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节 众学究行宫论园林 论教育御前起争执

翌日经过一夜翻云覆雨的董小宛照例还是像往常一样指挥着行宫内的大小女官开始了繁忙的一天。稍有不同的是这日的她显得尤其地光彩夺目,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自信与魅力。相比之下昨夜的另一位主角此刻的表现就要差强人意得多了。不过冒尚书的留宿并没有在行宫之内引起他人太多的注意。因为依照日程安排女皇今日将在行宫之内接见来自帝国几座著名学院和书院的学者。

“诸位先生这边请。”身着由黑、红、金三色搭配而成的宫服的董小宛彬彬有礼地将六男一女引入了汤山行宫的皇家园林。这一行人分别是云山学院的陈子壮、三湘学院的王夫之、香山书院的阎尔梅、东林书院的周镳、紫金皇家女校的邓太妙、南京商学院的李光先以及帝国玻意耳。其中除了玻意耳是帝国国立大学的教授之外,其他几人均是私立书院的院长或负责人。而这一比例也恰恰应证了中华帝国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

虽然孙露一直以来对教育事业都十分注重。不过中华朝在教育方面的精力还是比较侧重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上。至于高等教育方面,中华朝虽也将前朝的太学改组成了综合性质的国立大学。但由于高等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因此在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上朝廷还是以鼓励民间发展私立教育为主。幸好在这方面中国的底子本身就不错。事实上早在前明时就中原的私学就已经颇为兴盛了。东林、复社等政治团体更是一直都将书院当作自己同当权派斗争的一大武器。另一方面随着复兴党的兴起以及商业协会对教育的大力投资,各种注重自然科学以及实用技术的实业学校也似雨后春笋般遍布神州。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一些学院不仅规模可观,还俨然形成独特的治学风格。而这其中又以眼前这六人所代表的学院最富特色。因为这六座学院不仅名声显赫、甚至还引领着中华学术界的各大思潮。

果然一行人虽穿行于皇家园林之中,可眉宇间却是神态轻松丝毫没有拘谨之感。甚至还饶有兴致地品评起女皇的后花园来。须知明朝的园林讲究以小见大。一石一池往往寓意着山川湖泊。孙露在南京的御花园就是如此。事实上不仅是皇家园林,民间的私家园林更是将“胸中山水”发挥到了极至。搬怪石、植古木只为将万里江山都移到自家的花园之中。相比之下眼前的汤山行宫则无疑显得“简陋”了许多。这里没有大观院式的怡红翠绿,也没有盆景似的茅屋竹林。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山和水。皇帝的宫殿掩藏在这些青山绿水间反倒是成了一种陪衬。

“老夫闻言,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不过这一路走来行宫之内水石虽多却似乎都未经雕琢啊?”一行人之中最为年长的周镳环视着四周的风景摸着胡须肃然地问道。

“回周老先生。行宫在建造之时确实是尽量保持四周山水原样的。”董小宛恭敬地回答道。周镳不仅是儒林名宿同时也是东林党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若在原来的时空他本该在弘光朝时就被马士英陷害至死。不过孙露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大时代的轨迹同样也左右了单个人物的命运。而今的周镳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还出任了东林书院的院长。如果说王夫之代表着东林党创新的一面,那周镳代表的就是东林党保守的一面。因此面对这样一个人物想来任谁都是不敢造次的。

“而农啊,听说你对园林也有些研究。这你怎么看啊?”周镳并没有搭理董小宛而是直接回头向王夫之问道。被他这么一问其他人自然也将目光都投了过来。不可否认眼前的汤山行宫的格调确实与目前园林建筑的主流有着莫大差别。可回过头来说这行宫又是女皇着令修建的。品评这样一座园子确实有些难度。

“周老言之有理。不过依学生看来两者其实也没多大的矛盾。对于寻常人来说一块石成高山,一瓢水成江湖。可对陛下来说江山就在手中。其所需的只是一个休养的去处。既然陛下看中了汤山的山水,自然就不用再他山之石改变这里的模样了。”王夫之兴致昂然地回答道。众人听他这么一说随即都露出了会心一笑。就连周镳都不禁缓了缓脸色。显然他也是接受了王夫之这种大气的解释。

