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边关告急

拓跋焘最近很满足。

北燕那边的战事,因为库莫提采纳了崔浩的计策,率领大军出击,秋收之前收割掉了北燕所有能见到的粮食,导致北燕的军队节节败退,而魏国的大军在异国得到了补给,反倒成了比较悠闲的那个。

然后是冯家三个王子策反了沿路不少的城镇,加之许多城镇粮草不足,一路开城相迎,几乎没有废什么力气就打下了北燕的南边,大军一路旌旗挥动向着北燕的国都龙城而去,每三天一次的战报从无报过败的,从北燕掠回来的人口源源不断地送往南边的魏国,朝中每个大臣见面都是心情大好。

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中原地方的人口经过年年战乱实在少的可怜,偏偏道路年久失修、运河干涸、桥梁败破都需要人手来改变现状,现在只要得到了人,文臣们都想大笑三声。

高车人的冶铁进展也十分骄人,他们在草原上时,因为资源匮乏、人力不足,所以炼煤和炼铁都是一种粗陋的行为,但如今有工部参与改进,拓跋焘又给足了材料和物资,高车人做出来的新熔炉温度高的可怕,打造出来的铁也韧性极高。

魏国之前只占据山西和蒙古,国内工匠不足,武器虽锋利却十分脆,经常一上战场劈砍就断掉,造价也高。好在魏国是军户制,军户们的武器都是家传,许多军户家境贫寒,却有一身好甲胄传家,魏国的战斗力才能一直保持在顶点。

可现在高车人解决了铁器中杂质过高所以武器易碎的问题,那么全国的铁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就是片刻的事情。魏国的工匠全是登记在册的,属于保护人才,不可随意转换户籍,再有高车人的加入,简直是如虎添翼。

狄叶飞确实是个能干的人,他将高车人分成许多组,采取流水线的模式打造武器,制剑的就专门制剑,制箭的就专门做箭头,制匕首的、打造铁铠的、这些人都用奴隶和拓跋焘调派去的人手来做。

但最核心的冶铁和炼煤所需要的工匠,则都是年长的高车人,这样,保证了炉火和铁胚的质量,而打造剑形、箭和匕首之类的武器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工作,一般工匠就可胜任,大大加快了武器的制作速度和质量。

他这么做,还保证了最核心的技术一直在高车人的手里,就算别人想学,能到达高车人的熟练程度最少要三五年,可现在正是魏国高速发展的时候,三五年魏国根本等不起,只能调派可信任的高车人日夜投入到产出之中。

现在崔浩、古弼和一干值得信任的大臣早就已经换了高车人新产的钢制武器,拓跋焘新制的铠甲叫做“寒光铠”,重量只有以前的一半,却连箭头都射不进去,远远望去,寒气逼人,隐隐有蓝光流转,其精良程度,更胜之前魏国的高级铠甲照夜明光铠。

大量的箭头、枪头和矛尖被送去组装成武器,第一批武器按照约定装备了高车虎贲军,拓跋焘担心高车人的作战能力,经常以“行猎”为名带着狄叶飞为首的高车虎贲士卒亲自操练,好在高车人在北方吃苦耐劳惯了,身体素质比一般军户还强些,几位名将轮番教导,加之拓跋焘将心思都用在了这里,高车虎贲军的作战能力节节攀升,狄叶飞也成了最近最受宠的年轻将军。

很多人甚至说,狄叶飞很可能成为第二个花木兰,或者是第二个库莫提,他身后站着的是高车人,甚至比出身微寒、没有任何势力的花木兰还容易获得成功。

北凉那边也还算顺利,虽然之前沮渠牧犍和李顺都接连出事,但北凉希望册封沮渠菩提为世子的国书已经到了魏国,这是魏国最希望看到的局面。

幼主老臣,还有虎视眈眈的年长王子惦记着王位,北凉局势不会平稳。只要北凉一日不太平,魏国就可以伸出手来做很多事情。

随着国书到的,还有北凉愿意开放所有商道、愿意在战时借道给魏国的盟约,这代表着北凉除了还保有国名,其实已经和魏国普通的州郡没有了什么区别,魏国的铁骑一旦能随便出入北凉,北凉也就名存实亡了。

一想到马上来和亲的兴平公主是个绝世美人,而她带来的嫁妆也翻了几倍,拓跋焘就觉得自己最近是顺风顺水,财色兼收,名臣良将也层出不穷,奸臣逆贼却连天都收了……

他果然是受上天庇护的人生赢家啊!

