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革命(一)

11月13日,袁世凯率领着卫队返回北京,正式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并开始组建内阁。并安排冯国璋接替禁卫军总统,然后把禁卫军以准备出征的名义,调出了北京城,从而牢牢的把北京城控制在自己手里。

不过这时全国已经有18个省都发生了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个省宣布了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东、山西5个省控制在袁世凯手中。

12月2日,革命军攻克南京,至此,长江以南全部被革命军控制,而且原本打算进攻武昌的清朝海军也宣布反正,舰队统帅萨镇冰称病赴上海,舰队由黄钟瑛率领,开赴武昌救援。

1912年1月1日,从欧洲赶回国内的孙中山正式在南京宣布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就在第二天,清军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的十五人致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并要求清廷各勋贵大臣们把存在外国银行中的存款提回国内,充当军饷,和南方革命军开战。

而就在这时,驻扎在汉口的北洋军队,却退回了孝感,不再向南进攻。就在南北双方打算坐下来谈判的时候,一颗炸弹却差点要了袁世凯的老命,不过老袁真是命大,十多名卫队包括卫队长都被炸死,而袁世凯基本连轻伤都没受。

长江以北的北洋政府很混乱,有的人支持共和,有的人反对共和,还有人希望皇族重新掌权。而长江以南的革命政府也不消停,眼看着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且建立了新的政权,那些在革命中出过力的革命先驱和元老们,内心就开始不平静起来,以前的各种理想、抱负都化成了对权利的无限渴望。于是,这些革命元老们就开始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各种争权夺利的斗争此起彼伏,就连光复会的创建者陶成章,也被人在医院中刺杀身亡。

虽然民国政府占领这南方的十多个省,看起来比北洋政府的5个省要大,不过实际上民国政府对这些省的控制力非常弱,这些省份一分钱都不给南京的民国政府,而北伐的军队军饷,这些省份也是分文不出。

云集在南京的北伐军队,基本是由各省的军队拼凑起来的,这些军队有些是原来的清朝驻军,有些是后来发展的革命武装,但是不管是原来的清军还是后来的武装,在军事素质和武器装备上,都比不上北洋军,南京政府中稍微有点眼光的人,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军队无法和袁世凯的北洋军抗衡,所以,他们从袁世凯一出山,就开始和他接触,从开始的策反到后来的议和,都是革命党人在努力避免和袁世凯正面交锋,所以,这次刺杀是南京政府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袁世凯一旦出事,群龙无首的北洋军很可能为了报仇和倒向清廷,如果那样的话,最后倒霉的还是南京政府。

但是虽然南方的革命党不希望袁世凯出事,北方的革命党们却恨袁世凯入骨。在武昌起义之初,不仅南方各省的革命势头迅猛,北方很多省也都出现了革命起义,不过随着袁世凯的出山,很快,这些起义就被镇压了下去,原来宣布独立的山西、甘肃、山东都很快又被袁世凯控制在手中,所以北方的革命党把北方革命失败的原因,全都归咎于袁世凯这个军阀身上。

其实,当时各地的一起和独立大多取得成功,不是因为革命党的实力有多强大,而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对各地的控制力已经非常弱小,各地的官员们其实早就有了独立的念头,只不过借着革命这个幌子,为自己立牌坊而已。但是随着袁世凯的复出,原本就很弱小的革命党,立刻就被北洋军镇压了下去,不过由于老袁当时正忙着逼迫清廷退位,还需要南方的革命党做标靶,才没有大举进攻南方各省。

虽然受到了刺杀,不过袁世凯并没有把怒气发在南京政府身上,南北和谈还是在继续进行中,而且在1月20日,正式通过了清室优待条件,作为清朝皇室自动退位后的生活保证。而且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发表声明,宣布只要袁世凯赞同清帝退位,并努力促成此事,那么在清帝退位以后,自己就立即辞职,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

wωw◆ тTk Λn◆ co

袁世凯得到了这个保证,立刻加紧了逼宫的进程,不仅劝说清室中的亲王贝勒,还游说了各国使节,共同向清室施加压力。

在各方的重压之下,隆裕皇太后最终同意了清帝退位,以换取皇室优待条件。而南京政府也经过多次协商,同意了这个条件:

1、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2、民国每年拨出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3、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4、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有民国派兵保护;

5、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6、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7、皇帝私有财产,有民国派兵保护;

8、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除了这8条皇帝辞位后的优待条件之外,还有皇族优待4条和满蒙回藏各族

优待条件7条。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爱新觉罗溥仪,即宣统帝,颁布了退位诏书,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封退位诏书由张骞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不过其中“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句,有人说是被人后加上的,真像谁知道呢?

不管是由谁组织共和政府,反正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民国取代和继承,而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也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就在清帝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向中华民国政府递交了辞呈,同时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了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是在袁未到任南京前,还是由孙中山继续执行政务。

袁世凯并没有马上赴南京接任,而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要迁都北京,这点作者深以为然,如果老袁跑到南京去接任,强龙难压地头蛇,弄不好连北京这块根据地也得丢了。

4月初,南京政府无奈,只能答应袁世凯,迁都北京,于是临时参议院搬迁往北京,而孙中山也在南京宣布解职。

第1章 该往哪里走第6章 抓苦力第115章 市长的忠告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12章 波兰这只风箱中的老鼠第54章 仇恨第63章 取证第17章 准备登陆第18章 西线第52章 米切尔的舰队第78章 海军条约(三)第25章 去欧洲卖套餐(二)第39章 空袭新加坡港(四)第145章 33号舞伴第50章 危机中的各国第32章 飞机母舰和舰载机(下)第14章 迟来的婚礼第18章 西线第92章 杉杉健太第45章 战争的滋味第47章 大卫的三封电报第115章 市长的忠告第40章 不好的预感第14章 本土防御第74章 小胡子的邀请第14章 内田的打算第92章 杉杉健太第55章 西残东瘫第91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五)第24章 去欧洲卖套餐第1章 难题第82章 湖面上的白花第152章 武装暴乱第46章 骚扰第24章 伯爵庄园第29章 大阪保护圈第90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四)第30章 英国国王及印度皇帝!!!第34章 暗度陈仓第144章 夜探大巴黎第59章 登陆越南(一)第17章 北欧乱第111章 裁决第75章 巴巴罗萨(二)第109章 酒吧伤人第15章 刘芾的计划第7章 黑一下美国人第26章 投降的日军第43章 自家后院(二)第22章 关键时刻有人要掉链子第121章 自由贸易港第79章 P38战斗机第46章 大事好像不妙第22章 水下幽灵第58章 中立第7章 联邦需要借口第52章 米切尔的舰队第49章 美国海军的计划第47章 大卫的三封电报第10章 用美国人的油赚美国人的钱(上)第115章 市长的忠告第135章 大订单第75章 巴巴罗萨(二)第31章 飞机母舰舰载机(上)第68章 制度第11章 海战第69章 占领西雅第85章 野战第15章 她家乡的葬礼第27章 新药第128章 坏人出现了第104章 博弈第56章 信还是不信第105章 博弈(二)第22章 进攻澳洲第43章 投降第4章 闯关第65章 深挖第116章 钢铁大国第23章 世界舆论第43章 革命(一)第31章 二打白骨精第74章 小胡子的邀请第32章 移民潮第100章 关东大地震(二)第41章 漏网之鱼第8章 哭泣的爪哇岛(一)第51章 鱼雷攻击机第36章 空袭远东舰队第18章 秘密研究所第20章 长江750和东风牌第4章 闯关第38章 水陆并进第26章 流感,还是西班牙的第136章 眼红第52章 战备(二)第28章 占领澳新第31章 迁都的必要性第42章 英国人的反应第6章 抓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