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登基大典

秦牧回到南京,京中百官也就安心了,文武百官开始全力筹备登基大典。

其实很多筹备工作很早就在做了,只是因为秦牧出征在外,有些事情未经他钦定,未能最后落实而已。

大秦五大都督蒙轲、刘猛、马永贞、李过、李定国。以及霍胜、崔锋、凌战、宁远、高一功、李辰、韩刚、惠登相、金声桓、郝摇旗、秦翼明、苏谨、李九、赵坚、螯拜、胡守亮、郭云龙、秦祚明、秦佐明、阎应元、艾能奇、梁涛、刘体纯、马六两、郑四海、狄中行、刘忠秦、顾容等大批将领,也纷纷赶回南京参加大典。

一时间将星闪耀,齐聚南京。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为百姓所津津乐道的英雄事迹。

其中阎应元与马六两的事迹,更是被编成戏曲争相传唱,天下皆知。

南京城里,所有商家自发地把店铺装扮一新,各种时鲜花卉点缀在店铺的花架上,青香弥漫。

青石板路面上,洒扫得纤尘不染,百姓象过年一样,纷纷换上崭新的衣裳;

秦淮河两岸,香风阵阵,笙歌昼夜不息,宝马香车华盖如云。

各个寺庙也来凑热闹,纷纷开办各种庙会,引来人山人海。

城里城外的空地上,百戏开锣,精彩纷呈,欢呼声满城回荡。

漠南蒙古四十多部头领,或是亲自前来,或是派子侄作为代表,带着大礼赶来庆贺。

葡萄牙驻澳门总督瓦希基,朝鲜世子李浚也亲自赶到南京。这景象颇有当年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的味道。

其中李浚为了讨好秦牧,可谓是煞费苦心,除准备一批珍奇异宝外,回国之后,还从朝鲜千挑万选,选出了一名女子,然后由国王李倧封为公主。

这位女子是朝鲜开城郡公李隐之女,芳龄十六,不但长得貌美如花,而且知书达礼,更重要的是会说汉语,有利于沟通。

除了这位文惠公主外,李浚又另先36名美貌女子作为公主的陪嫁,一同前来。

所以贺使之中,就数朝鲜使团规模最大,加上护送的兵丁,人数多达四百。

在南京群臣紧张有序的筹备下,在万众期盼之中,钦天监选定的登基吉日终于到来。

这天一大早,霞光万道,紫气东来,太常寺数百乐工一齐奏乐,洪钟大吕,跌宕起伏,响遏行云。

天街两侧,衣甲鲜明的禁卫力士,手中或持旌旗,右持刀枪,林立道路两旁,远远望去,严整而威武。

南京的百姓,早早就挤到道路两旁,有的为了抢个好的位置,甚至天没亮都来霸位。男女老少衣着光鲜,翘首以待。

在文武大臣拥戴之下,秦牧乘车出宫门,率文武大臣出天街,前往南郊的圜丘坛隆重告祭上天。

满城百姓一见他的车驾起来,顿时欢呼阵阵。

“秦王去祭天了!”

“快看啊,那......那就是秦王,好俊啊!”

“什么俊啊?秦王那叫龙璋凤姿,不知道别胡说。”

“龙璋凤姿不就是俊嘛!”

“唉呀,差点忘了,赶紧去城南........”

别处的百姓没见过开国皇帝登基大典,或许都认为是在金銮举行的。

南京的百姓见多识广,老一辈代代相传下来,都知道这是谬误,实际上开国皇帝的登基大典,主要的部分是在南郊的圜丘坛前举行的。

后世的君主,他们的皇权是继承自前一代皇帝,只要有前代皇帝的继位诏书为依据就行了。

而第一代君主可没有谁颁旨给他,所以只能请上天“授命”,以此作为自己统治天下的合法性。

所以,便不能在皇宫里成礼,而是要到南郊的圜丘坛来,在这里祭告上天,接受上天赋予的皇权。

秦牧车驾来到南郊圜丘坛时,外围早已是人山人海,里三层又外三层,教坊司的乐工使劲地奏乐,乐曲气势磅礴,震人心魄。

在乐曲声中,秦牧在祭坛前献上三牲,焚香祭拜上天,仪式隆而重之。

圜丘告祭礼成之后,礼官遣校尉设金椅于郊坛前之东,南向,设冕服案于金椅前。

接着是司马安这个首辅,率领所文武大臣、望座位跑奏曰:“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

这个时候,不能别人一请,你就跑去坐那张金椅,你必须“犹抱琵琶半掩面”,或者象大姑娘上花轿一般,咳咳,总之要含蓄,要谦虚,要勉为其难,要.........