然而就像是老天要劝诫他戒骄戒躁一样,拓跋焘的兴奋还没有多久,就被无情的事实狠狠地击碎了。

这一天正在大朝,因为天气闷热,所有的大臣跪坐在大殿里,全身上下犹如水洗,哪怕四周放着冰盆、空旷的大殿也比外面荫凉,可今年少见的秋老虎还是让满朝文武叫苦不迭。

他们起了个大早来上朝,朝会亢长无比,里面又闷热,许多在后排的末位官员已经开始昏昏欲睡。

就在这个时候,宫城外两个方向的军鼓都响了起来。

平城离北方六镇和大漠都很近,昔年柔然和魏国征战时,屡屡有柔然人突破军镇直逼平城的事情,所以平城周边八个方向共有二十四座军殿,负责驻军、辎重、警戒、传达各地军情等任务。

所以平城内外对应八个方向各有一锣一鼓,如果敌人入侵则鸣金,如果军情紧急则擂鼓,军殿和平城内外根据军情的传达方式而做出应对,如此已经有五十多年了。

一旦军鼓响起,说明有十万紧急的军情通过军中渠道送入了京中,拓跋焘一听鼓声是从北方和西方传来的,当场站了起来,奏本也不听了,直按着腰间的长剑一动不动的望着殿门。

其余大臣也是一个个惊慌不已,还在昏睡的大臣们被鼓声一针顿时后背冷汗淋漓,因为鼓声一响还端坐的拓跋焘就站了起来,自然也就看到了打瞌睡的都是些什么人。

崔浩和古弼位于大殿左右两侧的官员之首,互相对视了一眼,两人均是摇头。他们身后都有庞大的势力,有时候情报来的倒比拓跋焘还快些,他们也有默契,时而争斗时而合作,情报也经常交换。

可如今两人脸上都是又惊又疑的神色,显然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的!

军鼓既响,所有人都要给信使提供方便,没有片刻,北门方向马蹄声大作,一个背插彩旗的信使竟骑着马直冲朝会所在的大殿,身上骚臭无比,显然一路上都是在身上拉撒的,就为了快一点把军情传到平城。

没人注意他的失态,那信使到了门口直奔殿中,一下子扑到在大殿之上,声音沙哑地嘶吼着:

“报!北燕王假意送世子出逃,引颍川王的部队出击,半路遭遇高句丽大军伏击,如今被困昌黎尹以北!”

“什么?”

拓跋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你说哪里的大军伏击?高句丽?”

高句丽和北燕只隔着一条辽水,两国确实交好,但几十年前,前燕太子慕容元曾击败过高句丽王,焚烧国都,高句丽又被百济一直骚扰,国势大不如从前,已经很少派兵出来惹事。

库莫提的七千鹰扬军出征时从不离开主帅,就算他再怎么疏忽大意,七千人也不能说围就被围了,除非这支大军人数数倍于库莫提的军队。

以高句丽的国力,莫非是举国来援不成?

那信使其实已经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只能睁着通红的眼睛拼命点头:“来将是高句丽大将葛卢和孟光,领了三万大军。乐平王和颍川王的大军原本已经围了龙城,结果龙城大门骤开,里面杀出一支精兵护着车驾逃跑,颍川王怕是北燕王送出世子,所以率了军队追击,乐平王继续攻打龙城,就是这个时候出了事。”

“龙城如今还被乐平王围着,一旦离开,龙城的文武百官和王族就会逃跑,无法分兵救援颍川王。颍川王的人马逃进了昌黎尹,据守城中,但敌军人数众多,恐怕维持不了多久,还请大可汗救援!”

