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运输成本

时代的末班车,其实已经被黄修远提前加大了油门,如果不能在2030年之前拿到车票,那等待他们的命运,绝对不会太美好。

从全球当前的局面来看,看似由于两极争霸,让全世界变得更加平静和稳定,但这只是暂时的局面。

今年上半年,NASA的科研经费就从750亿米元,提升到1800亿米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的结果,而是迫不得已的决策。

因为北美各大财团的战略智库,给出了唯一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那就是抢先成为星际文明,进而将蓝星的其他地区,彻底锁死在蓝星内部。

所以他们才拼命投入航天领域,目的就是为了将航天作为一决胜负的关键。

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同样获得了华尔街270亿米元的投资,目前正在全力发展可回收运载火箭。

这帮家伙,显然已经不想做人了。

这也是国内逐步加强航天领域投资的原因之一,燧人系为了减少一些限制,也专门在漠北注册了雄鹰航天,作为补充力量。

两大阵营在航天领域的巨额投资,让其他地区感到了一种窒息。

东风航天城的扩大总装配车间,修建3号、4号发射位,就是加大航天投入的一种体现。

而西昌卫星城、文昌卫星城,也陆续在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建。

抢占月球和火星,成为了目前航天任务的核心,而太空长期生存技术、人造拟生态环境技术、人造重力技术、防辐射技术,则是航天领域的重点配套技术。

观景台上,除了张先生和一众候选人,其他独立观景台上,还有国内外媒体的记者、国内的观众、企业员工,以及两百多名境外游客。

所有人都利用观景台的固定望远镜,静静地等待着发射。

总装配车间的三区,目前正在组装着另一枚长12运载火箭。

刚刚担任总工程师的薛思强,正和黄修远在观看运载火箭的装配,只是现场的情况有些奇怪。

因为黄修远的本体,其实并不在这边,而是在汕美城区,他是通过网络,出现在东风航天城的。

一台小型多足机甲改造的机器人,作为他的机器人替身,这台多足机甲配备了一个可旋转显示屏,以及四条机械臂。

“修远,这一枚长12,采用了最新的改进设计,以及新材料。”

多足机甲的喇叭,发出黄修远的声音:“这就是可重复利用的芯一级吗?”

薛思强拿着话筒回道:“是的,之前虽然我们可以回收芯一级,但仅限于回收,并不能重复利用,这一款改进型的长12,芯一级可以重复利用。”

“目前可以回收利用几次左右?”

“在地面的测试中,芯一级可以重复承受18~20次的发射,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的使用上限,设定在15次。”

在千里之外的黄修远,坐在椅子上,看着监控传过来的即时画面,他手指轻转着圆珠笔。

又转过头看了看另一台高显示器,上面是改进版的长12成本评估。

由于技术的进步,老版本的长12,整体成本是9200万一枚(不含航天设备和物资),平均每吨有效载荷的成本,大约是176万,即每公斤1760元。

这是目前全球众多运载火箭中,运输成本最低的一款。

比起西洲航天局的运载火箭,在近地轨道上每公斤的运输成本,达到了1万米元,堪称全球最贵。

然后就是露西亚的7400米元每公斤、东瀛的7000米元每公斤、天竺的3500米元每公斤。

而刚刚进入研发阶段的猎鹰运载火箭,号称可以做到每公斤1500~2400米元。

显然在载荷比、单位成本上,高能燃料带来的加成,和一众同行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毕竟每公斤1760华元,才相当于301米元,除非国外同行的运载火箭,也拥有差不多的高能燃料,不然可重复利用的猎鹰运载火箭,就是他们成本的底线。

哪怕马斯克愿意赔本赚吆喝,猎鹰运载火箭的运输成本,最多压到800米元每公斤左右,前提是可以回收10次以上。

如果说老版本的长12,是华国航天领域的小试牛刀,那新版本的长12,就是该款运载火箭的新高峰。

虽然为了实现重复利用,长12的造价提升到1.24亿一枚,但是每成功回收一次芯一级,就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的成本。

从长12各部分的造价上来看,芯一级造价是7600万左右,如果成功回收一次,就意味着成本剩下二分之一。

成功回收10次,成本就是十分之一。

而且新版本的长12,有效载荷又小幅度提升了一些,达到了54.3吨左右。

这种成本优势,有利于国内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比对手更加的游刃有余。

想想就知道其中的差距,对手的发射成本,至少是长12的三倍以上。

这意味着,同样的发射规模下,我方只需要付出三分之一以下的成本;而在同样的投资规模下,我方则可以发射至少三倍于对手的航天器。

如果是西洲联盟的运载火箭,那坑爹的成本,就足以活生生将他们自己拖垮。

因此在目前的航天竞赛中,黄修远最不担心的对手,就是西洲航天局,他们内部的扯皮,高昂的成本,就直接第一个出局了。

反倒是露西亚和天竺,如果给他们补上短板,还真有可能追赶上猎鹰,将运输成本压下来。

不过他们仍然不是长12的对手,双方真的不在一个量级上,如果未来的超级运载火箭完成,双方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黄修远通过多足机甲,在总装配车间逛了一圈,然后向薛思强问道:“月球探索计划安排得如何?”

