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知错就改

反正这篇作文写的很精彩,方剑雄是肯定写不出来这种文字的。

一份千余字的电报,坦白讲方剑雄看的很感动,也不得不承认孙文是近代史上中国革命的第一人。站在后来者的角度看,姑且不论结果,单单就这份精神,以孙为领导核心的革命群体,中间确实有很多值得敬仰的先行者。

可是孙怎么都没想到的是,方剑雄对于未来的认知,跟他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在方剑雄看来,孙为了达到推翻清室,建立属于自己政治理念的民国这个目的,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这些事情,完全不容于方剑雄的价值观。

孙在最后称:愿与兄携手共建民国之未来,复兴我五千年中华之民族。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了,大家结盟吧。先干掉老袁再说。

三年多的近代生涯,足以让方剑雄看清楚的事情很多。站在多年以后的看现在,说两句隔靴搔痒的话,这样的人很多。嘴炮,总是比较轻松的,不用费啥力气。

大概现在的孙,也是这个心态吧。任何事情。都是破坏容易,建设困难。更何况是一个偌大的国家,旧的秩序刚刚打破。新的秩序还没行程。这么一个时代交替的阶段,乱成为了一种必然。没有经过乱世的人,是不会理解乱世人不如犬这句话的。

平行历史上。孙扮演的角色,本质上是一个破坏者。民国之乱的形成,原因很多。不能单纯的算在孙的头上,但是孙作为乱的制造者这一,占的戏份倒是很足的。

而方剑雄呢?他所想的,所做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自己的方式来结束民国之乱。尽管方剑雄很清楚,因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国家还是要乱上一阵的。实际上。方剑雄现在正在做的,跟孙历史上做的,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让这个国家陷入一时的混乱,唯一的区别是,方剑雄有收拾乱局的实力。而孙没有。正是因为如此,方剑雄对于孙才有不能认同的地方。既然没有能力收拾乱局,仅仅因为个人的一点政治理想,一直很坚持的站在国家政府的对立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孙甚至还不如一些军阀,好歹那些军阀面子上还在维持这个国家的统一。承认后来的北洋政府是合法政府。而孙呢,则是高举着所谓护法的大旗,在南方不断的兴风作浪。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再烂的政府,也比没政府强!再差的秩序,也比没秩序好!

当然,这个根深蒂固的理念,在现在的很多革命者们看来,是很不值钱的玩意。

这个时代的乱,不仅仅是因为不同的政治目的,还有形形色色的隐藏着的野心。

大致来说,因为乱,才有机会,因为乱,才有故事。

方剑雄拿着这么一份电文,久久不语,对窗而立。对于孙,方剑雄的心态是复杂的。传统的历史教育中,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正面人物,是一个伟人。置身于这个时代之中,同样能感受到孙对这个时代有着自己的固执的政治理念。不管怎么说,孙这样的斗士,都是值得让人高看一眼的。即便用敬这个字眼,也该算是过分。

窗外是一个世界,窗内又是一个世界。

方剑雄挣扎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转身回头,一直在边上等着的尹锐志站起来,手里端着记录本。“回电:宪政,民国之本。内阁总理制度,剑雄之所愿尔。敦促项城尽快南下,终结民国之乱,实现中华之一统。”

坚持走自己的路吧!方剑雄如释重负,这个时代的这些大人物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值得尊敬的地方。但是,这个国家的未来,我看的更清楚。

回电之后,方剑雄大步流星走进指挥部的会议室,联合自治区的政务大会还在继续的时候,国防军整军大会,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此前因为战端不断,国防军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整编。现在必须趁着短暂的和平间歇,把这个大事确定下来。

指挥部内,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有趣的是,争论的双方,一方为总参的两位大佬,刚从芜湖赶回来的总参谋长蒋方震和副职张孝淮,另一方为副总参谋长德国人汉密尔顿、炮兵师长程芝萱、德**事顾问领队鲍勃。双方争辩的焦点,居然是一个步兵师的火炮配置问题。

方剑雄进来的时候,双反还在激烈的整编,程芝萱的大嗓门几乎在吼:“105炮,一发炮弹就是25公斤,一个基数就是一吨半。平汉线北线战役,几乎将所有汽车都用上了,就这,我们的弹药问题都没有彻底解决。即便是有汽车,在现有的道路上,汽车的故障率太高了。重炮下放到师,不现实,我坚决反对。”

“我认为,结合国防军现有的情况,重炮最佳的使用方式,是以团、营为单位。平时由总参直属,战时补充到一线部队。直接下放到师一级,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汉密尔顿的声音也不小,德国人的固执在这个时候体现的很突出。

“总司令多次强调,我们未来的对手,是日本。根据日本陆军的现有编制,以一个步兵师对抗一个日本师团,没有重炮,我们拿什么对抗?日军的单兵素质,要远远高于我军,班一级的作战,凭借武器上的优势,国防军不会落下风。排一级的作战,顶多打个平手。到连一级,我看就是必输无疑。我认为总司令的构想,是可以全面且慎重的。”这是蒋百里在说话,大概是中毒太深了,对于大炮兵这一套,蒋百里就算认知到客观存在的困难,也舍不得放弃。

“我认同百里的意见。未来中日之战,以我们的海军实力,战场只能在中国的境内爆发。按照国防军的实力,一年之内拿下北方,进而控制整个国家政权都不是不能想象的事情。假设中日之战在五年之后爆发,有五年的时间,难道不能解决道路困难么?”这是张孝淮的声音,看的出来,他也很激动。方剑雄一番大炮兵的构想,对于每一个军人而言,都是一种精神毒药啊。没有几个人能扛的住这个诱惑。