这信使应当是一路直奔平城,而非在路上驿站里更换的军使,说起前方战报条理清晰。

这种事朝中经历的也多了,见军使通报完,立刻有殿中的宫人送水、送参汤,给他补给,以免他心神大泄之下骤然死在当场。

听到库莫提孤立无援,弟弟拓跋丕的军队被龙城的战事拖住,拓跋焘闻言后心都凉了一半,立刻移目望向崔浩和古弼。

“三万大军隔开了乐平王和颍川王,看似危险,但高句丽人派兵来绝非真的是仗义相救,高句丽国力孱弱,恐怕是得了北燕许诺的什么好处才会发表。”崔浩立刻向拓跋焘分析了起来。

“高句丽人不善攻城,武备又差,没有攻城器械很难攻下昌黎尹。而龙城被乐平王围住,高句丽人得不到补给,必定不会在颍川王身上浪费时间,应该会想办法和龙城里的北燕士兵内外夹击乐平王的部队,一来得到补给,二来进入龙城才能得到许诺的好处。”

“所以,颍川王逃亡昌黎尹据守城中是对的,北燕和高句丽人都消耗不起,只能望城兴叹。现在危险的反倒是乐平王的部队,就怕他一直不撤,最终被里外夹击。一旦高句丽人逼跑了乐平王,龙城之危一揭,颍川王就真的危险了。”

诸位大臣之中,没有一个大臣的大局观比得上崔浩,古弼长于内政、治理地方,在军事上也通常听从崔浩的意见,更不用说拓跋焘了。

如今崔浩这么一分析,拓跋焘顿时忧色更重。

“那依崔爱卿之见,如今应该派大军直奔龙城而非昌黎尹救人?”

这信使千里迢迢从龙城(辽宁省朝阳市)直奔平城,就是乐平王派来求援解库莫提之围的,如今他听到危险的不是库莫提倒是自家的主帅,差点一口气没撑过去昏死在当场。

“大军要立刻出发,越快越好,如今已到秋凉,等秋天一过,北方冰天雪地,就不仅仅是粮草充足就可以作战的。乐安王有两万大军,加上颍川王留下的黑山军一万,就算攻城不下也能自保,可如果跑了北燕王和其世子,这场仗就得不偿失,必须要尽快援救!”

崔浩躬了躬身。

“此事不可拖延,满朝文武应当立刻动作,一旦粮道拖得太长……”

崔浩的话还没说完,又有信使疾奔来到殿前。

他的信也是急信,但并非战报,所以用了军鼓却不可驾马,来的比北燕的信使慢上不少。

众大臣见到不是驾马来的,心中稍微定了定,就连拓跋焘也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西边来的不是夏国就是北凉,若再有战事,真是满头虱子了。

那信使一进殿,见到殿里的架势和气氛也是吓了一跳,立刻跪下来通报道。

“虎贲左司马花木兰的急报!使团大行驿在北凉宫中死于非命,经花将军调查乃北凉宫中之人所为。受使团的威压,凉王送世子沮渠菩提随使团入京为质,中平公兼骁骑将军孟玉龙送嫁,但由于大行驿暴毙,路上缺乏指引,所以钦汗城已经派人前往北凉迎接……”

那信使从怀中掏出一封长信,递于身前,立刻有舍人将其信件送到殿上,交由拓跋焘和其他几位大臣传阅。

信是贺穆兰所写,秉承着她言简意赅、有事说事的风格,没有什么华丽而让人头疼的辞藻,所以众人看信看的也快。

总体来说不算是坏事,死了一个大行驿,换来北凉世子,以后还大有可为。如果拿这件事大作周章,可以谋取的利益更多。

可崔浩捏着信眉头皱了半天,就连刚才听到库莫提被困的战报,崔浩也没有这样的神色。众人已经习惯了先看崔浩的神色再来分析事情,拓跋焘见到崔浩半天不说话,一颗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崔浩不说话,是在考量这件事背后的意义。

虎贲军和花木兰是如今游离在军中和朝中的第三股力量,他们代表着新崛起的微寒之士,会使君权无限的膨胀,这对如今的平衡并不是好事。

但北凉的局势事关平定中原的大势,在这种事情上,也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李顺有问题崔浩早就知道,也知道拓跋焘安排了后手,就等着这趟出使让他露出马脚,果不其然,还没到姑臧,李顺就死于豹子的袭击。