就在此时走在前头的董小宛突然停下了脚步回头向众人欠身道:“诸位先生,陛下就在前边了。”

众人听罢一抬头才发现谈笑间不觉已然来到了一处开阔地。山涧清澈的泉水顺着壁岩间的缝隙潺潺地汇聚成一条小溪在他们的面前若无其事地径直穿过。其间唯一的人工建筑仅是小溪上的一座木桥与对岸的一间简朴的凉亭。身着便服的女皇此刻正端坐在凉亭内身边仅有一个宫娥两个侍卫陪伴左右。虽是三伏天此地却是凉风习习让人好不惬意。

“诸位先生一路辛苦了。”凉亭中的孙露起身出迎道。她的这一举动使得来访者们受宠若惊。王夫之等人立即齐声施礼道:“参见陛下。”

孙露淡然地接受了众人的行礼,微微颔首道:“诸位平身。请坐吧。”

只见凉亭摆放着一张石桌八个石墩,一干人等围坐之后倒也不觉得狭窄。董小宛照例还是静静地站在女皇的背后随时准备接受女皇的指示。却见孙露环视了一下众人之后便爽朗地笑道:“朕今日在此接见诸位乃是向诸位虚心求教的。所以诸位在此不必拘谨。”

眼见女皇的态度如此平易近人现场的气氛也跟着稍稍轻松了起来。本来陈子壮、王夫之、阎尔梅、玻意耳就是女皇身边的常客。可出于读书人的矜持,众人虽不畏于皇权却也谨守着尊卑之序。

“吾等承蒙陛下召见深感荣幸。不知陛下今日想谈何事?”头一个答话的依旧是王夫之。虽说他一人身兼着东林党魁、国会副议长等多个身份。不过今日的他却是以三湘学院院长的身份前来面圣的。说是院长不过王夫之却将三湘学院的日常校务托付给了杭州商业协会派来的一个教务来打理。其本人则在学院内还是以教受国学为主。此刻以其与女皇的熟识的身份来展开话题,对于在场的其他人来说是个再好不过的开端了。

“教育。”孙露开门见山地说道:“教育乃是百年大计。诸位又都是我朝教育界的。所以朕很想听听诸位对我朝目前教育状况的见解。”

眼见女皇说得干脆,在场的众人也显得十分坦诚。只见年纪最长的周镳当即便直言不讳地开口道:“陛下圣明。我朝立国至今最是注重教育。特别是对幼童的教育尤为地重视。为此朝廷不仅拨资在地方上修建公塾,免除学童读书的学杂费,资助家境贫寒的品学兼优者进一步求学。如今这样的公熟遍布乡野,使我朝千万儿童得以识文断字。然则教育并不光是让学生学会识文断字,更是要让学生知礼明义。陛下,恕老夫直言现在的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私塾太过本末倒置。只注重传授技巧而无视于圣人教化。教育,教育,如何能只‘教’不‘育’呢!”

面对周镳严厉的措辞李光先的脸色立即就变得不悦起来。虽然作为实业学校的南京商学院经常为传统书院所垢弊。但此刻像周镳这样几乎是点名道姓地在女皇面前攻击自己这边。李光先自然是没有义务被人打了左脸再将右脸凑上去的。于是他轻咳了一声便不温不火地接口道:“周老言重了吧。朝廷早在建国之初就颁布下了《实业学校令》、《私立学校令》等等一系列规范。其中三令五声地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德育。文教部更是隔三差五地派专员巡视。想来就算学院重视实务也不敢忽视德育吧。”

“让学生背教条就算是德育了吗。”周镳不屑地冷哼道。东林书院的校训是举世闻名的“风声、语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因为东林学子以天下为己任故而书院对学子的品行极其重视。而要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首先就要有过硬的师资。因此东林书院虽历经磨难却始终注重教师的人品。此刻周镳更是毫不掩饰其对目前实业学校种种现状的不满说道:“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若教书育人的讲师自己本身的德行都不够如何能教出好的学生来。现在的一些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尚未完善就开始妄自尊大起来。以为会一点格物,懂一点经商营生就可以妄称宗师。如此浮躁风气弥漫学院之间如何能教出好的学生来!”

