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五章 兵兴扬州

白翥等稳定了济宁城中的局面,立即让吴元吉率五千士卒挥兵北上,增援济南。梅应元虽然在得到李岩的指令的第一时间便率部向临清方向撤退,但散落在鲁西和鲁北的其他闯军却不能立即集结。被官军挡住归路,大部被剿灭。

李岩在失去济宁之后,也有点心灰意冷。他知道依照山东目前的局面,在得不到开封那边支援的情况下绝难击败周显。与其空耗兵力,还不如好好经营已经占据的城池。

他将自己手下的军队分为三部分。其中一部近两万人,由梅应元统领,驻扎于临清。一部大约三万之众,由李岩亲自统领,分兵驻扎在定陶、巨野两个点,形成了一个掎角之势,共同防备着济宁城的官军。最后一部,万余人,是李化鲸的残余人马。李岩让他率部前去南阳增援,彻底将这个不安分的因子排除到山东之外。

闯军在山东的兵力虽然多于官军,但战力却远远不如周显手下的那些兵卒。李岩自觉在练兵上不如周显,占据的地域也比不上周显,长久对峙下去,官军在山东的优势必然会越来越大。这也是他最初想要配合李定国完全压制周显的原因。但事与愿违,以目前的情况,想要在短时间内击败周显已无可能。

但好在周显只有他那数万士卒,而李岩身后还有数十万闯军。只要南阳那边能够取胜,这边的战事便显得有点无关紧要了。李岩之前和李定国分化山东,也不过想拖延一下周显扩张的时间。现在从长计议,也未必是坏事。

在想清楚了这些之后,李岩便决定采取守势。他稳固已经占据的地方,将兵力收缩进几个主要的城池,并积极练兵。而且在明知自军还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除了派出李化鲸率部前去南阳外,还从军中挑出最精锐的五千士卒前去增援。除此之外,他还从缴获的粮草辎重中挑出一大部分运去前线。虽在兖州,但李岩的目光早已放到了前线。山东这边最多是小打小闹,而南阳那边则决定今后天下的走势。

在官军在济宁与闯军交战的同时,在鲁北的李定国,在得到周显回兵济南的消息后,也立即从各地抽调出近两万士卒再次出兵临沂。在这个过程中,李定国所率的隆武军虽然攻破了鲁南重镇莒城,斩杀了两千余官军,但在临沂城下被谈震彩挡了下来。只不过这一次因为官军早已把大部百姓向北迁移,他们损失颇大,但所获却不多。

反而是艾能奇打着隆武皇帝的旗号出兵西向后,除了个别城池,淮南各地基本上是望风而降。他接连拿下凤阳、寿州、霍丘、颍州等地,然后南下进逼合肥。而和以前各地乡绅对他们这些流贼极其敌视不同的是,一些乡绅在他们逼近之时竟然主动来投,拿出粮饷犒赏他们,甚至征集乡勇帮助他们稳定局面。

孙可望得知这种消息之后,也借着隆武的名义授予这些人各种官职。一些平时失意却十分有能力的学子,或者有钱财却地位低贱的乡绅富户纷纷来投,使隆武新朝迅速壮大,而孙可望也迅速扩张了手中的势力。

但摊子一时铺的太大,发展太快,兵力不足的问题也显现了出来。看着李定国与周显交战多次,而所得不多,孙可望便有意让李定国停止与周显纠缠,抽调兵力前往淮南。

但李定国显然不认同这点,他觉得徐州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如若不重视周显,等其实力增强之后,必然与江南的官军南北夹击。胜时或无问题,但一旦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隆武朝新起,首先考虑的应是稳固四边,以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是急剧扩张。但在孙可望的不断来信下,李定国最后还是退让了。他把自己手下的万余精兵交给白文选,让他领着他们前去淮南,只留下了一些弱卒和所有的骑卒。

李定国手下骑卒虽强,但靠他的这点兵力,也难以在鲁南再有什么大的成就。李定国撤兵回郯城,临沂这边的战事也暂时告歇。

随着隆武军进军淮南,在镇江前线的十几万官军也陷入了分裂。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得到崇祯帝的旨意后,坚持进军扬州,此举得到了朱大典、郑鸿逵等将领的支持。但马士英、刘良佐却不愿出兵进攻防守严密的扬州城。他们借着隆武军肆虐淮南的由头,在史可法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率部沿江西上,进军安庆,只为保存实力。而方安国、牟文绶等将也各有心思,甚至还有人私下与隆武新朝联系。