这趟出使超过了所有人预期的效果,但背后的惊险也一定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可怕,花木兰一个武夫能达到这种目的,除了说明她的脑子绝不笨以外,也说明她是个听得进别人劝告和建议的谦逊之人。

这样的人才对魏国十分重要,魏国能文能武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哪怕日后可能对朝堂之争不利,崔浩也无法眼睁睁看着他出事,因为崔浩目前最迫切的希望是中原一统,在那之后才是考虑如何固权的时候。

但崔浩不得不深思北凉这么做的原因,因为他完全不明白北凉对使团或花木兰下手有什么好处。

北凉现在最不敢得罪的应该就是魏国,被使团逼迫着立了沮渠菩提为世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种情况下,北凉敢对使团下手,倚仗的是什么?

难道北凉在哪里搬了救兵,不怕魏国的报复?

还是后面有什么其他的意图?

兴平公主会嫁过来,连菩提世子都送来,说明北凉人并不想要起战事才对啊……

可怜的“聪明人”崔浩想破了头都想不到这并非什么深思熟虑的计策,而只是沮渠牧犍事先的谋划,原本是准备夺取使团中的话语权的,谁料被贺穆兰一撸到底,连送嫁将军都做不了了。

而后来因为大行驿死了引发的一大串灾难,由于古代的信息不发达还没有到达平城,崔浩又哪里知道路上还会有一个老桑头出现,竟用天灾彻底打击了虎贲军和使团,差点全军覆灭!

拓跋焘因为龙城战事不顺正在焦急,再见崔浩久久不开口,忍不住发声询问:“崔太常,是不是有哪里不妥?众位对此事有什么意见?”

崔浩还在思索,古弼先开口说道:“大行驿被害,北凉人必有什么阴谋,大行驿负责安排沿途路线,很可能北凉想设下什么陷阱,让使团无法顺利回到平城。”

“但这一点根本无法解释。”

尚书令刘洁摇了摇头,脸色怪异:“沮渠蒙逊既然已经把世子和公主送入京中了,足以说明交好之心,又何必自相矛盾地得罪我国?大行驿安排沿路的路线不假,可为了世子和兴平公主的安全,反倒是北凉必须要重视起沿路的安排,一点差错都不能出,这不是反倒让他们自己束手束脚?”

“万一,沮渠蒙逊明面上属意沮渠菩提,实际上完全不重视这个儿子呢?”崔浩陡然开口,面如沉水,“如果沮渠蒙逊情愿牺牲这个儿子,让魏国在道义上站不住脚,来换取沮渠牧犍继承世子之位的顺利呢?”

崔浩左想右想,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他觉得,不是北凉人疯了,就是沮渠蒙逊实在是一个枭雄,在死了两个嫡子的情况下,用牺牲和亲的公主甚至第三个嫡子来换取北凉政局的平稳过渡,将王位顺利传到最适合延续凉国生存的三子沮渠牧犍身上。

如果真是这样,沮渠蒙逊的心性之凉薄,手段之毒辣,简直就让人发指。

“这不可能吧,北凉三位世子都是孟王后之子,送嫁的将军也是孟家人,怎么可能让沮渠菩提在路上出事……”

几个大臣议论纷纷。

“就是,五千虎贲军,加上路上俘虏的卢水胡人,这样的队伍要在路上出事,光迷路可不行。难道北凉想要出兵?除非有全歼的把握,只要走脱了一点风声,就等着灭国吧!”

“沮渠蒙逊是不是年老昏聩了?”

“使团有危险的可能多大?”拓跋焘最重视的两个兄弟被困在北燕,自己最得力的手下又有可能陷入了阴谋之中,拓跋焘已经有了磨刀霍霍的冲动。

“我怕,是有八成。而且,如果真是如我想象的,北凉大概不想留活口了,所有知道内情的人都不可能活下来被我们抓住把柄。”

崔浩脸色越来越难看。

“如果不是迷了路失了水源,就是路上有大军埋伏,不然以花木兰和虎贲军的实力,北凉的人马还不至于让使团吃亏。”

古弼和刘洁等人倒觉得事情也许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可怕,钦汗城的驻军还没有传回消息,使团也没有消息,一切都是猜测,而猜测就没有北燕如今确切的战报来的紧急。