周镳这话一出,不仅是李光先就连在场的王夫之、阎尔梅等人都不禁露出了苦笑。因为一来周镳说的都是事实,二来这些事实暂时还无法改变。须知道德修养与个人才学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不一定懂得经济精通自然科学。一个对经济颇有研究的人也可能是个贪才好色之徒。一个潜心研究物理、化学的学者亦可能是个脾气古怪目中无人的狂徒。特别是中华朝的自然科学与经济学本来起步就“晚”。研究这些“新学”的学者又普遍年纪较轻。因此让这些年轻气盛的学者像国学前辈那样韬光养晦显然有些强人所难。更何况在报纸的推波助澜下而今的中华学术界已然形成了一股“大鸣大放”之风。任何人只要稍微研究出一点成果便立即忙不迭地向外公布。当这么做除了吸引众人眼球为自己博取名声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抢先注册下来。毕竟谁都不愿意自己辛苦研究的成果最终成为他人的荣誉。可这样一来相应的问题也跟着接踵而生。一些人为了哗众取宠不惜发表一些不符责任的观点,一些人则为了抢夺研究成果口诸笔伐甚至对簿公堂。故而周镳所说的“浮躁”对眼前中华学术界来说也算是颇为贴切的形容。

可问题固然存在,想要解决却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想到这里王夫之不由恭敬地接口道:“一些欺世盗名之徒确实为人所不齿。不过周老也不必如此悲观。毕竟是非曲直自有公论。若是有人真敢愚弄世人,最终得到的不过是世人的耻笑罢了。现如今我朝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有些年轻的学者性子或许急噪了些。但他们并非是心存恶意的啊。”

然而周镳显然不接受王夫之有关“年纪轻”的借口。只见他环视了一下在场的其他几人傲然地说道:“正因为年纪轻就更应该花精力在修身养性上。多读读圣人的教诲。要知道一个没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做不出学问来的。”

眼见周镳越说越登鼻子上眼李光先更加坐不住了。他并不否认一个学者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但他却不能接受来自周镳这样的鸿儒对帝国科学家们的“苛责”。因为对方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仿佛脱离了儒家这个世界就不再运转。一切学问都得脱胎于儒家的道德标准。反之就不能称之为“学问”。于是同样是出于读书人的自傲,不甘被人无理贬低的李光先不甘示弱地反问道:“周老,请恕在下直言。何为学问?难道太阳是因圣人的仁德从东方升起?圣人的德行又如何能让商品流通?”

谁知周镳却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李先生后面的两句话不是已经回答了先生自己的问题吗。日出日落不以人的意志所左右,所以那是天道,而非学问。只要国君以仁德治天下,则夜不闭户,天下间货品焉能不流通顺畅。”

周镳的一番高谈阔论可是让在场的众人神色迥异。李光先没想到周镳会如此“狡辩”自然是气得满脸铁青。阎尔梅与邓太妙既惊讶于周镳敢当着女皇的面不承认女皇最看重的“天学”为“学问”,又佩服于这个老学究的一身傲骨。而深知周镳性格的陈子壮与王夫之则无奈地对视了一下,他们知道拥有这种想法的并非周镳一人而已。事实上许多读书人都没将自然科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等这类“天学”内容当作一门门的“学问”来看。至于一旁唯一一位外族人士玻意耳就更是听得一头雾水了。因为他实在弄不明白天文学什么时候不是学问了。

【……358众学究行宫论园林 论教育御前起争执 文字更新最快……】@!!

