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

得知李如松被困碧蹄馆,距其最近的大将杨元率领一千精骑连夜赶来救援。此时的战局并不明朗,明军虽然兵力远远不及倭军,可是并没有崩盘,倭军打得甚是辛苦。杨元部的到来,让小早川隆景误以为是明军的大部队来援,在他看来和四千人对战都已如此艰难,对方大部队来了岂不是更加无力对抗,于是倭军丝毫不敢恋战,率军退回了汉城。

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倭军也付出了数千伤亡的代价。此战过后,李如松不敢贸然进军,加上当时倭军在汉城及周边地区集结了五万多人,单从双方兵力对比上来看,倭军有绝对的优势,于是李如松决定退回开城修整。

之后明军得到了错误情报:加藤清正率领的倭军第二军团将从咸镜道进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领明军从开城返回平壤,这导致了盟军朝鲜军队刚刚收复的幸州得而复失。得知幸州失守后,李如松深悔自己退兵太急,不过战场上瞬息万变,谁都难免犯错,一时的得失不算什么,笑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明军的战况每隔三天就会有一封战报发回国内,用的是八百里加急。此次的小小失利被朝廷上的一帮给事中们夸大其词,纷纷要求万历皇帝降罪李如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万历皇帝心里知道这些言官的目的并不单纯,所说多半言过其实,无奈受不了他们的聒噪,只得下旨命李如松不得妄进,收到圣旨后,明军只能更加谨慎了。

李如松知道倭军不被打疼,他们是不会主动退却的,除非找到对方的“命门”,给他们致命一击。他召集所有的中高层将领天天开会,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只是没人能说出个靠谱点的策略。

这天的下午时分,钟南见回营的施长廷又是愁眉不展,便知道今天的讨论肯定还是没结果,他走到上司身边,随意问了问,“将军,还没有定下方案吗?”

“是啊,圣上又要求以稳为重,所以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参将大人很无奈。

“不能烧掉倭军的粮草吗?”钟南问道。

“不是没人提这个方案,只是一来不好确定粮草位置,二来就是烧粮草不可能派大队人马,人太少成功机率就太小,所以被否定了。”施长廷见钟南如此发问,料定自己这个精明的小将当有奇思妙想,他试探着问:“你觉得这个方案可行?”

钟南不敢托大,只是说“有可能”,施长廷便让他先行讲讲,听完后觉得大有道理,于是拉着钟南来到了李如松的帅营。通报过后,两人进了营帐,此时的李如松正坐在椅子上沉思,见人来到后立刻问道:“施参将有何良策?”

“不是我,是他想到的!”施长廷指着钟南。

“哦……是何计谋?”

“烧粮草。”钟南的回答简单有力。

“可粮草在何处?”

“很简单,之前朝鲜军的大粮仓在哪里如今倭军的粮草就在哪里。”钟南回答。

“何以见得?”李如松继续发问。

“倭军才攻下朝鲜不久,哪里有时间去大规模转移粮草,所以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都只能使用之前的粮仓;至于朝鲜的大粮仓在哪里,相信无论朝鲜国王还是他们的大将应该没谁不知道吧!”钟南的说法的确让人无法反驳,李如松对这个家伙是越来越欣赏了。

“既然这个方案是你想出来的,那烧粮草的任务你可敢接吗?”李如松笑道。

“有何不敢,曹孟德夜袭乌巢不就是先例吗!”钟南并不怵。

“好好好……”李如松大笑,“那本帅给你五百人马,等你凯旋归来!”

钟南语气淡淡地说道:“那就麻烦大帅打听好粮仓的位置,我先去挑人。”

“没问题,整个东征大军中的人马随你挑选!”

“多谢大帅,烦请大帅给我挑选三百辽东精骑,我再自青州营里挑两百个兄弟即可。”钟南简单的两句话就确定了人选,随后转身告辞,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当天夜里,钟南带着五百人马,马裹蹄人衔枚,借着夜色静悄悄地来到了龙山大仓。龙山大仓是原来的朝鲜国家粮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倭军占领后无法转移,于是就地征用,包括之后倭军收刮的粮草也大多储藏于此。钟南的这支敢死队到达龙山后,发现倭军对粮仓的防守并不十分严密,不知是没来得及还是觉得不需要,他暗道一声“天助我也”,随后一马当先冲了进去,并将第一支火箭射向了其中的一个粮仓,身边的明军也快马加鞭,冲进营地后如法炮制,将火箭射向了每一个粮仓。

转眼间,十三座大仓便燃起了熊熊大火,驻守的倭将大惊失色,一边派人救火,一边派人诛杀明军敢死队。钟南让大家继续发射火箭,直到每个人都射光了随身携带的箭矢才罢休,看着吞天的火势,他知道倭军再怎么救火也没用了,这数十万石粮食,将会被烧的一干二净。只是没想到这一耽搁,倭军便围了上来,少说也有一两千人,估计是护卫粮食的所有倭军。

