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官吏并举

高义欢心中清楚,东吁国已经被孙可望控制,可是孙可望居然上书给了他一个借口,东吁王也上奏表示是误会,高义欢便也就装起了糊涂。

中南半岛肥沃,确实令高义欢垂涎欲滴,不过他现在却没有那么好的胃口,关外需要人口,云贵也需要人口,西北更需要人口,魏国内部没有扩张的动力。

中国地大物博,王朝初期,人口减少,人均资源太丰富,最适合的政策是道家学说的修养生息,让民间恢复元气,恢复生气。

东南亚气候炎热,魏军并不适应,况且要击败孙可望并不容易,届时耗费巨万,击败周军,国内又没有准备好占据此地,无法从中获利,反而需要耗费钱粮维持,就只能像永乐年间占据安南一样。

此时魏国并未准备好,所以高义欢就坡下驴,叫停了干涉东吁的准备。

不过他并未承认孙可望的说辞,而是派出一名官员前往调查,至于调查需要多久,就看高义欢觉得什么时候时机成熟了。

孙可望刚占据东吁,还没消化,也不想和魏军开战。

这样一来,两方便形成了默契,高义欢装作不知道,孙可望掌握东吁傀儡政权,继续给高义欢进贡称臣。

在处理完此事后,高义欢开始着手恢复民生,首先除了东南外,近期不再主动发起战争,减少朝廷开支,节省下来的银钱,用于鼓励生育,并对移民提供免税政策。

地方上,高义欢开始推行,修养生息的策略,而内政方面,则将翰林院,改为帝国政治大学,国子监改为帝国事务大学。

翰林院原来是朝廷养才储望之所,科举考试后,朝廷会选一小部分进士,进入翰林院,让他们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了解官场,懂得处理政务,然后再委任实职。

这算是一种官员的培养制度,不过大不分进士却没有机会进入翰林院,就被任命了官职。

科举考试主要考的儒家经典,进士并没有做官的经验,也不懂一些事务该怎么处理,所以高义欢决定将翰林院改为帝国政治大学,将每年科举考中的进士,全部放入其中,培养三年后,再任命官职。

历代以来,科举成为进士后的辉煌前景,使得大量读书人投身科举,可是科举进士每隔几年也就取那么两三百人而已,造成了人才浪费。

因为科举带来的巨大收获,整个社会重文士轻工商,大家都去考科举,便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此,高义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决定对大魏官制进行改革,将一部分技术官位,比如工部修建河道、制造火炮、又比如户部账目核算,等一系列与一门技术或者多门技术相关的官职,从原来官制中剥离出来。

这部分官员,将从改名为帝国事务大学的国子监中进行选拔,地方一些重要的吏员,也逐渐从此选拔,并提高待遇,取消世袭制度。

与政务大学严入宽出,入学即是七品,出来包分配不同,进入事务大学的条件低很多,生员或者有一技之长就行,采取宽入严出的策略,三年后尚需进行选拔考试,来根据自己攻读的科目,去参与对应的吏位选拔。

官与吏,一直以来都是官高高在上,吏则是小吏,特别是明朝禁止了吏员参与科举后,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高义欢意图提升吏的地位,两者并举,官来决策,吏来执行,并允许干得好的吏员,转为官,了解一些特定技术的官员,也可以兼任吏职,来提高吏的地位。

这种改革后,朝廷许多具体的事务都将由吏来执行,而为了让这些吏能安心做事,高义欢下旨,并记入组训,严禁吏员结党、参党,违者革职,视情节轻重,还要判以流放、入狱、杀头等刑罚。

党这个事务出现后,就很难消灭掉,并且会逐渐形成趋势,高义欢这么做,只是希望以后即便党争再起,只要具体执行事务的吏员,不参与其中,国家便依然能够继续运转。

在大魏,政治大学算是文科,事务大学则算是理工科,而还有另一所大学,则是早已更名的帝国军校,算是兵科。

这三所帝国大学,分别为大魏朝廷,培养各方面的人才。

高义欢高屋建瓴,却又不是个特别勤政的皇帝,内政方面他不怎么管,选择了能够很好领会他意愿的李岩来推行改革,而帝国军校的事情,则由他自己来处理。

两党案确实给魏国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大批官员被罢免流放,短时间内恢复不过来。

