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移民潮

但是德国空军竟然被英国空军挡住了,更让斯大林担忧的是德国停止了登陆英国的准备,而那些精锐的德国陆军开始回国休整或者干脆调到了东线来,如果此时德国把目标对准了苏联,斯大林不敢肯定目前红军中那些缺乏训练和指挥的新战士们可以用对党和自己的忠诚挡住德国人的坦克,况且这些战士的装备还不足。

想到这里,斯大林不仅想起了当初丘吉尔提出的那个条件,即英美苏三国联手来面对欧洲的战局,目前看来,这个建议并不是一个糟糕的主意,至少可以作为苏联的一种选择,不过从内心里,斯大林非常不信任那个矮胖子,它几乎把全欧洲都出卖给了德国人,现在和他联手,他会不会再把苏联也卖了,这可真不好说。

对于美国政府的态度,斯大林还是愿意认真考虑一下的,不管怎么说,至少美国在一战中展现出来了一定的实力,而且在战后也没有红着眼去瓜分欧洲的利益,而且还提倡建立了国联这个超越了国家的协调机构,虽然国联最终被英法所控制,但是美国对于欧洲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虽然美国政府也不喜欢苏联政府,但在巨大的威胁面前,斯大林也可以先不去考虑什么政治体制问题,国家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没有了国家,你就是先进的火星体制也是白扯。想通了这一切之后,斯大林叫来了秘书。让他向苏联驻美国大使发出指令,先让大使去试探试探美国人的口风,再决定是否加入这个联盟。

与德国人在欧洲的受挫相比,刘芾的南海联邦在澳洲和新西兰的进展可畏是一帆风顺。随着源源不断从联邦开来的海轮,一波又一波的联邦士兵登上了澳洲大陆,目前在这块大陆上南海联邦总共投入了8个师20万左右的兵力,其中4个是主力师,其他4个都是组建不久的后备师,他们将配合主力师对澳洲大陆和新西兰等地进行初步的清剿和占领工作。

随着这些澳洲军队而来的,还有大量的南海联邦移民和联邦的商业组织。目前在联邦国内居民对向新领地中移民已经不在有任何抵触情绪了。通过前几次的经验教训总结。联邦居民已经把这种移民行动当成了联邦政府给与的一种福利待遇,现在已经不是联邦政府要求大家去新领土开拓,而是联邦居民主动要求去新领土生活了。

为什么联邦居民会产生这样大的思想变化呢?其原因不外乎一个,那就是利益。无利不起早。这是我们祖先很多年前就总结出来的一个真理。人的趋利避害心理不管是那个民族那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联邦居民之所以愿意去那些刚刚被占领。还存在着一定生命危险的土地上去生活,说来说去还是因为那里有很大的利益可以获得,要不谁愿意去哪里送死啊。

南海联邦自从建国以来。一共进行过3次大规模向新领地迁移本国居民的行动,一次是在刚刚建国的时候,联邦从台湾岛和安南三省向菲律宾群岛进行过大规模移民;第二次是在占领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之后,又从台湾、安南三省和菲律宾群岛向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最后一次就是联邦迁移首都,从台湾岛向其他联邦领土进行了大规模移民。

在这三次大规模移民中,联邦居民最开始还是被动和不愿意离开自己故乡的,当时联邦政府一边采取各种鼓励优惠政策,一边还不得不采用政府强令措施;但是那些换到了新环境中生活的联邦居民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他们利用政府给与的优惠政策在当地开垦荒地或者做各种小生意,充分利用了地域的差距和比别人多一些的见识,为自己和家庭挣出了一份家当。

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在第二次大移民的时候,联邦政府的宣传工作就容易了一些,很多在家乡或者原地区生活的并不太如意的人纷纷报名加入了这个换取新环境的机会,然后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又都发家致富了,甚至有些人借此机会成为了联邦的大商人,更加鼓励了那些不安于现状的人。

在第三次大移民中,很多年轻一代的台湾居民都选择了跟随联邦政府一起迁往新的首都,而且他们在新的地方找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借着联邦大规模建设加里曼丹岛的机会,很多搬迁而来的台湾居民尤其是华人都找到了发财的机会,从而使加里曼丹岛上出现了一大批依靠建筑行业发家的华人地产商。

从那之后,大规模移民,尤其是迁移到一个崭新的未开发环境中去,成为了联邦政府的一项新福利,这个名额不需要在强加给各级政府,而是成了很多人挤破脑袋都求不来的好东西。联邦政府也随行就市,不再什么人想去就去了,而是专门优先给那些为联邦贡献过自己生命的退伍军人家属、教师家属、科研人员家属机会,剩下的才是从社会自愿报名随即抽取,而联邦政府官员的家属则不许进行移民名单中去,除非你辞去职务。

