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汉化土司

“有一个适龄军人,其家属不论老幼,便皆可计入丁口,土官每送一千丁口至安南安家,吾便在安南另授其一县之地,并委官职……”朱永兴只是有个大概思路,更具体的还没有想好,所说的也很粗略。

“殿下,是一县之地?”龙吉兆竖起了耳朵,脸上露出了一丝热切。

“嗯,这个要先说清楚。”朱永兴装出一副很实在的样子,还带有那么一点赧意,“安南的县比中国的要小,大概相当于乡或镇。”

一乡,或一镇,也可以啊!龙吉兆和龙吉佐交换了下目光,心中暗自盘算:一千丁口,除去家属,最多能出三百多士兵,对比目前自身的实力,影响不大,这个买卖值。

狡兔三窟也好,开枝散叶也罢,在安南多一块或几块根基总是好事。谁没有子侄,谁没有近亲,付出些人口,为他们谋个出身,总好过都窝在这一块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地方强啊!

龙吉兆和龙吉佐心中都打定了主意,表现得更加殷勤,又不断吹捧朱永兴,从出缅入滇的大义,到腾冲胜利的英武,再到处置唐尧宗的果断。一个个高帽子飞过来,朱永兴也是笑得越来越开心。

“过誉了,二位实在是过誉了。”朱永兴摆了摆手,故作神秘地说道:“以丁口授土封官之事过几日便要下达谕令,但却不会说明是安南之地。你们也要保守秘密,等到吾征伐安南获胜后,再公之于众。”

“下官明白,明白,请殿下放心。”龙吉兆、龙吉佐连声答应,被朱永兴这种“我很信任你们,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神态和表现忽悠得不轻。

嘿嘿,其实我跟别人也会这么说。朱永兴已经展示了雷霆手段,对这两个地方实力派便显得很优容随和。

需要决定价值,有这些地头蛇的支持,才能在云南三江之外的地区站得住脚,才能够长期坚持。要知道,很多土司都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的传承历史,所积累的粮草金银很是丰厚。朱永兴不会强夺,但可以借呀,或者卖外邦的土地。在建立起稳定财源之前,朱永兴也没有别的办法解决财政问题。

乞食,这个词很难听,但却正是明军现在的处境。屯田养兵虽然开始实施,但要见到效果,还需要时间,起码在半年之内还得向各土司伸手。强取豪夺,自然会造成矛盾和冲突,晋王李定国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被迫把兵力用于平定地方,间接造成了元江那嵩抗清起义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既然土司治下的土民还能忍受盘剥而不反抗,朱永兴就不会自找没趣,非要以自己的好恶,以及什么解放劳苦大众的崇高目标来处理问题。

而且,朱永兴虽然定下了东入安南、再入广西的大方向,但云南依然被他看成是日后稳固的抗清基地,不会轻言放弃。云南虽偏远,但却“地产五金”,以金、银、铜、铁、铅而著名,如能充分开发利用,则是生财的一大来源。

宴请接风,朱永兴则又恢复了那种平易、仁厚的面目,对各土司、土官慰勉有加,并封了龙吉祥(龙吉兆、龙吉佐之弟)一个安南宣抚使司同知的官职。

当时的安南被明朝在嘉靖时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十三宣抚司,各设宣抚、同知、副使、佥事,听都统黜陟。而为了制衡,莫氏和黎氏都被封为安南都统使,明朝还让黎朝辟出高平、太原让与莫氏子孙,形成了莫氏在高平的割据局面。尽管后黎朝自称国号为“大越”,但这个国号引起了明朝的忌讳和恼怒,所以长期不封安南国王。

幼弟龙吉祥被封了官职,也就表示朱永兴已经答应了在安南的赐地,龙吉兆、龙吉佐心中的石头落地,报效更加殷勤。

“李晋王一向治军严整,秋毫无犯,出了唐尧宗此等败类,亦是被宵小蒙弊,不损其英名。”朱永兴只收了各土司一半的输粮认饷,并直言他们应把另一半报馈给李定国,“云南暂由晋王和赵王主持,汝等应全力支持,方可使抗清局势有扭转之机。若是因小事而生嫌隙,则亲者痛、仇者快,徒使清军得利。”