在两党案后,除了东南有事外,大魏朝野基本安定下来。

东南之事,一时间无法解决,高义欢一面令户部拨款,稳定江南工商业,扩大与日本,西亚、南亚的贸易,一面加大投入,打造战船,铸造船炮,等待时机。

这些事情,有官员去做,而高义欢的精力,则投入到帝国军校的建设中来。

时间一晃,到了武鼎五年秋,魏国即将迎来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秋操,高义欢决定,趁机检验一下成果。

九月下旬的一天,长安城内的百姓,惊讶的发现,朱雀街道上多了许多衙役和玄衣卫,并禁止马车在街上通行,不时还有一队兵,在街道上走来走去,令百姓都十分惊惶,以为又要发生什么大事。

很显然,南北党案的影响还没过去,不少人都开始担心又有事情要发生,百姓们议论纷纷。

“前朝的时候,要大开杀戒就是这个排场,指不定是谁又要掉脑袋了!”

“不会吧,不是刚下旨没多久么?”

“你知道啥,这事可说不准,自古都是兔死狗烹!”

城中百姓议论纷纷,不明所以,忽然远处一支排列整齐的军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而来,他们清一色的新式军服,大檐帽,腰间扎着牛皮腰带,背上刺刀雪亮,当先一面旗帜上面绣着“帝国陆军大学”的字样。

第241章李岩巡视豫南上第436章拖明朝下水第741章硬接一阵第716章进兵乌斯藏第770章河东开局第34章招募军官第601章空心阵第203章将计就计第96章决战中州十二第1036章炮击周军第972章造船工坊第264章反应很快嘛第587章放了孟乔芳第88章决战中州四第26章半渡而击第696章第1052章后军出击第75章瘟疫下第335章退至襄城第235章西安开朝第749章西魏的扩张之策第454章神机妙算第760章铁人卫第736章伏击鳌拜第992章穿插突进第661章臼炮轰关第694章争夺西域第446章高义欢要溜第435章清理战场第1045章碎叶城第652章魏王大欢下第607章兵临洛阳第520章伐蜀还是攻明第692章输得像个二百五第159章回河南第858章多尔衮很坚强第178章各怀鬼胎第711章马军对冲第351章高渔夫来了第830章燧发枪阵的对决第398章李自成要跑第431章贝子跑吧第581章攻下延安上第512章汉中易手第906章攻取洛阳中第630章西魏王第208章西军撤退第225章强攻城池上第945章开局第352章先灭张先壁第968章只欠东风第1088章两封奏疏第993章狂奔的马士英第954章明军北上第200章坑人的高义欢第840章间接的影响第140章闯贼称帝建元永昌第581章攻下延安上第1085章弃城者死第1070章知情不报第785章总结再战第416章大战开始第272章劫粮1080章攻破山城第1054章援兵杀至第873章魏军的弱点第195章襄阳城高义欢庆功第632章祭拜宗祠第1040章天下之东第416章大战开始第970章确定国号第280章就问你亏了没第866章三面张网第590章多铎西进第639章拿笔来第389章野战铜炮第437章高大帅仁义第686章整编关宁第887章奔袭辽西第20章斗争无处不在第111章破崇王府第427章全线开战第444章马阁部主战第443章主战派第491章魏武军飘了第363章何督宪快给钱第678章孙可望沉银第214章高二哥被人截胡了第166章回到归德第850章阿济格之死第1103章武鼎大帝第614章豫南决战(二)第955章血战到底第5章孙传庭复出上第735章绕道入关第36章被模仿了第244章兵临北京第187章高义欢计取樊城上第136章第一次摆阵作战第842章莫非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