所有人都劝说拓跋焘先处理北燕的战况,先把龙城拿下,灭了北燕,而凉国那边可以派出一支大军去钦汗城打探消息顺便迎亲,如果无事最好,有事就直接拿着圣谕以替使团报仇的理由发兵,逼迫北凉投降。

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外交,都是博弈,谁输谁赢,最终看的还是实力。

一天连得两个坏消息,拓跋焘根本无法继续再朝会了,他看了看满朝文武,斟酌一下后,又重新回到了御座之上。

众臣知道他要做出结论,已经做好了“舌战”的准备。但人人也都知道拓跋焘如今的心情极坏,一旦劝谏的不好,很可能被拓跋焘成为发泄的倒霉蛋。

拓跋焘看了看崔浩,又看了看古弼,开口说出百官们耳朵听出老茧的一句话。

“朕要御驾亲征,亲自前往北燕,以解龙城之危。”

百官:(痛哭流涕)……不可以啊陛下!危险啊陛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啊!

众将领:(摩拳擦掌)选我选我选我!

“众位不用再劝谏我,此时我御驾亲征是最合适的。如今已过秋收,粮草丰盈,除龙城外,北燕和魏国之间的道路已经被打通,粮道无虞,有出征,必定能鼓舞士气。高句丽国小力弱,见我御驾亲征,一定会闻风散胆,退避到辽水之后……”

拓跋焘言之切切。

“我心意已决,各位不必多言。我走之前,会立拓跋晃为太子,令其监国。”

拓跋焘拖延已久的问题今日突然被解决,百官大吃一惊,立刻有人看向贺赖家的族人。

贺赖家出身的官员面色不乱,似乎早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

百官的内心已经快要崩溃了,拓跋晃如今才五岁,他监国?说是监国,实际上就是在龙椅上放个摆设,掌着他父亲的印信,没事盖盖章罢了。

拓跋晃很少在百官面前出现,连宗室都接触的少,这下他们一想到要开始各种哄小孩,顿时皱起了一张哭脸。

崔浩和古弼两人则是已经在心里预测起来,到底谁会留下来辅助监国。

照理说,出征这种事应该是崔浩随军,古弼辅国,但现在秋收的事情已经结束,崔浩留下来为太子立威才是迫在眉睫,毕竟太子年幼,负责辅助的大臣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和魄力。

古弼能力是有,但性格固执,手段不如崔浩圆滑,并不是最好的人选。

拓跋焘也是这么靠了了一番,才做出自己的选择。

“大军出征后,令太常崔浩、尚书令刘洁、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窦太后掌管二十四军殿虎符,守卫京城。文武百官需各司其职,由太子主持朝政,裁决日常事务。”

百官:(内流满面)可是他才不到五岁啊陛下!

众将领:(头痛)怎么又是窦太后掌虎符啊!天天向老太太回报军事郁闷坏了有木有啊!

拓跋焘御驾亲征之意已决,剩下来的时间就在讨论随军的人选、后勤的安排、大军北上沿路的补给、抽调的民夫等等。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立刻有不少官员知道这两天他们吃住大概都要在宫里了,还有些将领盘算着家中还有多少私兵可以一起随军前往,家里那些子侄可以去混个军功云云。

这场朝会一直进行到中午,所有人饿的头晕眼花之际,拓跋焘终于下令在宫中摆饭,留下一干相关的官员在宫中继续仪事,其他官员散朝各司其职,整个国家机器开始迅速的转动起来。

这时代的人通常只用两餐,朝食和晚食,偏偏拓跋焘老是容易饿,宫中一直三餐,跟着他议事的官员也都养成了三餐的习惯,一群人食不知髓的吃吃喝喝,却听到外面通传平原公赫连定被请来了。

‘就知道陛下不可能就这么眼看着花木兰有危险不管。’

崔浩眯了眯眼,若无其事的夹起一块五味脯。

赫连定被急召而来,自己也莫名其妙。

他在西宫里住了许久,感觉自己都要住废了,除了陪着拓跋焘打打猎就是平日里在平城到处走走,西秦那边的军队和部将都是靠书信来往,有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跟拓跋焘养在后宫里的那些女人没什么区别。

哦,还是有区别的,他可以四处跑跑。

拓跋焘正在大块吃肉,见到赫连定进来了,筷子一丢,还带着一张大油嘴就上去迎接。

赫连定行过礼后,被满嘴油腻的拓跋焘拉到席前,当着所有在场重臣的面,拓跋焘开口说道:

“我还是不大放心北凉那边,如今使团消息并未传回平城,我担心我亲征北燕后北凉有所异动……”

赫连定倏地抬起头错愕地看向拓跋焘。

他话里是什么意思?

