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一明一暗

汉阳失守,武昌也岌岌可危。

黄兴见大势已去,主张民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撤出武昌,汇合江浙的民军一起,攻取南京。

他的意见,遭到军政.府的军务部主要负责人的坚决反对:

我们付出那么多牺牲,流了那么多血,武昌是首义之地,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与武昌共存亡。我们这里牵制住北洋军主力,比直接参与攻打南京发挥的作用不是更大吗?

特别是军务部副部长代部长的张振武,他掏出枪来大吼:“再有言撤退者,格杀勿论!”。

军务部部长是那个被火.药炸伤的孙武,现在还没有痊愈,他的职务由张振武暂代。

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黄兴的意见肯定都是对的。保存实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这当然没错。

但是,当时,民军如果听了黄兴的话,还真的大错特错了。

因为,武昌丟不得。武昌是首义之地,是照亮各地的灯塔,是旗帜,是圣地。全国各地有多少眼睛在看着武昌呀!对各地影响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而牵制住北洋军主力,也无疑是对各地的革命运动地最大支援。

而且,最重要的是:武昌也不会丟,因为有人眷顾。

误打正着,坚守反而是对的。

黄兴见说服不了民军负责人,眼看武昌肯定是守不住,只好带着几个手下,匆匆离去。他倒不是临阵逃跑,上海那边一直催他快点回去。

不过他走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很沮丧,好像他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了。如同他后来对一个知己所说,自己怎么总打败仗?

因汉口古时候叫作江夏,汉口、汉阳争夺战,又被后人称作阳夏战争。

阳夏战争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战役。无论是持续的时间之长,还是战况之惨烈,乃至交战双方的死伤人数,都是可以称最的。

民军所以失败,说到底是因其实力和北洋军远不在一个档次上。但也有人也指出,黄兴的指挥失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汉阳守卫战,如何布防?黄兴的部署是大军在汉阳正面防守,用少数兵力在侧翼牵制。这个作法,曾遭致军务部副部长代部长的张振武等人地坚决反对。

他们久在军中,熟知北洋军的战法,认定冯国璋不会从正面进攻。正面最多是佯攻,汉阳的侧翼蔡甸才是汉阳的门户,而新沟又是蔡甸的咽喉,当重兵把守。

事实上冯国璋正是这样做的,如果黄兴能采纳他们的意见,民军还是有一拼的。

但忠言逆耳,固执己见的黄兴听不进这些土专家的意见,他是总司令,他说了算。

而奇袭汉口,如派出一支小部队,一支敢死队,趁滂沱大雨奇袭冯国璋的指挥所。先把北洋军指挥系统打瘫痪,或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孤注一掷搞什么置于死地而后生,则历来是兵家大忌。

危机时刻,黄兴临阵走人,也被张振武等诸人很看不起,认为他们是临阵脱逃。张振武等人则正相反,什么地方最紧急,什么地方最危险,他们则出现在那里。

清廷为了表彰冯国璋,授冯国璋一等男爵,冯国璋自然欢欣鼓舞。接连拿下汉口、汉阳,冯国璋乘胜追击,发起对武昌的进攻。

民军已经组织不起有效的防御,黎元洪也已经带着军政.府一干人,退到了离武昌几十里外的葛店镇王家店村。

武昌城内军心涣散,失守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了。

但是,就在北洋军就要打进武昌的时候,他们却停止了进攻。

原来是袁世凯下了死命令,停止进攻武昌。

冯国璋正打在兴头上,看到武昌垂手可得,当然心有不甘。

一个电报接一个电报的请战,说乱党已溃不成军,战机不能错过,拉出架势,要“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袁世凯怕冯国璋贪功心切,临阵换将用段祺瑞换下了冯国璋。