“下个月,我们打算发射三颗中继卫星,作为月球探索的前哨,之前发射的月球探测器,并不是专业设计的探测器,使用寿命最多坚持到明年,新卫星必须及时跟上。”

听到薛思强的回答,黄修远思考了一会,建议道:“其实我们可以先搭建一个高轨道的空间站,作为日后登月的辅助空间站使用。”

薛思强摇了摇头,无奈的回道:“这个想法,其实我也思考过,只是暂时经费预算有限,再造一个高轨道空间站,压力有些大。”

“不如这样吧!高轨道空间站由我的雄鹰航天负责搭建,反正我这边需要做一些太空的科研。”

薛思强一愣,提醒道:“修远,你确定?这不是开玩笑的,可能几百亿都不一定够用。”

“放心!我心里有分寸。”

“既然如此,那就提前祝贺你们成功。”

俩人在聊天的时候,这一次发射任务,也进入了倒计时中。

第六百九十一章 应对(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专利与代工第三百五十六章 连锁反应第五百八十三章 新农村(四)第二百七十八章 互联第三百八十五章 推广与合作第二百六十五章 风沙荒原第二百五十七章 谣言四起第三百七十二章 财产纠纷第七百三十一章 开端(二)第七百五十二章 初稿暂定第十七章 购地洽谈第五百八十四章 意外发现第八十六章 纳米线第四百三十六章 金乌第二百二十三章 让子弹飞第三百六十三章 自持第五百三十六章 交通第六百六十四章 应对第二百七十三章 微粒第一百一十三章 碳中和第三百零三章 超级公路第三百一十五章 树和水第六百三十二章 忽悠第一百七十七章 时代风潮第三百一十九章 完善方案第五百一十三章 未来第六百八十九章 应对第五百二十六章 时代之船第七十五章 代工合同第二百二十五章 轰然倒塌第四百八十章 锚定价值第三百二十四章 天宫第九十九章 新式薄膜第五百六十一章 渐变第三百九十四章 耻辱与触手第七百零八章 雪球(五)第六百四十七章 寒意第四百八十六章 谈话第七百五十四章 发电技术第四百五十二章 销毁第六百三十一章 雪域列车第七章 踏上归途第三百一十一章 极致和反思第三十一章 材料革命第二百四十六章 身体问题第四百九十四章 异动第四百四十九章 行动第三十三章 清澈见底第三百五十四章 互换第六十八章 奶牛产业第六百二十七章 贸易第四百四十章 贯通第十一章 收购工厂第五百五十七章 备忘录学者第二百一十章 参观车队第一百七十章 崛起(三)第六百三十五章 意外相遇第七章 踏上归途第六百六十八章 变化(四)第二百四十一章 鳗鱼第二百六十一章 遥望北地第二百七十九章 开场第六百三十七章 风起第二百三十一章 芯片进度第四百章 意外的发现第二十八章 如期而至第五章 仍是少年第四百五十七章 辞旧迎新第七十五章 代工合同第五百八十四章 意外发现第二百六十章 此起彼伏第四百九十一章 压力素第二百九十一章 分而化之第六百二十七章 贸易第七百零六章 雪球(三)第二百四十一章 鳗鱼第六百一十七章 噩耗第二百七十章 减排3%第十七章 购地洽谈第五百九十二章 月球(三)第七百五十六章 理论第四百五十五章 宴会第七百六十三章 人造时代第五百四十四章 奔月(一)第一百七十七章 时代风潮第一百八十九章 夜幕第二百九十八章 计划第五百五十三章 艰难的路第四十八章 燃料钝化第三百三十三章 无声第四百三十六章 金乌第三百六十四章 专利与代工第二百八十三章 鼎革第七百四十九章 危险的火星第五百一十章 外汇与人才第四百零六章 戈壁监狱第四百四十七章 发现第五百四十六章 奔月(三)第一百九十五章 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