“不不,这不现实。五年的时间,中国根本就很难实现工业化。没有工业化,谈什么大规模的机动?汽车在欧洲,现在都不是运输的主力。德国陆军主要依靠的还是遍布境内的铁路网,中国太大了,一个便捷的铁路网,绝对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资金、技术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困难。还有一个问题,炮兵是技术兵种,组成的人员从哪里来?只会开炮的人好找,让大炮打的准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这是重炮,不是射程只有两三千米的小炮。”

把兄弟鲍勃也说话了,这家伙一直呆在武昌,带着一帮德国人,深入各个部队,实地了解情况。回来后正赶上蒋百里和张孝淮提出了新的步兵师火炮编制,然后与来武昌开会的程芝萱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德国人很快加入了争吵中,双方中文夹着德文,吵的是不亦乐乎。

开始的时候方剑雄还能面带微笑的偷听,越听方剑雄的表情就越严肃。所谓的一个师12门105炮,有点山寨56年的编制。现在听了一会,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甚至还误导了两个总参谋长。

现代战争,打的不就是后勤么?这一点,发生在远东那次战争,给共和国的领袖们狠狠的上了一课,代价是巨大的。方剑雄作为一名穿越者,同样也不是神。对于历史大势的把握,不等于对细节也能了如指掌。

如果非要解释一下方剑雄在这时代的心态,大概就是怀着一颗惶恐的心,在谨慎的探索。力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力争凡事走在对手的前面。现在看来,做的还不错,但是还远远不够。

正是因为有这种心态,方剑雄才能对身边的人提出的正确意见给于足够的重视,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欣然接受并改正。当然也有坚持在现在人看来是错误的东西。

“我听到了一场精彩的辩论,看来我们需要就这个问题,进行一次认真的研究了。”方剑雄的开口,立刻中断了双方的争辩。

私下里称呼方剑雄的字,在这个场合,蒋、张二人,都是很正式的敬礼问候:“总司令好!”这就是一个职业军人应有的素质。

第三十二章 天下之大不韪第一百十九章雷霆(上)第五十五章知错就改第二百七十二章 大烟贩子第八十一章 国民党的“可趁之机”第十七章 历史巧合的本质(上)第二百七十六章 经略东北(1)第十五章 徐州城内人心散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蛋糕(下)第一百四十章 大丈夫当如是第三十一章 左右为难第一百六十五章 反击风雷(中)第三章 大举卖国第四十九章订单给谁的问题第五十四章 大国心态第一百四十二章 缘木求鱼第三十二章东征、北伐(二十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两大巨头的会晤第二十七章 安庆行第十八章 早做准备第二十三章 重庆易主第二百章 延伸第二百六十八章 中日友好?第八十七章 不算太坏的结果第三章 菜鸟连长和他的士兵们(上)第二百九十八章民族工业的机遇和未来第二十八章东征、北伐(十七)第二百四十三章短促夜袭第一百三十一章第四十一章 战争模式的变化(2)第二百三十九章大方向第二百七十三章不合作的德国人第四章 不战取江西第七章 谁是演习的主角?(上)第九十三章回声第二十二章 蒋方震遇刺第一百七十四章 貌似软弱第八十七章 各行其道(七)情报人才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自调整第二百一十二章 和平,是打出来的第十章 英雄会第一百一十二章不信邪和不客气第二百七十七章 经略东北(2)第一百九十三章 斗智第一百零二章 有钱凡事好商量第六章 和平将军第二十一章 东征、北伐(十)第一百零七章 中亚风云(2)第二百二十九章 凡尔登意外第一百七十七章 陆大高材生第四十五章 不撞南墙不回头第一百零三章劲爆消息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二百五十一章 巴黎,守住了!第二百零九章第二十三章 政客无耻第二十七章东征、北伐(十六)第八十三章 寻找着力点第一百七十三章 战前第二十六章 总导演(中)第四十二章战争模式的变化(3)第二百六十六章 殊荣!第二十四章东征、北伐(十三)第七十七章辛亥年(五)第三十五章 且忍一时(下)第三百二十七章曾经的尊严第一百三十八章海军陆战旅第八章 只争朝夕第三十四章主导权的问题第一百八十五章 快速果决的外围清扫战第八十八章 酒会第二百七十五章又一年的精彩第六十七章 1909第二百三十八章要好处第三章 菜鸟连长和他的士兵们(上)第二百三十章 不被重视第五十七章 南北议和(四)欲和不能第五十二章核心问题(上)第一百四十四章规矩太多第九十五章 扩张(一)徐绍帧来投第二百零四章 各有软肋第二百五十六章 国家的基础第四十七章算计第一百七十八章出手不凡第二十七章 总导演(下)第十章 詹天佑第五十三章核心问题(下)第三百零一章 最后的决战(1)第一百三十八章很满意第五十五章 南北议和(二)黑宅vs菩萨第一百六十八章亮点第九十八章 纵横之道(上)第二百零一章 美国竹杠使劲敲第二章航空队(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两面要好处(2)第一百七十七章朱可夫临危受命第四十六章 外国友人的担心第九十八章 扩张(四)蔡元培武汉行。第二十四章东征、北伐(十三)第九十九章 扩张(五)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