()

第27节 蜀中攻略(四)第15节 关中日落50 赴晚宴杨绍清周旋起豪言太阳王立志第5节 帝都风云(五)第243节 见女皇来贺探圣意 上奏折宗羲图朝鲜第295节 为求援英使表忠心 牵欧洲女皇扶岛国135 展抱负宗羲直仗言冷处理女皇顾大局第311节 御书房女皇展计划 将军府冯贵遭拒绝第二十节第24节 东路第14节 盛宴(六)79 金銮殿阁老齐献策驳农林陈子龙进言196 德川幕府楚歌四面西北诸藩勤皇倒幕第22节 荷兰人第349节 钦差邸所互论案情 冯贵夜见粤国夫人第24节 蜀中攻略(一)第1节 姻亲之盟54 受盘查细作险被捕不甘心赌徒另辟径第37节 决战牧野(三)100 追刺客郑森遇胞弟稳局势酒井细盘算第13节 巾帼英雄第29节 促膝谈心66 移侨民商会开农场重肤色土王怠华使第319节 回京师夏完淳复命 见女皇众议员畅言第258节 闻死讯弘武帝神伤 论国策皇长子出彩第十九节第15节 本相第7节 铜钱第364节 访英国宗羲荐郑森 清欠款英主达心愿第242节 生歧义刺皇案拖延 为案情督察司采证第39节 搏弈之间87 受官司讼师开天价接状纸衙门审衙门第四节第27节 蜀中攻略(四)第4节 狗熊?英雄?第230节 论朝鲜两臣定计策 为草案说客防黄府第214节 接玉牌成功受重托 拜王府志宁寻证据第281节 完淳世泽炳烛谈心 万军兵临托木斯克第43节 桑稻之争(三)第二十二节楔子第289节 儒法争御前互辩论 尊孝道皇长子探病88 公私别南北差异生塘沽口太冲虑新政第293节 放贷款中华套白狼 为债务公爵远渡洋第24节 君与臣(下)第21节 徐州雪夜(上)第3节 帝都风云(三)第298节 驾龙舰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华侨受封赏148 汇城头双雄论战术伊犁城俄使夸海口第五节第17节 再战松山(上)第316节 接书信英军议北上 奥国臣图谋除国贼73 催粮款官府押公田求说法农夫告御状57 得雏凤杨绍清幸喜废国会英格兰惶恐第35节 受禅大典第335节 闻买卖罗威巧周旋 历千辛法使回巴119 藩属国四方来朝贺男爵爷惊羡中华制第7章 投命状第二十节130 成正果国会终落幕互试探草原盛会起129 开眼界男爵慕龙舰为谋权达赖尊天朝第253节 不相谋夫之婉言拒 道不同书生萌意气50 赴晚宴杨绍清周旋起豪言太阳王立志第1节 私掠舰队第29节 南夷与胡虏第6节 盛宴(一)第4节 帝都风云(四)45 东印度公司自谋生路女皇特使漫天要价63 争标段晋商巧贷款为商务倭朝遣特使第四十二节第318节 窥会议瑞使生歹意 贩军火中华发横财65 朝鲜自称小中华莫卧儿吸引众列强139 世泽忧叹商人战争存古坚持军人职责第11节 石柱义庄第二十四节第34节 百舸争流第234节 为劳力君臣齐谋策 发国债香江印债券第二十二节100 追刺客郑森遇胞弟稳局势酒井细盘算98 聘讲师夫之访老友收行装炎武回故里第16节 前夜(上)第254节 董讼师大理寺陈词 刺皇案依律法宣判179 中华民西海岸定居托马斯跨海寻同胞第30节 茶社杂谈第11节 大同义军(上)第28节 返航第11节 大同义军(上)第33节 民惟邦本第311节 御书房女皇展计划 将军府冯贵遭拒绝162 准军大营父子脱逃翁金河畔满汉再遇第一节44 驱红夷南洋终归顺诺千金中军护商队102 一体化百族汇中华锻心志皇子入军校34 王夫之析分拆迁案陈子龙历数省议席第235节 奉新神中华起骤变 议国债群臣忙进言150 色楞格河畔硝烟起准葛尔汗图喀尔喀第二十二节150 色楞格河畔硝烟起准葛尔汗图喀尔喀第46节 结束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