马士英、刘良佐的离开将官军的矛盾赤裸裸的暴露在众士卒眼前,内部不稳,军心士气极其低落。但这种情况下,史可法最终还是决议出兵。他派人联系在江北的陈子龙,驻扎在崇明岛的韩括,让他们配合进攻。还派人到山东通知周显,约定日期,让他从北出兵,两相夹击隆武军。

这一切计划的都很好,但实施的过程却惨不忍睹。还未开战,他们何时进军便已被被刘文秀所知。史可法虽然忠心任事,却不通军事,更不知如何协调诸军。近十万大军就像饺子一般被赶下江,蜂拥而上强攻扬州。刘文秀用装满稻草的小船,引燃后冲向官军船队,烧了正在进攻的官军的后路。

官军因此大乱,刘文秀全线出击,官军大败。数万士卒战死或者淹死,仅游击将军以上战死者就有十几位。要不是隆武军缺少船只,或许就可以直接拿下镇江,兵临南京了。

后不久,总兵方国安暗地归降隆武帝,引刘文秀进攻镇江。幸而朱大典及时调兵平叛,击败方国安,才守住了城池。

方国安逃去扬州,隆武帝正担心孙可望势大,难以控制。看到方国安来投,心中大喜,立即任命他为左都督。此举虽引得孙可望的不满,但他也不想和隆武帝闹翻,等于默认了他对方国安的招揽。

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试第一百七十四章 入军从将第六章 早课第一百一十二章 归家第一百六十八章 殿试2第二百四十二章 相邀赵宇第六十二章 劳军第五百零三章 拉长战线第二百三十二章 文华殿廷对第八百七十四章 已西四论第八百零四章 过海州2第九百八十三章 出使日本第七十八章 出京6第八百二十一章 震辽阳17第三百二十七章 船援松山4第九百八十三章 出使日本第九百四十章 新币铸造第六百三十一章 回到京师第九百一十章 崇祯帝的旨意第六百一十八章 崇祯问罪2第六百四十章 李邦华的提议第九百九十二章 南阳大战3第一百五十二章 送酒壮行第七百八十六章 送别2第七百七十章 乱局3第六百二十五章 节寰袁公行状第四百九十章 高信钟的自白2第三十九章 修罗第七百九十六章 议事4第六百一十一章 松山之战17第七十九章 出京7第九百六十七章 京畿情势2第一百三十七章 杨嗣昌第五百七十九章 虎驱狼金州破敌9第八百三十七章 海上夺利第三百二十四章 船援松山第二百三十五章 灭虏之策3第九百三十四章 协议第九百五十七章 朱以海第二百九十七章 设立陵祠2第八百章 高奇2第二百二十七章 立帅2第四百八十一章 夜袭2第三十二章 排阵第959章 出兵2第八百一十五章 震辽阳11第四百三十二章 建立钱庄2第二十章 马六甲布局第二百三十四章 灭虏之策2第五百四十四章 城外来客第九百六十一章 离间第四百四十一章 救援之策第三百零八章 攻破防线第二百零一章 讯息第四百九十八章 破敌第五百一十三章 孔有德出兵第八百三十七章 海上夺利第952章 变革第七百七十五章 离间之计2第九百三十五章 劝说第四百八十一章 夜袭2第一百七十三章 复社张溥2第七十四章 寒门进士第九百五十一章 陈名夏2第九百六十章 杂事3第六百零三章 松山之战9第八百零三章 过海州第四百一十七章 殿内和谈5第九百八十四章 海上遭遇第五百五十三章 金州血战第二百五十二章 巨匪谢迁2第八十八章 浑河血战第七百九十七章 平均地权第三百章 顾炎武2第六百三十五章 算计第五百九十四章 范文程的想法第九百九十五章 南阳大战5第四百七十五章 卢象升聚将2第二百七十章 惩治污吏2第九百二十三章 出兵第九百零七章 琉球使者第一百七十章 应对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衰落的蒙古第四百二十三章 卢象升前往宁远第三百二十一章 高价购粮第三百三十九章 甩开杜勋第四百一十八章 突生变故第九百九十九章 南阳之战9第七十四章 离京2第九百二十一章 迎孟倒孔第四十九章 乱世人精第九百二十章 袭营2第六十三章 关破第七十一章 京师6第七百六十九章 乱局2第三百零八章 攻破防线第二百四十八章 逃荒老者第八百五十三章 沂城攻防第八百五十六章 沂州攻防4第四十二章 放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