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节 登高必跌重

新的一天,山东天气也不错,尤其是青岛,天朗气清有海风拂面,即便还在进行战争,也让人感到惬意。

李宗仁心情好极了,他对王洁修的重炮寄予了厚望,而王洁修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其实口径只要超过150mm的穿甲弹就足以对日本人的工事造成损伤了,而200mm以上的重炮的效果吗,基本就是摧毁。

透过望远镜看到日军第三个碉堡,那是建在附近山头上的一座碉堡,混凝土厚度几乎有一米,背靠海湾面向港口,是日军最后一道阵地上最具有威胁的碉堡了。这座碉堡不但有圆顶的结构,厚实的墙体,而且装备了三门重炮,以及十几个机枪射孔。

如果放在昨天,李宗仁不认为这座碉堡是可以用人力战胜的,就是自己手下最有勇气的战将夏威都表示了悲观,李宗仁很尊重夏威的意见,因为他军中就只有夏威曾经在粤西时候,进攻过这种钢筋混凝土工事。也正是那次经历,给了夏威以经验教训,让他觉得,用人去碰钢筋混凝土工事是最大的错误。

但是今天吗,李宗仁已经不在乎日本人的防御了。

在期待中,自己身后远方响起了轰隆之声,那是王洁修的重炮,设置在五公里之外的地方。当然这个距离不算远,相比重炮十几二十公里的射程一点都不远,但是炮毕竟是一种动能武器,越近威力越大是不争的事实,小口径火炮近距离低平射击的威力,就是重型坦克也扛不住。

可是王洁修依旧将炮兵阵地放在了后方,原因很简单。日本人的圆形碉堡顶端拥有很好的防弹效果,角度如果不够,很容易就能弹走,哪怕装备了穿甲弹,可是不能够命中目标也没什么用处。所以王洁修经过测量。选定了五公里的距离,让炮弹可以拥有一个大的角度,几乎从空中直接垂直砸向日本人的碉堡。

看到日本人的碉堡瞬间就淹没在了烟尘之中,李宗仁心道,完了,这场战斗就这样了。

前几道阵地就是这样突破的。日军毫无反抗之力。矛与盾总是在这样发展之中,冷兵器时代,中国人修了长城,西方人修了城堡,火药武器的到来,让老旧的城墙和城堡失去了防御力。可是随即兴起了棱堡,当现代武器出现后,棱堡也不在安全了,可是钢筋混凝土式的半掩埋在地下的地堡又出现了。然后人类有发明了穿甲弹,地堡也就被攻克了。

一进一退人类种族也许还将持续在这个循环中前进,伴随的是最野蛮的厮杀,谁能笑道最后。除了要考虑一个民族的忍耐力,民族的凝聚力,还有民族的组织力外,还要看谁更能子这种进退中首先占有领先的地位。

葡萄牙人最早迈向了海洋小小国家可以统治比整个欧洲还要大的土地,西班牙人后起之,跟葡萄牙人瓜分世界,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将海洋的利益发展到最大,将葡西两国掠夺的财富都聚集到自己手里。英国人率先工业革命,开启了新的时代篇章,打败了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不但占有海洋,还成为世界霸主。德国人、美国人接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东风,趁势而起短短时间就成为世界列强,并且可以跟英国人掰掰腕子。

在东方,过去日本人抓住了机会。先后打败了中国和俄国,成为东方霸主。现在仿佛换成了联省,赵泽勇始终能够抓住最新的机遇,用机枪大炮打败军阀的小米加步枪,用飞机战胜英国人的军舰,用航母摧毁日本的港口。

李宗仁不知道这只是巧合,还是命运轮转的使然,他更希望是后者。至于抓住了这个机会的赵泽勇会成为什么样子,他并不关心,哪怕赵泽勇要当皇帝,只要他能让中国成为世界一极,成为世界列强,让中国民族成为世界强族,他就拥护,真心拥护。

轰隆一声爆响。

在经过了十多分钟的覆盖性打击后,李宗仁听到了巨大的声响。根据今天一天的作战经验,他清楚的认识到日本人的碉堡被打爆了。果然望远镜中烟尘扑腾的缝隙中,一座塌垮的废墟隐隐若现。李宗仁甚至能想象的到,当一枚枚重炮反复落在碉堡上,终于有一枚钻入了碉堡中,在狭小的空间里爆炸,发出巨大的声响。李宗仁想象不到里面的日军士兵会是什么感受,那样猛烈的爆炸,也许就算是炸不死他们,恐怕声音都能震死他们吧,真是残酷的死法。但是那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爆炸中不可能有人幸存,他们死的不能再死了,连尸骨都无法找到,全部变成了泥跟钢筋混凝土搅在一起,仿佛被磨磨过一般。

碉堡被炸掉了,但是炮击并没有结束,地堡下面相通的地道中还有日本人的士兵,那种暗道还连接着暗堡,暗堡只露出地面非常小的一块,然后有一个机枪口从中伸出,如果不打掉这些,攻击仍然会带来极大的损伤。

炮击未必能够完全摧毁这种暗堡,但是假如他们跟主碉堡相通,炮击有可能因为抽干氧气而让里面的士兵窒息,至少能让他们丧失战斗力。如果暗堡是相对独立的,或者通风效果好的话,则能够保持战斗力。即便这样,李宗仁也不想拿自己士兵的生命去填,因为他手里还有坦克部队。

不算刘国栋的新装甲部队,就是自己手里的老式坦克车,就足够了。那些坦克车对付不了日本人的大炮,但是对日本人的机枪还是没有问题的,正面十几毫米厚的装甲足够抵挡日本人的轻重机枪了。