北凉有事?

拓跋焘拍了拍赫连定的肩膀,接着说道:“我准备让赫连公回西秦去,率领西秦兵马屯兵北凉以南,再另派一支大军前往钦汗城,随时准备迎接回使团。要使团无事,钦汗城的人马就是迎亲的队伍,如果使团有事,它就是前往北凉的先锋。”

“陛下,北凉的情况现在还不清楚,使团到底有没有事也不明白,贸然屯兵,会不会……”

西秦是一个小国,夹在夏国、刘宋和北凉之间,毗邻夏国的秦州和北凉的广武,离姑臧很近,不过五日的路程。

灭了胡夏后,西秦就成了离平城最远的一块领地,它位置显要,百姓又贫困,一直成了魏国的难题,如今地方上的安全都是靠赫连定原本的嫡系人马在维持,魏国为了表示对赫连定的信任,只派了地方官员治理当地,西秦的安阳更是赫连定的封地。

愿意放赫连定回去,表示拓跋焘完全信任赫连定的忠诚,愿意像启用其他拓跋家宗亲一样差遣他,将他真正当成魏国的将领。

赫连定心中五味杂陈,看了看连筷子都拿不住了的魏国大臣们,再看着一脸一嘴油着实可笑的拓跋焘,平日的毒舌利齿竟像是坏了,完全没有开口为自己做争取一下去西秦的可能。

他只是看着拓跋焘,等着他做出决定。

“花木兰的虎贲军皆是精兵,我一个都损失不起。北凉若真想用这种小聪明来试探我,就要做好灭国的准备。”

拓跋焘自从袁放提出那一番富国论,其实早想打北凉,无奈国中都担心多线对战国力消耗太大,所以只能作罢。

如今得知花木兰可能出事,北魏使团里的人也许全部会死在北凉的阴谋之下,拓跋焘哪里还坐得住?

可他只有一个,北面有兄弟要救,西边又有臣子很可能陷入危机,他只能选择一边,虽然说有些对不起花木兰,但事情有轻重缓急,库莫提和拓跋丕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北燕离平城要近得多,他速战速决才是正紧。

赫连定曾经打下西秦,就是为了灭掉北凉来作为晋升之资,只不过因为赫连明珠的安危才献出西秦换取妹妹的自由,西秦的兵马都是久战之士,根本不需要操练,也熟悉北凉的地理,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魏国的官员们不可能完全信任赫连定,哪怕拓跋焘如何心意已决,他们都有各种理由表示西秦不需要屯兵,或者不需要赫连定冒着危险亲去。

这其中的意思谁的听得懂,拓跋焘和赫连定都是人精,拓跋焘选择在吃饭的时候提起此事本来就是试探,而官员们哪里不知道拓跋焘为何要这时候说这样的话?于是局势一下子僵硬起来。

此事的崔浩刚刚咽下最后一块五味脯,这道菜是他的最爱,可惜只有宫中这位御厨做的最好,所以无论什么大臣给他打眼色,他都先把五味脯先吃完了再说。

‘凉了就可油腻了。’

崔浩丢下筷子,看着从满嘴油急到满脸油的拓跋焘,缓缓开口。

“众位无非是担心赫连公一去不复返罢了。”他掏出帕子按了按嘴,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这件事也容易的很……”

拓跋焘眼睛亮亮地看向崔浩。

“赫连公主也到了婚龄了,陛下爱慕公主已久,赫连公何不考虑考虑联姻?我大魏的后戚视同宗室,依旧可以掌兵,赫连公以前是夏国王亲,世人会有疑虑是人之常情,但你若和陛下成为姻亲,那就是一家人了。”

陛下的大舅子可比“战败国的王爷”有说服力的多。

‘干得漂亮!’

