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

尽管朱永兴预计的有偏差,但他也知道,攻掠四川的重点将不是单纯的战争,而是移民和重建。在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地方作战,越深入,粮草的供应越艰难,又不能就地征集,后勤运输的压力将会有多么巨大?

所以,自滇西反攻得手,昌国公高文贵率三千明军由鹤庆府渗透进川西南永宁府(今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北部及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区)后,截止到目前也只是增兵到六千,并没有大举攻掠。但在永宁府,明军不断囤积粮草、物资,为进取四川做着准备。

此次朱永兴把扩军的名额大部分给了滇西,便是要开始向四川正式进军了。五月份,滇南西双版纳等地区,以及暹罗的第一季稻米便能收获,正好能给进军四川的部队提供粮草。

“雅州郝承裔那边不要过多联系,于七也是一样,以免出现意外,走漏风声。”朱永兴在没有准备好之前,便想控制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至少在时间上应该拖到五六月份,而这也是川中有变的依据。

对朱永兴的选择和判断,叶虎已经不是钦佩那么简单,简直是奉若神明。凡是朱永兴所指出的的,十有八九便能成功。滇省的土司就不用说了,现在又有雅州的郝承裔,胶东的于七,都已经有情报人员坐镇,建立起了秘密联系。

“殿下放心,用密码联络,联络点又不直接指向郝、于。就连传送密信的也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叶虎赶忙回答道。

“还是要继续扩展情报机构,江南。北方,都要有我们的耳目。”朱永兴点了点头,经常化的指点,使情报司的工作越来越专业,长期潜伏、伺机而动,又使具体事件的爆发更具破坏性。

叶虎犹豫了一下,试探着问道:“延平王那里,还有夔东十三家呢。卑职觉得也可以派些人员,这样掌握的情况会更多。”

“不行。”朱永兴断然否决,维持目前这样一个团结抗清的局面不容易,切不可因小失大,引起同盟军的猜忌。

沉吟了一下,朱永兴也没有就此进行解释,而是开口询问内部的安保工作。战事以情报为先。如果能阻止清军刺探情报,无疑就争取到了缓冲的时间,并使作战处于有利的地位。

“逃出清统区、前来投奔我们的百姓,都尽量安置到安南占领区,并编入保甲。各个村镇基本上都建立起巡防队,盘查过往人员。”分管内部防谍工作的顾锡畴拿出文件向朱永兴进行了汇报。“各地政府也依照殿下谕令,正在建立合作社,向百姓供应必需商品,以减少人员的流动。并对各种流动性强的行业,进行审查发证……”

还是发动群众、群防群治的老路子。另外再加上路条制度,以及边界地区的严密控制。使得清军的间谍进来容易、出去难;又被安置在远离前线的地方,基本上打听不到明军的调动和兵力配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军知己而不知彼,想必不敢轻举妄动吧!朱永兴对情报司的工作相当满意,夸赞了几句,又交代了些事情,才让两个人离开。

………

与高手下棋,往往使人产生束手束脚的感觉。你看一步,别人却领先两步、三步。而算计步步落空,更使人顿生无力之感。

昆明西园建在滇池东北的一片浅渚荒丘之上,一面是青草湖,一面临滇池,沐氏筑长堤,建亭榭楼阁为别墅。

其中,“水云乡”为一座三层楼阁,屹立于两堤相交处的一片沙丘草地之上。西面是浩渺的滇池,东南面是莲池,东北面是青草湖。堤上杨柳依依,荷池蓓蕾待放,天光云影,倒映水中。

入目是一片美景,吴三桂本意也是消遣散心,但突然而来的一个消息,却让他心中一惊,眉头锁紧。

从表面看,清在入关前,就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对满汉文臣武将一视同仁。其实不尽然。凡属征伐,满族贵族掌兵权,政府六部首脑,皆以满官为首。处于一般地位的汉官,朝廷还可放心,但身处显位又掌握军队的汉将就不同了。朝廷对他们更是放心不下的。

既要用他们,还给予必要的监视和控制,体现了朝廷对汉官汉将政策的两重性。采取留子(或亲属)于京师的办法,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控制。汉官中权重位宠的,莫过于吴三桂及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当他们长驱南下后,三桂把长子吴应熊、尚可喜把三子尚之隆、耿继茂(其父耿仲明已去世)先后把二子昭忠、三子聚忠送京师,入侍顺治。

