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有借无还

从宋朝开始,随着中国航海及商业贸易的发展,中国人移居海外及越南的人数逐渐增多。宋朝末年,由于中原动荡,遗臣义士也多逃奔越南。明成祖时期,出于政治及经济文化的原因,曾遣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占城为首站必到之地,加强了相互的往来,对华侨移民又有重大影响。

到明中叶,两国互舶贸易极盛,广东、福建人士赴越南经商者日渐增多。另外,明成祖时调滇桂兵八十万入安南平乱,到明宣宗放弃安南时,大部分士兵随员留居在了越南,从事农业、开矿、商业等行业。

周小山便是滇桂华裔,既居安南,便要交税纳粮,已经历经数代。黎、莫争位,莫、郑交兵,郑、阮对峙,大打小打不断,近百年来安南就没消停过。周氏也深受其害,在赋税多如牛毛的压榨下,家境也是每况愈下。不仅祖辈开恳积攒的土地被变卖得只余两亩坡地,连他也在征兵作战中成了伤残。

就在一家人苦捱度日,不知什么时候便会饥困而亡的时候,运气却一下子砸在了周小山的头上。幸好,幸好自己还会说点汉话,周小山不断地感到庆幸,偷偷捏了捏怀里硬梆梆的银子。自己咋就成了村长,又给银子,又让自己主持发粮食,还让自己把华侨华裔组织起来,维持村里的治安。

走过一座大院落,周小山才从做梦般的幻觉中惊醒,狠狠地瞪了一眼那宽大气势的黑漆大门,吆喝的声音不由得高了起来,临了还狠狠地啐了一口。

该死的阮大户,这下子该倒台了。这分的粮食就是从他家搬出来的,以后说不定还要分你的地,分你的财产。

嗯,刚刚那个阮家小姐哭起来倒是挺可怜的。我呸,人家明军又没干别的,只是说借你家的粮食,还打了欠条呢!咋就跟个守财奴似的,和她老爹一样的吝啬黑心。想起阮大户掐着脖子要粮收税的可恶,周小山顿时觉得阮家从老到小,一点也不可怜,对,就是不可怜。

……

咱们是大明王师,仁义之师,不能强抢硬夺,打欠条就对了嘛!朱永兴看着书记官把这沓废纸收好,不禁嘿然一笑。打家劫舍都能落个好名声,这好事哪能不去做呢,要多做,不让做不行。

驻守村子的十名军士已经挑选出来,正由宣教司的官员训话,可有几个家伙的眼神有些飘忽,直往前来领米的队伍中瞟。

混蛋,人家姑娘穿得暴露,不,是衣裳褴褛,你们也不能如此没有定力嘛!看谁机灵,到阮大户家借几件好衣服给人家穿。要是这点小招术都不会,那就活该打光棍。朱永兴翻了翻眼睛,没好气地一摆手,上马走了。

说是驻守,其实就是仿效后世的警察派出所,维持下治安,给华裔和愿意归附的穷人撑撑腰,但太过分了也不行。取卵是可以,杀鸡还不是时候。

对于朱永兴不紧不慢地推进速度,那嵩感到不解,这分明是给安南郑氏调兵遣将的时间。要按他的想法,应以骑兵猛烈突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溃敌人,不给其集结抵抗的机会。

朱永兴耐心地向那嵩解释道:“当年我大明也曾收复安南,但越人抵抗不止达二十年,终于耗尽了朝廷的耐心财力,退出了安南。其一是朝廷派至安南的官员,往往以高压控制,使当地人大感困苦;其二是鲸吞太甚,明军虽多,但分布地域也广,各地乍服乍叛,军队疲于奔命,如陷泥潭;其三则是陈朝未失人心,以兴复陈室为号召,越人从风响应,声势浩大。”

“然今势已然不同。”那嵩也逐条分析当初大明朝廷的失策,“殿下以宽仁待越人,使其脱困苦之境,免欺压之厄;再者,安南郑氏横征暴敛,百姓心生怨恨,少有肯听其号令,为其而战者;且我军现只占数地,并无鲸吞散兵之忧。”

“那总督所言甚是,所以吾才率大军讨伐安南,因其形势不同也。”朱永兴轻轻点了点头,说道:“但败安南兵易,使其丧失纠缠再战之力难。若是进速过快,则安南兵溃而散于四野,势必为患。我军异地作战,剿之不易。倒不如以势压之,迫其后退集结,然后一战而定胜负,逼郑氏签城下之盟,暂息刀戈,使我军有一立足之地。”

那嵩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南有阮氏为敌,北有高平莫氏盘踞,郑氏想必不敢集全国之兵与我军决战。只要击败其北方主力,郑氏便多要纳款求和。只是要割地的话,怕是不会轻易应允。”

“吾不要郑氏割地。”朱永兴笑得奸诈,说道:“或逼其承认驻兵权,或租借其地,到期即还。”

嘿嘿,租个三五十年,郑氏估计也该完蛋了,或是被反抗的民众推翻,或是被阮氏所灭,或是被我蚕食殆尽。到时候债主都没了,我想还也没办法还不是。只好勉为其难,把有期变无期,继续占着这些土地了。

“刘备借荆州?”那嵩稍微一愣,便会心地笑了起来,“殿下睿智,既能达到目的,又赏了郑氏一块遮羞布。”

“还有那高平莫氏。”朱永兴用马鞭轻轻一指,带着嘲讽的冷笑,“吾已派人联络,待到我军大胜,则必蠢蠢欲动。示之以恩,诱之以利,可收‘以越治越’之效也。”

“小三国呀!”那嵩的目光愈发清澈,已经多少猜出了朱永兴的阴谋诡计,联莫制郑,确实是一步好棋,扶持莫氏为傀儡,不仅会大大降低占领区越人的反抗欲望,更会使郑氏惶恐不安。毕竟莫氏在安南还有一些影响力,一旦得势,可能比异土作战的明军更有威胁。

没错,莫氏确实有利用价值,并不是废柴一块。就象明末清初之时,明朝的皇帝对百姓并不善待,施政也颇多残苛。但王朝更替之时,面对更残暴的统治者,老百姓又觉得以前生活似乎还好些,又起了怀念的心思,使“反清复明”大有市场。

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50章 南岸歼敌,三鬼决择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95章 请兵助战第86章 接战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04章 二破营寨第72章 厮杀第198章 个个击破的机会第61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第13章 打压缙绅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131章 诸事繁杂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126章 火力致胜,英国心思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78章 胜利之因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38章 大海战第237章 京师暗战,伐倭之意第48章 黯然收兵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122章 水利部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83章 弃城之议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95章 难以逾越第86章 轻视,放松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85章 急行第119章 不动如山?第74章 东逃,后路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38章 三师相会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109章 官员任用第125章 军人婚配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88章 毒蘑第64章 计议第227章 天下新布局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131章 东征救民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46章 火枪之威第112章 兵溃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157章 广州战役(三)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6章 无题第136章 缅甸“行宫”,决战之前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139章 龙多旱,人多乱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227章 天下新布局第57章 豁贱为良,成亲纳妃第30章 无题第146章 暗室阴谋第4章 攻城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55章 滇缅战事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95章 请兵助战第34章 石屏扰袭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95章 请兵助战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3章 打压缙绅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12章 命运的安排第199章 接战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97章 草创的军情司第169章 讥讽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第135章 得子,变局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157章 广州战役(三)第16章 不一样的光复第5章 破城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247章 兵至衡阳,说客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47章 齐集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