冯国璋是个军人,段祺瑞不但是个军人,也是个政治家。他比冯国璋站得要高,看得要远,也有大局观。

段祺瑞了解袁世凯的战略意图,更不愿意和曾经的新军兄弟自相残杀。他接受了冯国璋的指挥权后,马上把人马撤回到了汉口、汉阳,而后按兵不动。

民军方面一见北洋军撤军,总算舒了口气。

他们想不明白北洋军为什么撤退,更没想到北洋军会派出和谈代表。

本来就打不下去了,都准备弃城逃跑了,人家来讲和,不是求之不得吗?于是,经英国公使从中斡旋,很容易就签下了停战三天的协议。

为什么要停战三天?因为北京方面,要派人过来,商讨和平大计。

现在,又有一个重要人物要登场了,就是后来沦落为大汉奸的汪精卫。

袁世凯和汪精卫,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两个人怎么搞到了一起呢?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祖籍浙江山阴,出生于广东山水。汪精卫人很聪明,出身书香人家,熟读四书五经,一九零二年三月,参加广州府试得第一名秀才。

同科还有其二兄和一个侄子,分别获得第二,第三名。一家二代考中秀才前三名,留下“玉峰双秀,珠树三花”的佳话。

汪精卫科考得志,本是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

但年轻人是很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一九零三年官费赴日本留学,一九零五年七月,因结识了中.山先生而加入了同盟会。

他活动积极,参与起草同盟会章程,八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

后常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了《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的文章,宣传三民主义,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保皇思想,受到中.山先生看重。

留学毕业后拒绝两广总督岺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一九零七年初,随中.山先生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他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的主笔。

一九零八年赴缅甸建立同盟会仰光分会,后又参加在新加坡筹设同盟会南洋支部等工作,成为职业革命家。

一一年一月,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像馆,做为从事革命的职业掩护。

他们到北京肩负重大使命。

那时,革命党热衷于搞暗杀活动,暗杀满清的官员。既然是暗杀官员,当然是越大越好,他们盯上了摄政王载沣。

在准备的过程中,不幸事情败露。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等被捕入狱。

谋杀摄政王这样的大罪,应当是被杀头的。

期间民政尚书善耆慕汪精卫之名,也可能有几分好奇心,曾探了几次监。

善耆本就是个开明王爷,欣赏有新思想的人,两个人很谈得来。

在善耆的努力下,汪精卫三人被判无期徒刑。

虽然暗杀未成,但因为要杀的人是载沣,汪精卫这个在同盟会中本来就很有名气的人,更加名声大噪。

而汪精卫又在獄中写下了那首名满天下的的诗篇《被逮口占》,也很快被流传。特别是其中四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堪称革命者励志的千古绝唱。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 ,汪精卫三人得益于政治犯而被释放。

袁世凯早就开始关注汪精卫,他正想联系上革命党的重要人物。

在湖北前线的袁世凯,得知汪精卫被释放的消息后,马上派人联络上汪精卫。希望对方能在北京等他,自己有要事面谈。

汪精卫早就注意到了袁世凯,也想争取袁世凯,使其不与革命党为敌;两个人算是一拍即合。

袁世凯到京城后,办公之余,和汪精卫频繁接触。或许是因为两个人投缘,或许是两个人思想相近,有共同语言,反正他们特别谈得来。

人在特殊的时候,思想是容易发生变化的。有记载,汪精卫在獄中和善耆长谈过几次后,和原来的书生气已经有很大不同。

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和汪精卫也相处得特别好,两个人竟成为了结义兄弟。

这样一来,汪精卫差不多和袁世凯成了一家人。从袁克定那论,袁世凯应该是汪精卫的义父。

汪精卫认为,袁世凯的努力和革命党人没有大的分歧,袁世凯如果能和革命党人合作,肯定是利国利民的。

因此,一段时间里,在袁世凯和革命党之间,汪精卫做了积极地协调和沟通;他也成为了袁世凯和革命党高层联系的管道。

拿下汉阳后,袁世凯认为给革命党的教训差不多,把重点转向了和谈。

为使和谈能够成功,他决定开通两条管道。双管齐下,一明一暗。

一个是继续派刘承恩、蔡廷干,继续去见黎元洪,这是明的,是公开的。

还有一条是袁克定,是暗的,也是不能告人的。

第336章 张瑞玑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4章 平定政变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30章 朋友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41章 东南互保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511章 完婚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9章 君主立宪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8章 高密事件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8章 开滦矿权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530章 白话诗第34章 自保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411章 点翰林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235章 立法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7章 奇遇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12章 兵变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98章 张疯子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82章 开张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5章 去买官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36章 署理山东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