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 向明之心

郑和七下西洋,远航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于西方殖民地每到一地都烧杀抢掠、推行殖民统治,郑和带去的是和平和交往。这等大国风范,引得南洋诸国生出欣欣然向往之意,苏禄国便是其中之一。

苏禄国为现今菲律宾南端的酋长国,信奉***教,推行苏丹制。掌握国家主要权利的三家王侯,分别为东王、西王和峒王。在永乐年间,三王率眷属及侍从三百余人,远渡重洋访问大明,受到永乐皇帝的盛情款待。

而在回程途中,途径山东德州之时,东王病逝,并葬了在德州。其长子回国继承皇位,王妃及另外两个儿子留在德州并定居,成为大明子民。而现今苏丹便是东王长子的后裔,和留在德州的为同宗同族。

大约七十年前,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苏禄地区,在当地推行基督教,并大肆捕杀信奉***教的苏禄民众。

苏禄军不敌,丢了宿雾岛。文莱为苏禄邻国,也信奉***教。两者便结成联盟,共同抵御西班牙人。

而西班牙虽然武器先进,但人比较少,一时也难以击败他们。后来,西班牙看上了地域广阔且没有统一政权的吕宋岛,并在马尼拉建立了港口和城堡。他们驱逐吕宋岛上的原住民,将他们赶入北侧的群山之中。并时时出兵打击苏禄和文莱,掠夺财富和人口。

苏禄和文莱苦不堪言,但又无可奈何,只能默默忍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绍愉带着两艘海船,百余名士卒来到了南洋。按照周显给他的指示,他最初想借助葡萄牙在南洋的势力在当地立足。但随着深入了解,他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第一批进入南洋的西方国家,对所占之地采取了最严厉的殖民统治,因而激起了原住民的激烈反抗。限于人员素质和武器的差距,很多时候,殖民者都占据上风。但这种情况在荷兰崛起之后,发生了一些改变。

荷兰是后起者,需要挑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因而他们采取的政策较为柔和,也更容易获取原住民的支持,他们联结当地势力共同对抗已经在南洋立足的两国。在一年多前,荷兰人和马来半岛的柔佛国对占据马六甲海峡的葡萄牙发起进攻。其结果是葡萄牙战败,失去了已经占据百余年的马六甲海峡。之后,葡萄牙在锡兰以东只剩下澳门一个基地。

而在马六甲之战结束后不久,占据台湾的荷兰又开始对西班牙人动手。他们出兵驱逐了占据基隆的西班牙人,并对马尼拉虎视眈眈。

现在的荷兰,占据马六甲海峡,在马来半岛与柔佛人结盟。在台湾,逐步扩张,成为当地唯一的殖民者。又在印尼群岛击败马打蓝军队,在巴达维亚设立总部,控制着爪哇岛和香料群岛。

可以说,荷兰已经是南洋的霸主,地位早已不是葡萄牙所能挑战。虽然在南侧,葡萄牙仍旧占据着东帝汶,但那里太远,之所以没被荷兰所夺,是因为没有价值。而马绍愉断然不会前往那里。

在这个时候,西班牙在南洋唯一的殖民地马尼拉便成了大明唯一可供选择的立足之地。马绍愉以商人身份进入马尼拉,发现城中只有三百多西班牙军人,加上投靠他们的原住民也不过六百多人。

马绍愉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西班牙正在进行欧洲战争,大量兵力已调回国。

马尼拉是西班牙人在亚洲的唯一据点,也是西班牙的白银中转站。他们将从墨西哥掠夺到的白银运送到马尼拉,用白银购买大明走私客偷运出来的各种货物,然后再把这些货物运送回欧洲。

要知道,荷兰设立巴达维亚总部,确立了称雄香料群岛到日本的既定方针。但他们的更大目标是大明控制的福建沿海,可惜的是,大明的强大超乎他们的想象。他们无力侵入,也无力改变大明的海禁政策,便只能和大明的那些走私海商交易。

但荷兰刚崛起,国小而贫。大明的海商更喜欢和西班牙人进行交易,以赚取廉价白银。这让荷兰人如鲠在喉,并屡屡用兵。除了拦截从大明而来的福船,还扶植当地人对抗西班牙,有时候自己还直接下手。