这时呢,是文武大臣表演的时间,只见司马安等人拥上来,将半推半就的秦牧扶拥至金椅坐下,虽然不至于象“绑架”那样激烈,但整个过程必须体现出是文武大臣们“拥立”的。

秦牧坐定之后,百官先排班,执事官举冕服案、宝案至前。司马安诸大臣奉衮冕跪进,置于案上。

接着由司马安、李源、路振飞、杨廷麟、蒙轲、刘猛、马永贞这些最重要的文武大臣取衮冕加于圣躬。

这个过程也不能由秦牧自己动手,刚才你不愿坐金椅,这个时候却主动去穿戴衮冕,岂不是前后不一,所以啊,必须把谦逊进行到底......

司马安等人帮秦牧穿戴好衮冕,然后退入班,通赞高唱:“排班”。

排班齐后,众大臣鞠躬,奏乐。

然后众大臣三拜,平身,乐止。

然后再三拜,平身,乐止。

通赞引司马安至皇帝宝座前,通赞唱:“跪,搢笏”。

司马安搢笏,“笏”就是官员上朝用的笏板,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

承传唱众官皆跪。捧宝官开盒取玉宝(即传国玉玺)授予司马安,司马安捧宝上言:“皇帝登大位,臣等谨上御宝”。

秦牧颔首示意,然后尚宝卿受宝,收入盒内。

通赞官唱:“就位,拜,平身。”百官按通赞指引拜、平身。

通赞官再唱:“复位”,引礼官引宰辅自西复归原位。

通赞官接着再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

百官按通赞官所唱步骤做,山呼的意思就是让你有多大声就叫多大声,于是文武大臣练嗓子的时候到了,每一次叩拜,皆齐声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外围观礼的千千万万百姓,此时也全部拜倒,如同浩瀚的海洋,一起跟着山呼万岁,一时间,声震九霄,地动山摇,秦淮河的清波震起了细浪,钟山为之久低昂。

山呼之后,新皇解严,通赞唱:“卷班”。百官退下,礼毕。

按照旧礼,这个时候应具卤薄导从,皇帝率领大臣前往太庙,奉上册宝,追尊四代考、妣,告礼节性社稷。

但大秦比较特殊,太庙并不设在南京,所以早有礼部官员以及两百禁卫等候,带上册宝,日夜兼程赶往西京。

秦牧此时具衮冕回皇宫,御紫宸殿,百官上表称贺。

然后文武百官各就位,太常寺奏大乐,乐曲气势恢宏,跌宕起伏,低沉的鼓声,磅礴的大钟,让人荡气回肠的音符,回荡在金碧辉煌的宫阙间。

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大殿,大气而不失瑰丽的大秦服饰,金黄色的巨大华盖,汉白玉雕刻的台阶,威武雄壮的金瓜武士;

目光所及,耳边所闻,无不彰显了这个国度庄严瑰丽、如同史诗一般辉煌的底蕴。

在大气磅礴的礼乐声中,一身黑色袞服、头上戴着十二旒冕冠的秦牧,在万众注目之中,一步步沉稳地踏上玉阶,升御座。

鼓吹至乐止。

将军卷帘,尚宝卿捧御宝置于案上,拱卫司鸣鞭,引班引文武百官入丹墀拜位中,向北立。

然后奏乐,百官在通赞官的指引下,文武百官面向御座,行三跪九拜,齐声山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乐声和响,万岁的山呼震动了整个辉煌的宫殿群,秦牧高坐于御座之上,平视而去,万众臣伏,殿外祥云绕脊,阳光普照,这一瞬间,大有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的感觉。

他徐徐地说道:“众卿平身!”

从此,君臣名份定了下来。在这过程中,外国使节只能在金銮殿外参拜,他们是没有资格入殿的。

朝贺完毕,秦牧遣官册立皇后,并向天下颁布即位诏书。

诏书由嗓子洪亮的太监奉至午门之上,午门外的宽阔的御街上,此时已经聚集了数以成千上万的士民,等着听皇帝即位诏;

太监打开黄卷,面向午门外大声念道:

“皇帝臣牧,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后帝:

天生民,而后之在德者为君也,奉天即安养其斯民。昔者明政陵夷,行气数终,禄昨运尽,率土分崩,民乱四起,遂夺神器,建州虏酋,窃名乱制,民失安养,士骨露野,衣冠沦丧。

牧本江左寒儒,本无窥视神器之心,然不忍吾民涂炭,沦陷膻腥,随举义旗,提孤军车左右豪杰者,干戈所至,志在拯世,所思靖之。赖天眷顾,祖宗之灵,内诛乱匪群獠,外攘后金建虏,复我汉家衣冠。

今四方戡定,民安田里,然天序不可无统,人神不可旷主,皇帝位虚,郊祀无主。是以群公卿士民,文武将士,合辞劝进,以主乾黎。

牧畏天命,敢不敬从,于大秦一千八百六十八年十二月初八,登坛受禅,即皇帝位,复天下之号曰大秦,建元龙武。置三京。封杨芷为皇后,母仪天下。封秦业为太子。大赦天下,告类上帝,以答民望,永保有秦,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这即位诏书中,皇后人选,太子人选,大赦天下,置三京这些事情,大家都没什么奇怪,唯独“大秦一千八百六十八年十二月初八”这个日期的由来,让许多人困惑。

午门外百姓听了,立即响起一片议论之声。有读书人猜测这1868年的由来,大概是追溯到始皇帝登基称帝那一年。

但是历朝历代年号多如牛毛,要一个一个统计下来,到底从始皇帝登基称帝那年算到现在,是不是经过了1868年,这可是个大学问,需要去翻各朝史书,一个年号一个年号的算才行。

心思敏捷的读书人,突然意识到,如果真是以始皇帝登基那一年为元年,今后的史书都以此编年,那么就容易捋顺得多了。

不管如果,皇帝登基了,天下有主了,大秦再次雄立于东方了,天下大赦了!

听完诏书,士民奔走相告,南京城中欢呼震动,整个沸腾了!

PS:写这个要查一大堆史料,很辛苦,兄弟们,请投点月票支持一下吧。

第211章 以匪之名第656章 大祀黄陵第704章 陛下可是要用法家治国第15章 香君侍酒第92章 婚礼之变(3)第1153章 引蛇出洞第959章 外交官第625章 科尔沁内乱第647章 脍不厌细第68章 冲冠一怒为红颜(五)第961章 我有一个要求第882章 沙皇的扩张第170章 除奸计划第911章 祥瑞活宝第412章 久别重逢第316章 不思报国反成仇第279章 以血还血第440章 拨刀相向酒内情第1095章 莫卧儿宫变第496章 计退群纶第300章 四川大乱第837章 一缕浓香一股温暖第893章 秦史第887章 王归晨在行动第726章 经筵开出的小花第654章 蒙古卫拉特法典第523章 东海大战(四)第840章 戈壁风云第452章 大破徐州第2067章 别拿枪指着我第141章 给张献忠来顶绿帽?第728章 乌衣巷第474章 颖上行第1058章 双刃剑第661章 秦风篇第1043章 年终茶话会(上)第807章 迎头痛击第542章 吕宋排华事件第868章 灞桥春第1095章 莫卧儿宫变第875章 快速推进第1166章 谈判第235章 暗箱操作第1049章 若昂四世的小算盘第82章 月佬来了第759章 朕不是背水一战第983章 分歧第356章 杀人的理由第647章 脍不厌细第564章 朝鲜倒戈成后患第1033章 底线第1010章 真正的伏子第692章 一个条件第982章 谋求驻军第275章 气壮山河第670章 南京郊野丽人同行第1158章 兵临莫斯科第1075章 夜渡塞纳河第857章 仁者爱人第364章 雁奴第195章 回赣南第521章 东海大战(二)第880章 狼狈不堪的奇他特第114章 三十万大军一座城第634章 剪羊毛计划第476章 谁敢不服第562章 万骑奔袭走雷霆第690章 哀兵必胜第199章 光看架子不行第774章 塞上秋来第471章 皇家海军第257章 乱云飞渡仍从容第814章 直捣黄龙第273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第662章 西班牙人偷袭第452章 大破徐州第859章 解冻前夕第1059章 风物长宜放眼量第584章 云遮商丘城第426章 鹊桥难搭第229章 兵临城下第145章 纵观九万里河山第312章 黄石矶之战第1070章 抢先发难第985章 责任第170章 除奸计划第58章 一个香囊一封信第799章 青藏未来第568章 有喜有忧第974章 发现之旅第1125章 乱局第168章 去江南圈钱第930章 秋天的麦子第122章 检举大会第500章 穷途末路的螯拜第567章 秦戈横断紫云腰第592章 吴三桂之死第406章 卷土重来第906章 狼行千里吃肉第600章 佥事发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