研究所,使他们能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在短期间内,发展成为现代学术的重要中心。

“五,在第二个五年里,继续培植前期五个大学之外,再挑选五个大学,用同样的大力量培植他们,特别发展他们的研究所,使他们在短期内发展成为现代学术的重要中心。六,在这十年里,对于其余的四十多个国立大学和独立学院,政府应该充分增加他们的经费,扩充他们的设备,使他们有继续整顿发展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各地最好的大学。对于有成绩的私立大学和独立学院,政府也应该继续民国二十二年以来补助私立学校的政策,给他们适当的补充费,使他们能继续发展。七,在选择每一期的五个大学之中,私立的学校与国立的学校应该有同样被挑选的机会,选择的标准应该注重人才、设备、研究成绩。八,这个十年计划应该包括整个大学教育制度的革新,也应该包括“大学”的观念的根本改换。

“近年所争的几个学院以上才可称大学,简直是无谓之争。今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朝着研究院的方向去发展。凡能训练研究工作的人才的,凡有教授与研究生做独立的科学研究的,才是真正的大学。凡只能完成四年本科教育的,尽管有十院七八十系,都不算是将来的最高学府。从这个新的“大学”观念出发,现行的大学制度应该及早彻底修正,多多减除行政衙门的干涉,多多增加学术机关的自由与责任。例如现行的学位授予法,其中博士学位的规定最足以阻障大学研究所的发展。这部分的法令公布了十六年,至今不能实行,政府应该早日接受去年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建议,“博士候选人之大学或独立学院自行审查考试,审核考试合格者,由该校院授予博士学位。”今日为了要提倡独立的科学研究,为了要提高各大学研究所的尊严,为了要减少出洋镀金的社会心理,都不可不修正学位授予法,让国内有资格的大学自己担负授予博士学位的责任。

“这是我的建议的大概。这里面我认为最要又最简单易行而收效最大最速的,是用国家最大力量培植五个到十个大学的计划。眼前的人才实在不够分配到一百多个大学与学院去。(照去年夏天的统计,全国有二十八个国立大学,十八个国立学院,二十个私立大学,十三个省立学院,二十一个私立学院,共计一百个。此外还有四十八个公私立专科学校。)试问中国第一流的物理学者,国内外合计,有多少人?中国专治西洋历史有成绩的,国内外合计,有多少人?这都是大学必不可少的学科,而人才稀少如此。学术的发达,人才是第一要件。我们必须集中第一流的人才,替他们造成最适宜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可以自己做研究,使他们可以替全国训练将来的师资与工作人员,有了这五个十个最高学府做学术研究的大本营,十年之后,我相信中国必可以在现代学术上得着独立的地位……”

尽管现实情况很糟糕,但胡适还在雄心勃勃地为国家的高等教育规划设计蓝图。

10月13日,胡适到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筹备委员会,负责人文组审查会的召集。到17日,确定院士150个候选人名单。

10月18日,胡适在南京见到在英国参加完太平洋学会回来的蒋梦麟。胡适希望将北大校长之职“还给”蒋梦麟,这也是他此次南下的主要目的,但蒋梦麟不肯答应。

10月21日,胡适在考试院作《考试与教育》的演讲,先是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及其影响,最后指出当时社会对教育与考试不够重视,他说:“我有三十二张博士文凭(有一张是自己用功得来,另三十一张是名誉博士),又当了大学校长,但是我所拿的薪津,和一个银行练习生相差不多。我并不是拿钱做标准来较量,但是在这种状态之下,如何能使社会上的人士对考试及格的人起一种信仰呢?”

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4章 当官真好第35章 多事之秋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66章 机会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511章 完婚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3章 科举之路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479章 新人物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614章 转折点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89章 出师未捷第88章 大通起义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6章 祸从口出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134章 较量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95章 打破僵局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546章 感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