拓跋焘的眼睛更亮了,换成眼巴巴地看向赫连定。

谁料赫连定怔怔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

“此时我得同我妹妹商议,我不想强迫她。”

……

大臣们掐死赫连定的心都有。

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啊!

“如果是这样,那也简单。”崔浩将帕子放下,继续说道:“我国宫中也有几位到了婚龄的公主,赫连公妻室尚空,几位公主都美貌可人,配赫连公也不算吃亏。”

说来说去,都是要联姻而已。

也是拓跋焘器量大,一般换了其他的国主,早就把赫连明珠强娶了去,或者硬塞个公主给赫连定了,哪里能让他逍遥到今天。

赫连定心中其实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却不知道竟然不是拓跋焘提出来,而是来自于这样的局面。

拓跋焘明显无法完全掌控手下的臣属,他想要把自己送到西秦去,是为了震慑北凉,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以便救下虎贲军和花木兰。

但对于这些大臣来说,花木兰和虎贲军的安危却没有那么重要,拓跋焘想要两线动兵,对于魏国来说很危险,如果自己带着西秦的兵马独立了,那就更危险了,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他们需要足够的好处,足够的分量,能得到他们支持和肯定。

赫连定一方面欣赏这种君臣保持平等的博弈方式,一方面又对魏国大臣们胁迫自己一定要以“卖身”的形式缔结盟约而感到厌烦。

昔年南凉国主将亲生女儿嫁给西秦王子,最后又落到什么下场?

真要做得出这样决定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什么亲人的安危,更别说是这种交易一般的联姻。

拓跋焘确实一直想娶赫连明珠,倒不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她,而是他确实需要赫连定的能力,如今这样不敢用又想用的局面太烦了。

偏偏赫连定又是个性子古怪之人,和花木兰、崔浩都不相同,无法以利诱之,或者以共同的信念并肩前行。

他到现在都不知道赫连定到底要什么。

见到赫连定犹豫,拓跋焘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不愿最后事与愿违,反倒引起矛盾,只好打了个圆场:

“屯兵的事情还没上朝议论,如今只是商议,诸位都多商量商量,不必急着下结论……”

他烦恼地摸了摸下巴,摸到一手油才想起来自己现在大概仪表不整,伸手向宦官要了块热帕子,借擦脸把此事揭了过去。

崔浩见没有逼婚成功,心里微微有些遗憾,还有些怒拓跋焘太容易退让。

他连上墙的梯子都给他扶好了,结果他看了看还是下来了!

不过如果拓跋焘不是这样的性格,崔浩这样的人也不会尽心尽力为他谋划,正是因为拓跋焘总是先重情重义后考虑问题,魏国才不至于成为所有大臣争权夺利的战场。

大部分人虽然争权斗得不可开交,在大节上但都还能保持一致,为了辅佐拓跋焘、辅佐魏国而使尽全力。

就是太可惜了啊。

众人有的还没有吃完,因为这件事隐隐有些尴尬,拓跋焘借口要去如厕,拉着赫连定退离了席位,拽着他到了后室僻静之处,有些无赖地说道:

“我现在真需要你去西秦,你就不能让明珠和我做个戏吗?先定下婚约,让她进了宫就是,我反正要御驾亲征去北燕的,一时半会儿也没办法和你妹妹翻云那个……呃,你懂的……”

赫连定瞪得他有些接不下去,停了停又说:“到时候回来再找个寇道长来卜一下,就说不合适什么的……”

“我不懂。”

赫连定好整以暇地开口。

“哈?”

拓跋焘傻眼。

“我不懂,为何陛下确定我去了西秦,发兵北凉就能获胜?北凉不比北燕,精兵强将众多,姑臧城高又坚实,举西秦和秦州之力,人马也不足两万,哪里打得下姑臧?”