西班牙和荷兰的矛盾早已明面化,从共同对抗荷兰人角度讲,西班牙会是一个好的盟友。但以他们的那点兵力,还真不值得大明与之合作。况且他看出了马尼拉位置的重要,他更希望将来由大明掌控它,而不是由西夷掌控。他没有公开身份,离开马尼拉,便继续南下,最终到了苏禄国所在地沙巴。

面对突然到访的大明使者,苏禄苏丹兴奋万分,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马绍愉。在宴席上,苏禄苏丹向马绍愉痛斥西班牙殖民者的所作所为,请求大明为之做主,并提出愿意将苏禄国并入大明。

或许现在人很难理解,但在历史上,苏禄苏丹确实提出过将本国并入中国。只不过这件事情发生在清雍正年间,但被雍正拒绝,只以属国对之。

实际上,郑和七下西洋,在这些南洋小国中引起极大的震荡。在他们眼中,大明是强大的,而且是可以依靠的。当面临危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靠大明,并愿意为此竭尽全力。苏禄国也真是被西班牙欺负惨了,这才主动提出要将自国并入大明。

马绍愉心中震惊,但表明自己不能做主,便提议苏禄苏丹派使前去大明。

此事被文莱苏丹所知,作为苏禄国的盟友,他亦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大明。要知道,文莱国在元末明初建国,其建国始祖之一便是福建移民黄森屏,国内有大量汉人。他对大明的好感度,丝毫不弱于苏禄苏丹。

两个苏丹商议之后,便决定派遣两艘海船,以祭祖的名义前往大明,顺便看看大明掌权者的态度。

第六百四十一章 费珍娥第一百一十一章 北上第九十一章 尾声第二百四十三章 海事专家沈廷扬第四百四十一章 救援之策第五十章 追击第二百六十七章 杀戮的序章第一百零六章 李宅第十章 考察第一百六十八章 殿试2第四百三十九章 谢迁归服第六百零三章 松山之战9第六十七章 京师2第九百九十九章 南阳之战9第一百九十四章 安排第三百二十五章 船援松山2第一百一十一章 北上第七十四章 寒门进士第三百二十三章 松山前线2第五百九十章 送行第十九章 辽南情况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境第四百九十八章 破敌第四百二十八章 林庆业升任副将第四百五十二章 哈达贝勒王世忠第九百六十三章 清军入关2第五百七十四章 狼驱虎金州破敌4第四百一十三章 殿内和谈第五十三章 风雨欲来第二十八章 挑士第二十八章 挑士第二十六章 撤退第二十章 马六甲布局第四百二十一章 返回大明3第五百六十五章 宴请第八百九十九章 说服孙可望第八百九十二章 激烈厮杀2第四十九章 兵起7第八百六十八章 兵围淄博第六百七十三章 高起潜的反击4第二百六十七章 杀戮的序章第五十六章 怒而兴兵第九百三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三十四章 决战皇城岛第945章 洪承畴的建议第八百八十章 吃饭问题第九百九十八章 南阳之战8第八十二章 处置俘虏第四百九十四章 城中来人第二百九十五章 巨财第966章 永平战事2第九百四十章 新币铸造第二百一十八章 突围之战第七百九十四章 议事2第五百一十九章 不发援兵第九百二十七章 战备第四百三十一章 建立钱庄第八百八十五章 踪影全无第二百零九章 激战第九百三十章 夏完淳第五百零二章 刘家寿宴2第七百七十九章 天下态势第四百一十七章 殿内和谈5第六百五十五章第九百九十八章 南阳之战8第六百四十四章 演练第七百七十一章 济宁惊变第五百九十八章 松山之战4第六百三十二章 献礼第十八章 进入台湾第二百二十一章 张献忠出川第二百六十七章 杀戮的序章第九百八十五章 海上遭遇2第二十四章第八百五十九章 沂州攻防7第二百一十二章 乞降信第一百八十八章 收拢败兵第二百三十一章第963章 川地形势2第九百一十五章 河边闲谈第七十四章 离京2第七百七十四章 离间之计第九百二十八章 使出南洋第一百八十八章 收拢败兵第八百八十章 吃饭问题第三十一章 攻城2第三百三十九章 甩开杜勋第四百五十三章 哈达贝勒王世忠2第四百九十六章 城中惊变第八百七十章 藏富于民乎第二百五十二章 巨匪谢迁2第九百四十六章 张名振第一百六十七章 殿试第八十四章 初战第四百三十四章 夏承德的选择第961章 会将2第六百零二章 松山之战8第六百七十四章 杀戮第一百一十二章 归家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志通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