所以李宗仁对刘国栋带来的新式坦克兴趣不大,这让刘国栋很受伤,这次他是主动请缨的,他对自己的坦克信心十足,相信即便是对上日本人的炮兵部队也不怕,因为他的坦克威力十足,在二战中这种坦克编号为t34。

用二战中威名赫赫的坦克对二战前的日本机枪,可以说联省的武器装备是溢出的,这场战斗也就没有悬念了。日本人最后一道阵地被消灭,除了之前看到情形不妙早早就逃到船上的步兵外,全部阵亡。

而王洁修的炮兵,根本就不怕日本人的舰炮,对射了几轮之后,日本人大势已去,离开了青岛港,远远驶离中国海域。也许没有国内的失败,日本海军根本不可能怎么轻易就走的,他们不在港口闹个天翻地覆是不会罢休的,陆军失败了,正是显示海军威力的时候。可是国内传来的战况让海军也不敢恋战,谁知道中国的海军是不是正在向青岛赶来。国内的失败让日本官军一致生出一种悲观的心情,无心恋战。

广岛海战和青岛的战况传出后,没有任何意外的,全国一致对联省充满了褒扬。褒扬的程度几乎达到了疯狂,群情汹涌,游行的群众已经开始打出了赵泽勇万岁的旗号,民族精神膨胀到了极点。鸦片战争后将近一百年了,或者说自从满清入关神州陆沉后,已经几百年了,民族情绪没有这么高昂过了。

报纸上都是激进的言论,什么灭绝日本论,什么扬威世界论,什么雄霸亚洲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梦都敢做,这才是一个大国应该拥有的气象。只是这种气象也许有假象的成分在内,实话实说中国还没有强大到扬威世界,灭绝日本的程度,更遑论雄霸亚洲了。在本国还有大量殖民地,还有十几国驻军的时候,在国家还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时候,什么都谈不上呢。

除了这些疯狂的论调外,也有冷静的论调,一报纸评论分析,此次胜利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利益,取消日本特权不用说了,收回日本租界也没有难度,关键是收复失地,旅顺大连不用说是必须收回来的,那么台湾呢,是不是能从日本人手里收回满清手里丢失的台湾失地。另外能不能借此雪耻,能不能将日本曾经加在中国身上的耻辱一律奉还,甲午大赔款,庚子大赔款能不能加倍还回来。

不得不说这篇社论很严密,很有建设性,作者是一个匿名人士。赵泽勇看到这篇社论都惊叹,感叹是一只了不起的笔杆子。

而这篇社论很快就被各大报纸转载,一时间刊登这篇社论的叫做纽青年的杂志红遍全国。接着该杂志连续刊登数篇社论。一篇比一篇深入,一篇比一篇更激励人心。并且不再打着中国的大旗了,开始直白的宣扬联省,连续发文,连续发问。

联省军何时登陆旅大?

联省军何时登陆台湾?

联省军何时登陆日本?

赵泽勇看的很高兴,觉得很有意思。这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旅大必须出兵收复,而台湾则大可不必,可以通过出兵日本本土胁迫日本人和平交出台湾来,就如同当年日本人占领辽东威逼北京,然后迫使清政府割让台湾一样。

但是在云南昆明附近一个小村子里,一个老夫子却忧虑重重,感慨:登高必跌重!。)

第69节 农会在川第133节 胜败第14节 三蹦子第41节 剿匪第43节 普小洪的末日第213节 大家拥护联邦第85节 改组训练营第44节 海盗航母?第34节 联合舰队第225节 偷袭日本(2)第70节 争地一百四十三节 英国人的异动第69节 农会在川第37节 云南省长第153节 轰炸第91节 演习第80节 出川第64节 全民习武第92节 廉价承揽合同第215节 武装直升机第191节 意大利弃子第43节 普小洪的末日第60节 李白双雄第107节 湘西问题第92节 廉价承揽合同第7节 给我也来一套第110节 攻占咸宁第26节 旅欧见闻第165节 意大利救援军一百四十三节 英国人的异动第3节 事情闹大了第221节 孙科投降第201节 缅甸的挣扎第117节 追杀英国军舰第236节 山本五十六(中)第43节 普小洪的末日第93节 前线第57节 福特拯救者第44节 海盗航母?第19节 钱臣谋局第45节 跳弹第77节 要发战争财第53节 中国式的中国兵第58节 联省自治第51节 编练滇军第93节 十艘航母第15节 署理蒙自第88节 昆明市井第67节 女人,香水口红高跟丝袜第77节 工业发展第8节 平川第191节 意大利弃子第194节 民心民气第13节 代理县政第49节 第二次粤桂战争第205节 蒋价石下野第53节 身兼两职第89节 贵州请愿第113节 万县惨案第149节 一触即发第77节 工业发展第7节 给我也来一套第45节 老总有请第7节 外务司长第194节 民心民气第39节 海盗?海军?第204节 农会和工会第82节 扶持干儿子第112节 武汉大战第157节 坦克兵前进第222节 我不是阿斗第40节 被发现了第52节 福尔贝克第14节 借枪第28节 去做特使第117节 追杀英国军舰第46节 摩托工厂第80节 海军班底第166节 李宗仁北上第24节 反帝运动第3节 时空倒爷第42节 发现海盗第55节 我们都是混蛋第99节 用脚的闪电战第197节 缅甸变局第156节 瑞昌之战第72节 我爱中国第147节 全面进攻第47节 独掌滇省第164节 意大利跳出来了第30节 倒唐第83节 入国党第142节 大战爆发第13节 钱臣第55节 建设钦州港第111节 西线突进第68节 立宪大计第127节 抗英准备第160节 巴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