清廷明里给这些入侍的子弟以优厚的地位,甚至招为额驸,极示笼络之意;实则暗里将他们当作人质。把吴三桂等人的儿子掌握在手中,便是使其不敢心存叛逆之念,只能小心谨慎地尽忠于大清王朝。

朝廷与吴三桂等人各怀心事,是不言自明的。既然他们的儿子留在京师,他们也正好利用这个条件,时刻探听朝廷的动向。吴三桂有此考虑,特把他的一个亲属胡心水安排在吴应熊身边,嘱咐他说:“吾子年少,不懂事,烦你代为照料一切事。”胡心水心领神会,悉心掌管应熊额驸府中日常庶务。凡有关吴三桂的事,都靠买通的朝臣替他说话。

吴应熊也留心朝廷举动,“多聚奸人,散金钱,交通四方”,凡大小事,他都“飞骑报闻”。使吴三桂虽身在数千里之外,朝中一举一动,却无不了如指掌。

朱永兴利用张维翰施展心理战,对吴三桂不可能没有影响。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哪怕在后世。若是有个算命先生说你这个那个的不好,即便你不信。恐怕心里也不会舒服。吴三桂呢,或许还不十分相信,但也向吴应熊和胡心水传过话,要他们顺便多注意打听董鄂妃的消息。

如今京中传来消息,董鄂妃“寝病濒危”。眼看着第一句谶语便要成真,再联想到后两句,怎能不搅乱吴三桂的心情,勾起他的烦乱?

“贵州土司狡词拖延。实是可恨。”吴三桂走回到“水云乡”,默默喝了口茶,心中烦闷,猛地一顿茶杯,恨恨地说道:“见伪明有死灰复燃之势,便蛇鼠两端,皆可杀也。”

方光琛和刘玄初正欣赏着山光水色。言谈中显出一派清高的名士风度,突然见吴三桂发怒,都有些莫名其妙。但听到吴三桂对贵州土司的忿恨,不由得交换了下目光,心中忧虑。

“王爷。”刘玄初小心翼翼地说道:“贵州各土司确实可恨,待扫平伪明。王爷便回师贵州,行改土归流之法。不从者,便杀之。”

刘玄初说得委婉,吴三桂又如何听不明白。贵州土司可恨,听信谣言。不情愿出兵助战,但却不能马上收拾他们。从贵州调兵援滇之后。贵州李本深只有四镇之兵,守有余而攻不足,对贵州各土司自然也缺乏威慑之力。而且,现在激怒贵州土司,滇省清军便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吴三桂长叹一声,苦恼地说道:“吾岂不知此时不可逼迫过甚,然欲打破僵局,却又苦无良策,如之奈何?”

尽管对明军的情报刺探很困难,可也能获取到一麟半爪的消息。起码吴三桂知道明军的扩充速度大大高于滇省清军。而随着明军在全线实施的零敲碎打越来越频繁,在给清军带来损失的同时,吴三桂更发现明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欲望越来越强。

杀敌一人,获地十亩。杀敌十人以上,则可退役。难怪那些明军士兵,还有土蛮,都能奋勇作战,不知疲累地袭扰不休。吴三桂对伪宗室“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猎头策略感到心惊而无奈,因为他出不起这个赏格,只能望洋兴叹。

“王爷倒也不必过于忧虑。”方光琛在旁劝道:“兴也勃焉,败也忽焉。伪宗室贪得无厌,四处用兵,欲速而不达。只要广东尚藩出兵广西,与孙延龄、马雄击败桂省明军,便可与我军呈包夹之势。况东南战事亦将开始,击败郑逆后,精兵强将可来援滇省,朝廷钱粮也能如数拔付,伪明军队败亡,当在意料之中。”

吴三桂苦笑了一下,轻轻点了点头,困于钱粮的滇省清军既不能大规模招兵买马,也难以展开持久而深入的攻势。所以,尽管这安慰是预期的,但也只能如此希望了。

“湖广暂扣协饷,着实可恶,王爷当向朝廷参奏一本。”刘玄初在旁说道:“夔东贼寇株守穷山僻隅,能有几多作为?楚军孱弱,竟以此为借口,殊为可笑。”

“倒也不可如此轻视。”吴三桂沉吟着开口说道:“夔东贼寇据守三峡险要,东可击湖广,西可攻蜀地,对两地军队皆有牵制,不敢轻动。”停顿了一下,又忿忿地骂道:“顺逆与西逆隔阂本深,久不通声息,如今却有呼应而动之势,此皆伪宗室之招摇蛊惑。该杀,该杀。”