倭军将士深知龙山大仓的重要性,这群人从上至下都明白:粮草被烧,他们肯定难逃军法处置,于是人人都发起疯来,不要命地缠着敢死队。钟南见此情形,果断让辽东精骑先行撤退,自己带着青州兵断后,五百人马不敢恋战,且战且退,好不容易才逃出城外。钟南清点了一下人马,发现只剩下不到一百五十人,而且活下来的几乎个个带伤,连他的肩部都被火绳枪击中,额头上也有一处倭军箭矢留下的伤口,幸运的是都不致命。想到三百多个弟兄就这样埋骨他乡,钟南心里唏嘘不已,不过眼下不是矫情的时候,他没多做停留,招呼着剩余的弟兄们马不停蹄地赶回了明军大营。

大营门口,李如松正带着所有的高层将领们,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当稀稀拉拉的马蹄声传来时,众人精神为之一震。远远望去,只见钟南带着为数不多的明军正向他们骑来,虽然兵稀马少,却没有半分颓废之色。距离将近时,钟南挥动马鞭,加快速度来到诸位将领面前,随后跃下马来,对着李如松等人半跪拱手说道:“大帅,诸位将军,我等幸不辱命!”

“好,好,好!”李如松仰天长啸,“钟南,你再立奇功,本帅决不食言,定当亲自向皇上为你请功!另外今晚参战的所有士兵,也都统统有赏!”

“谢大帅,谢皇上!”余下的敢死队成员们大声回应。

龙山一战后,明军扭转了势均力敌的态势,倭军粮草一失,全线被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虽然之后和明军又打了数场小仗,气焰却远不如初时那般嚣张了。想想也是,倭军初入朝鲜时,仅陆上士兵就有九万六千余人,当各队重新在汉城集结时,剩下的还不到五万三千人,减员四万三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近半的折损率几乎都是明军造成的。

同时倭军在海上也没讨到多少便宜,尽管大明王朝没有派遣水师将士,可是他们却被朝鲜名将李舜臣的“龟甲船”折磨得苦不堪言,想在海上占得便宜的打算也落了空。如今倭军减员严重,再加上粮仓被焚,军心越来越不稳定,一番权衡过后,丰臣秀吉主张双方议和。

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后锐气受挫,而且兵力远少于倭军,除非再次增兵,不然也并不具备再次决战的条件。时任兵部尚书石星是主和派代表人物,他反对对朝增兵,皇帝也被说动了。既然双方都不想继续打下去,那么就有了议和的可能。

于是从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两国的和谈在官员层面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等待万历和丰臣秀吉批准了。不过这些事情对钟南和其他前线的将士们来说,并无一丝意义,他们希望的只是可以早日回家。

四月十八日,倭军全部撤离汉城,并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李如松便返回京师。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倭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七月底,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余下的东征援朝军也终于载誉回国了。

八月中旬,钟南等山东将士返回驻地,青州士兵略做休整后,施长廷便给大家放了长假。

第五十七章 脱身第十一章 杜小曼第七章 出大事儿了第八十章 何姑娘和藏宝图第十章 事儿闹大了(一)第六十三章 偷窥事件第七章 殊荣第二十九章 异动第四章 要成家了?第四十二章 悦来酒家第十六章 沈一贯的宴请第五章 何师爷的骚扰第四章 里杰斯和约克第五十八章 国子监第六十章 血溅金銮殿第十二章 京师第一军第八章 天顺赌坊第四十一章 进京上任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鲜战争(二)第七十二章 龙泉寺(加更)第五十三章 被绑架了第九十二章 第二次朝鲜战争(三)第四十三章 转折第三十八章 首战告捷第九章 陈克朋被砍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鲜战争(二)第四十六章 遗留问题第八章 被判充军第三十六章 李时珍第六十六章 两件大事(一)第二十九章 异动第三十四章 蓟州兵工厂第五章 李太后第二章 做了陪读第五十七章 脱身第七章 出大事儿了第三十五章 赵士祯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儿第十二章 施长廷第八章 天顺赌坊第二十六章 筹措军费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六十章 血溅金銮殿第十一章 事儿闹大了(二)第六十四章 东昌故人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六十九章 钟南的提议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七十三章 汪尚书第三十章 大佬齐聚第八十二章 许茂橓第五十章 房东和房客第四十章 戛然而止第二十章 再见秋香第七十二章 龙泉寺(加更)第十三章 退伍第三十五章 赵士祯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十九章 找寻之旅第七章 出大事儿了第六十六章 两件大事(一)第五十四章 营救(一)第二章 做了陪读第六十四章 东昌故人第九章 远行第十七章 牡丹峰奇遇第七十章 又换人了第七章 殊荣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四章 里杰斯和约克第四十六章 遗留问题第四十二章 悦来酒家第十章 事儿闹大了(一)第十六章 沈一贯的宴请第二十九章 异动第一章 尚书大人的烦恼事儿第三章 洋郎中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十章 陈克朋和崔大正第二十八章 蓟州总兵第二十四章 剿匪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六章 手术第七十六章 有缘千里来相会第四十六章 遗留问题第三十二章 战与和(二)第四十五章 杖责第三十五章 赵士祯第三十二章 战与和(二)第八十五章 蓟州兵变(二)第三章 洋郎中第七十八章 钟府四美第二章 做了陪读第五十八章 国子监第八十八章 鱼儿上钩了第八十八章 鱼儿上钩了第五十五章 营救(二)第七章 出大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