龙吉兆、龙吉佐只恨唐尧宗,对晋王李定国倒并没有太大的反感和厌恶,毕竟大西军经营云南十多年,实行了较好的民族政策,李定国所部更是军纪严整,颇得好评。

“殿下谆教,我等定铭记于心,不敢稍有违逆。”龙吉兆恭谨地躬身答道:“且晋王殿下治滇省数年,立法甚严,兵民相安,使滇省呈升平景象,下官等皆敬服赞叹。后晋王殿下东征,我等亦出兵认饷,报馈殷勤。现下清军猖獗,正当精诚团结,共度危难,岂能与晋殿下生隙。”

大西军平定滇省,并在数年内使云南局势安定,孙可望的功劳未必在李定国之下。只是作为反叛,哪还有人说他的好话。

朱永兴对龙吉兆的表态很满意,很欣慰,也对龙吉兆的汉化水平感到惊异。这家伙,说得比自己都好。自己说白话说惯了,穿越之后依然难改,也没那个古文造诣,只好稍微简炼些,再加些之乎者也的点缀勉强胡混。

尽管都称为土司,但却因为所处的地方不同,设立的时间不同,制度和文化也都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有的土司是奴隶制经济,有的土司则是封建领主制经济,有的则处于这两者的过渡阶段。

从汉化程度上说,由于所处环境、交流程度的不同,土司也是各有差异。比如元江地区,土官和少数民族的百姓子弟受到汉文化的教育比较普遍,那嵩之父更以重金从昆明聘请博学先生教授其子侄,并筑楼藏书万卷,使那氏家族成为滇南颇有名气的“书香门弟”。

而磨乃龙氏和元江那氏同是傣族,关系甚好,百多年来声息相通,受到了那氏的很大影响,更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与元江一样“设官定赋立学校”,对汉族和明王朝感情甚深。

傣族不错,土司报馈殷勤,这“金孔雀”也漂亮。歌舞一起,朱永兴立时又被那身材婀娜、容颜美丽的傣家女郎所吸引住了。

食色性也。这正常的男人啊,见到美女,那眼睛就不由自主地多瞅、多看,心中还不断地鉴赏品评,算是改不了的一个毛病。

……

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200章 占优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61章 缜密分析第115章 术业有专攻第93章 战马论第146章 暗室阴谋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145章 相似的攻击路线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116章 篡权之议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48章 急转直下第4章 封赏,台湾第51章 渡河,渡河第76章 海外蚕食,文武相制第9章 世子殿下?第272章 血战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190章 谨小慎微第14章 真儒,自虐?第117章 困难的基础工程第7章 思想理论,倭国来使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72章 退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124章 随想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3章 召见群将第12章 命运的安排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90章 光复京师第131章 东征救民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11章 瓶颈的突破第160章 大结局第209章 欺瞒之罪,形势之变第12章 命运的安排第106章 法阵第118章 极度震骇第83章 北望第145章 妥协第38章 巧取龙尾关第123章 光复昆明第25章 山东攻略第112章 兵溃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47章 齐集元江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157章 结束战争的尝试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86章 轻视,放松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61章 缜密分析第114章 赤膊狂杀第251章 晋封郑王,三桂投诚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2章 无题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251章 晋封郑王,三桂投诚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68章 慷慨秦腔第99章 军歌第52章 纤夫,规矩第144章 讲武会二第107章 厌炮厌胜?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76章 再弃险要?第202章 总攻(二)第48章 黯然收兵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99章 军歌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91章 外交,内政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92章 无题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216章 水师大展开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28章 离心之象第93章 弃城集军第24章 烽起石屏第82章 燧发枪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38章 广国公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