南明的内讧和不团结,使清军坐收其利,但这种状况一去不返。眼看着朱永兴把各支抗清武装整合,又利用土地等为诱,将土蛮都发动起来,吴三桂忿恨之余,也感到了日后的艰难。

刘玄初张了张嘴,又无奈而失落地叹了口气。本来他还想借机劝劝吴三桂,眼见吴三桂如此忿恨冥顽,视岷世子为死敌,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但心里对吴三桂的失望,却又增加许多。

…………

黔西北、寒坡岭。

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峰丛和溶洞密布,其中一个溶洞有如恶魔巨口,有乱石可通幽深莫测之处。洞内深处,有一方圆十数米的空地,篝火正旺,火光照射下,四周钟乳石更显得千姿百态。

“末将皮熊谨遵谕令,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如洪钟般的声音在溶洞中掀起了阵阵回音。

匡国公皮熊长得虎背熊腰,身材魁梧,满头银发用一块黄巾束拢得顺贴有序,胸前飘着一尺多长的银须,宽阔的胸膛泛着红铜般的光采。他穿一身宝兰色的宽袖便服,脚上是一双豹皮彝靴。以他八旬高龄,且又兵败流落于水西,却没有丝毫的倦怠萎靡气象。

“匡国公免礼,请坐。”秘使乃是军情司的千户陈进才,虽然官职不低,但只知负责联络皮熊,却不知具体的行动计划。

现在,打开“爆炸销毁”箱,陈进才和皮熊一一检视其中文件,不由四目对视,心中都震惊不已。

“哈哈哈哈。”皮熊先恢复了神态,朗声大笑后,拍着大腿说道:“此计大妙,殿下远在滇南,却能料黔中之事,末将钦佩备至。安坤小儿确有一宠妾,美而体香。假吴逆之名索取,安坤小儿若从,则声名受损,如何号令四十八土目?若是不从,必疑惧吴逆衔恨,岂不做抗拒之备?”

陈进才也觉得计策可行,但实施起来却还要费些手脚,便把自己估计的一些难处向皮熊言明。

“此事甚易。”皮熊却不以为意,显得胸有成竹,并向陈进才做了解释。

原来皮熊之婿张默是安坤的老师,正因为这种关系,安坤便暂时容忍了他及数百手下在寒坡岭的存在,时而还作些粮草方面的接济。有这样一个金牌卧底,要施展计谋,自然很是容易。

为了确保成功,除了查如龙伪造的吴三桂笔迹的两封书信外,陈进才携来的文件中还有十几张盖着吴三桂印信的空白书笺。皮熊见到这些书笺,眼睛愈发亮了起来。

“陈大人。我看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一些。”皮熊抑制不住脸上的振奋和激动,指着空白书笺说道:“蛮夷土司有几人见过吴逆笔迹?只看这些印信,他们岂会怀疑?咱们可以在书笺在大做文章,以吴逆名义令各大土司献重金输饷,尽出土兵助战。特别是乌撒、郎岱、沾益、乌蒙、芒布等部,与安坤或有亲戚关系,或相交甚密,他们心中怨恨,亦可助长安坤起义之心——”

……

第45章 大反攻第83章 弃城之议第98章 有后之喜,酒后之语第37章 焚告上天稳军心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235章 郑军投靠,清廷退缩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惩第188章 大调整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45章 元江接触战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221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第94章 相疑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61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85章 急行第98章 有后之喜,酒后之语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8章 依城挫敌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96章 死地难脱第103章 骑兵追击第63章 攻掠辽东第9章 决战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51章 死地则战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85章 无题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阴谋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60章 归藩之议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68章 慷慨秦腔第61章 缜密分析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86章 轻视,放松第24章 只手欲擎天第151章 鼎革,随想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47章 初胜第62章 乱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78章 胜利之因第160章 大结局第87章 潜入袭城第138章 反扑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58章 少年梦,新钱,质变第23章 综合实力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13章 打压缙绅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23章 起驾北上第221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第47章 初胜第83章 水西之变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62章 辽东攻略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110章 宗室临阵第71章 流寇战术第149章 讨伐安南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58章 少年梦,新钱,质变第136章 梦珠的憧憬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巅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56章 拒诏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230章 暗战第19章 景东会师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65章 进取广西,三句谶语第202章 总攻(二)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112章 女考生第136章 缅甸“行宫”,决战之前第23章 综合实力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54章 再退第85章 无题第87章 水西局势第81章 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