第一批被获准前往澳洲居住的大概有5万人左右,他们全都是退伍军人及其家属,他们将被安排在墨尔本、堪培拉、布里斯班、悉尼等城市中,全部在澳洲东海岸和东南海岸的大城市中,与原有的澳洲居民混居在一起,并且被允许拥有枪支以保卫自己的安全。

对于原本就居住在澳洲的白人居民,联邦政府允许他们自愿选择留在这里或者前往其他国家,但是所有放弃澳洲居住权的人,都只能携带少部分现金和物品,其余财产将被联邦政府没收并拍卖,所有对现有财物进行破坏销毁的人,都将被视为敌人。

在联邦政府宣布了联邦法律和民族政策之后,只有大约70万左右的原澳洲居民选择了乘船离开这块土地,大部分原澳洲居民都选择了留下,其实这也不是说明联邦法律就如何如何好,而且他们舍不得自己在澳洲的家产,与其跑到其他国家去从头开始,还不如在这里继续生活下去,反正联邦法律中也承认个人财产不受侵犯,那就先留下来看看再说吧。

另一个因素就是目前欧洲也在打仗,大家能选择的国家实在是不多,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美国或者加大拿,选择离开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在美洲或者欧洲有财产的富人,或者是那些强烈敌视亚裔人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对于这些人联邦政府正巴不得他们赶紧滚蛋,少留在这里给政府添麻烦。

虽然目前整个澳洲和新西兰以及周围的群岛都被联邦政府所控制,但是这几十万联邦军队和移民远远达不到铺满整个澳洲大陆和新西兰岛的数量,在很多偏远或者内陆地区,还有一部分原住民和原澳洲白人并不了解联邦政府的新政策和新规定,致使一些小的冲突事件还是不断的发生,这些问题只能由联邦军队来处理了,杀人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谁有理谁没理也来不及仔细分析,全凭你赶上的军人讲不讲理了。

按照联邦政府的规划,到1941年初,联邦将从本土向澳洲和新西兰迁移至少200万人口,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吕宋省、三宝垄省、宿务省、安南省、安北省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这里被联邦占领的时间比较长,发展的也比较快,所以这些省份的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比其他地区都要大一些,这些移民的迁出不仅可以解决澳洲开发问题,还能缓解一些当地的就业难和城市比较拥挤、物价房价升高的问题。(未完待续……)

第108章 新矿工第27章 寇养的挺肥第1章 该往哪里走第89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三)第19章 全民战争第40章 第六师团的偷袭第141章 护士第25章 去欧洲卖套餐(二)第71章 战略轰炸第91章 对垒第51章 海面上的阴影第73章 国防第135章 大订单第28章 北极熊游过来了第51章 去棉兰老岛练兵第48章 民国(四)第37章 故人来访第52章 米切尔的舰队第85章 野战第97章 感恩节的礼物第82章 军火卖的是标准第100章 毒气弹第65章 夜间空袭第83章 波卡特洛第137章 标准的力量第22章 水下幽灵第42章 装甲车和重机枪第115章 市长的忠告第80章 甩卖潜艇第55章 看戏的都是傻子第70章 罗斯福新政第70章 罗斯福新政第60章 英国人也忍了第109章 酒吧伤人第155章 软硬都不吃第20章 历史真顽固第87章 找啊,找啊,找朋友第56章 信还是不信第32章 奥运会第150章 国家科研基地第7章 联邦需要借口第77章 他的理想第8章 哭泣的爪哇岛(一)第59章 反贪反黑(二)第143章 车祸(二)第71章 小胡子的德国第28章 以日制日第40章 决死空袭第111章 裁决第57章 波及亚洲第29章 势均力敌第14章 内田的打算第2章 登陆难第53章 上刺刀的潜艇第43章 投降第40章 决死空袭第48章 双管齐下第76章 海军条约第29章 势均力敌第75章 国防(三)第7章 爪哇第85章 文化入侵(三)第8章 越乱越好第141章 护士第30章 合作社第45章 美国人也参战了第40章 空袭新加坡港(五)第5章 捷克和波兰第38章 珍珠港第56章 入侵美国第8章 越乱越好第59章 登陆越南(一)第2章 走私走到了大清朝第54章 活话剧(二)第51章 去棉兰老岛练兵第31章 二打白骨精第127章 小小的意外第76章 他是个爱国者第46章 大事好像不妙第16章 一个熟人和两个陌生的熟人一起第10章 快速舰队第73章 运河与南美洲第48章 双管齐下第136章 眼红第17章 台湾有点贫血第69章 建国(一)第44章 归还台湾岛第2章 登陆难第50章 飞机二第27章 三路并进(五)第34章 伏击改追击第9章 照着旅游地图册找金矿第11章 哭泣的爪哇岛(四)第49章 美国代表团第148章 宁可错杀不能放过第16章 一个熟人和两个陌生的熟人一起第20章 该出去走走了第9章 照着旅游地图册找金矿第26章 冲锋队第35章 台湾要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