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落日之三十

30清帝退位

随着南北议和越来越明晰,之前着急组建军队北伐的事情慢慢转变为裁撤军队。本身起义部队除了新军外,大多数是投机分子和黑社会武装,成员成分复杂,加上新成立的民国政府没有财政收入,军饷经常无法及时支付,时不时的有地方传出兵痞闹事,发生各种兵变事件。

在烟台军军政府这边也无法避免,尤其是连成基麾下的民军,完全是地方自己招募,毫无物质保障。又仗着自己手里有枪,还是本地派系,经常骚扰地方。劫掠地方,杀人放火,还不好追究责任。

为此曾经力主北伐的陈干等人改变立场,开始与黄兴等筹划精简部队。这一想法在袁世凯真实逼退清帝后得到进一步发挥。双方在稳定国计民生和削弱对方实力的不同目的下达成一致。

事实上早在孙中山回国以前,南北和谈已在上海进行,双方就停战、国体、召开国民会议等进行讨论。有帝国主义支持的袁世凯,压迫革命派妥协。

这一点在山东战场也是如此,立宪派和有的同盟会员也向袁世凯靠拢,表示如果清帝退位,将拥护袁出任第一任大总统。这就为啥孙中山的临时就职典礼要如此陈述,至于个人高风亮节也是一个原因,而形势所迫,无力维持可能是最为客观的原因。

故孙中山回国后,虽然反对妥协,积极主张北伐,组织了各路北伐军,但各军未经训练,编制互异,指挥不灵,遭到各方面反对和掣肘。面对革命阵营的涣散状态和南北议和的既成事实,孙中山只能让步,另选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

在得到南方政府最后确定的答复后,袁世凯上奏隆裕太后,请召开皇族亲贵会议,速定方针。开始逼迫皇帝退位事宜,为此袁世凯三次谢辞隆裕太后的封侯之赏赐,坚持不肯继续为大清续命。

当然我们也可从这看出,到了最后关头的大清居然只给一个侯爵,这完全是自私而愚蠢,用不成熟的小伎俩逼迫袁世凯背负故国的侯爵位置。不得不说,这是那么骚气的操作,是个通实务的人都拒绝,何况是袁世凯这样的枭雄。

但是作为故旧大臣的袁世凯还是给大清谋取了最后的利益:《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8款: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清帝岁用银四百万两由民国政府拨用;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妥慎保护;

(5)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6)以前宫内所用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8)原有之禁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带着宣统小皇帝举行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接受优待皇室的条件,发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宣告灭亡。

皇室优待给了大清体面的结束自己的统治历史,同时为避免中华分裂造成割据提供了帮助。因为在清朝统治摇摇欲坠之时,皇室曾考虑过退往东北,保存实力,日后借助外国势力以图再起。而且清廷尚握有重兵,并且未到兵临城下的地步,应该说退往东北,条件还是比较充足的。

当然这一情况是不可能落实的,因为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是北洋新军。在客观上如果不考虑军事力量和统治基础的情况下,退出关内割据东北是可能的。这一点在后世伪满洲国,伪蒙藏自治政府等得以印证。但历史告诉后人,分裂祖国没有前途。

大清自己入主中原,统治的基础是武力,在没有武力之后的苟延残喘和卖国求荣只是自讨苦吃,自取其辱。

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用自己屈辱的一生告诉那些,不开眼看世界的特权贵族一个最深刻的警戒。时代变了,凡事阻挡时代变革的人都将被残忍的抛弃,哪怕贵为皇帝。

徐东是知道这一天迟早要来,但真的来临了又有点担心。他心中还有一位旗人格格,还有那些满族的少年朋友。是时候提醒他们,来山东居住,或者去天津租界定居了。

因为真正的乱世将要在称帝与反帝的斗争中继续。辛亥革命的作用,或者其在历史上被赋予的作用是没有达成的。在孙中山的革命纲领中,仅仅是完成了最狭隘的民族革命,即满清退位。共和之路还没有真实推进,但基于实力的地位而言,能做到逼迫满清退位,也是运气了。这一点袁世凯的作用非常巨大,在北洋一朝,虽然出现毁坏《临时约会》、复辟称帝等行为,但其完全一统中华,维系了大中国体系。

尤其难得的是在列强窥视,外患不停中,这些北洋的军头们,除了对内反对激进民主,只有极少数人反对共和;对外在极度依赖列强借钱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人甘心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分裂国土,自立为王的罪人。

这就被后人称为北洋一朝虽是军人政治,强人政治,却都是私德不错,不辱没中国人称号的真汉子。

当然因为时代的局限,封建社会的荼毒残留严重,加上都是当兵的出身,没有文化,没有思想,没有宣传手段,只依赖枪杆子,造成他们干过很多蠢事,但每一个军阀当政都是以统一中国为目标。

他们的某些错误行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持久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