他看着拓跋焘。

“我虽愿意为陛下效力,但也不愿意白白送了性命,打这种送死的仗。”

“我在北凉有安排。”

拓跋焘沉默了片刻,终于还是和盘托出。

“这件事许多人不知道,其实源破羌并不在使团里。北凉派系林立,诸族混居,有许多对沮渠蒙逊早有反意,源破羌此去在北凉召集他父王的旧部,我让他在北凉附近便宜行事,藏在北凉联系北凉各方人马,算算时间,如今他大概已经联络到了鲜卑诸族,也取出了南凉昔日的宝藏,正在北凉招兵买马。”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昙无谶大师向我表了北凉佛门的心思,他们准备改投魏国,愿帮我国攻凉,我顺水推舟,答应了那边的使者,他们恐怕也会有些动作,用来向我证明他们有和我交易的能力……”

“陛下竟和佛门……”

赫连定错愕,不是说拓跋焘和道门走的最近吗?

寇谦之到现在还住在后宫里呢,能眼睁睁看着昙无谶传教?

“什么佛门、道门,都是小孩子过家家自己骗自己的东西……”拓跋焘不以为然地说,“信就有用,不信什么力量都没有。”

道门和儒生们又不是笨蛋,这里也不是北凉,佛门想要在这里兴盛,可不仅仅需要他的支持。

能用都用了,管用就好。

退一万步说,若真的尾大不掉,他就……

灭佛。

“我明白了,如果源将军在北凉真有动作,佛门又能策反一批人,倒确实有取胜的可能。”

赫连定点了点头。

“是吧?那赫连明珠的事……”

拓跋焘脸上神采奕奕,期望地看着赫连定。

“不过我还是得回去和明珠商量商量……”

拓跋焘忍不住抬脚踹人了。

“说了这么多,你就不能给点痛快的!”

就你妹妹金贵?

后宫等老子把脖子都等长了的美人一大把!

赫连定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

‘你玩我呢是吧?是吧?是吧?!’

面对这样油盐不进的赫连定,拓跋焘只想振臂高呼一句:

——老子要当昏君!

第444章 两线胶着第2章 镇宅木兰第146章 狄叶飞的信念第214章 番外凶残的正能量(下)第59章 天仙下凡第103章 请打酱油第115章 初显威荣第211章 娶妻娶贤第101章 我有罪第371章 天台遗风第398章 深宫旧事第485章 番外英雄救美(下)第三个火伴(三)第132章 奈何为贼第74章 他和他的选择第468章 两全其美第二个火伴(二)第460章 万法归一第206章 我是夏帝第292章 又是神力第273章 妖怪附身第131章 绝妙的主意第239章 无惊无险第76章 新的旅程第401章 盆满钵满第300章 国士无双第221章 乐浪公主第208章 糖衣炮弹第276章 药效发作第131章 绝妙的主意第444章 两线胶着第68章 夜会“佳人”第422章 好种好种第398章 深宫旧事第481章 番外天台快递的诞生第353章 袁家覆灭第459章 壮汉投河第296章 侯府豪宅第465章 吃饭别看第388章 自相矛盾第一个火伴(四)第221章 乐浪公主第11章 冷酷木兰第35章 帅“崩”了第407章 拒绝邀请第256章 错付芳心第75章 亦真亦幻第397章 色魂与授第154章 天降福星第331章 噎死埋的第422章 好种好种第383章 分道扬镳第359章 我曾来过第464章 解决之道第187章 新的希望第72章 陈节的桃花第269章 留着泪的你的脸第266章 花将军救命第143章 若干萌物第472章 有过在身第91章 谁是靠山第205章 夏国之地第281章 帝王的伤痛第299章 天生将种第201章 一死了之第186章 为将之道第169章 前途未卜第17章 卢水胡人第187章 新的希望第158章 投降不死第423章 边关告急第73章 花将军一怒第209章 相亲之夜第424章 同袍同袍第275章 继续勾搭第44章 旧友来访第147章 泥垢了第219章 解决隐患第46章 认亲大会第56章 阴差阳错第465章 吃饭别看第33章 人生大事第400章 鹬蚌相争第174章 情敌情敌第351章 以身犯险第3章 怪力木兰第137章 冠军木兰第391章 登天之梯第411章 我们回家第一个火伴(一)第244章 天师的秘密第308章 听凭差遣第399章 反击开始第269章 留着泪的你的脸第361章 狡猾的陛下第228章 两虎相争第360章 在商言商第237章 番外到外国去(上)第270章 幕后之人第308章 听凭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