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沿海迁界

明清战争似乎演变成了战略相持,特别是西南,更为明显一些。云南、四川、广西,再加上鄂西、川东的夔东十三家,贵州的水西,战场虽呈分散化,但明军却有呼应之势,而清军却乏进攻之能。

有关吴三桂假书信的事情一出,清廷更是大为不安,深恐局势糜烂,不可收拾。因为,目前西南最强的军队便是吴三桂所统率,如果他反叛清朝,与明军合兵一处,则滇、黔不保,连四川、广西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能够抵挡。

但相信吴三桂,还是怀疑吴三桂,目前的形势下都不宜轻易处置。清廷不想逼迫吴三桂,可也要做出预防的措施。所以,一边下旨安抚吴三桂,一边在钱粮上加以控制,另一边则做出相应的兵力调动。

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和危险被清廷重视起来,是西攻东守,还是东攻西守,清廷终于做出了选择。

西南为南明朝廷所在,各地抗清武装奉为正朔,且大有兴复之势,若不尽早除灭,恐各占领区亦将人心不稳。

从这一点来看,清廷的认识还是很清醒的。目前的南明控制区仅仅为西南一隅,清廷占领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极大地超过对方,如果进行持久战,南明的压力显然会更大。

但惟有一点,清廷无法与南明抗衡——这就是人民的向心力。在多数人眼里,南明是承继明朝三百年统治的正统汉族政权,而清朝是茹毛饮血的野蛮夷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规模的战争、武力高压并不能使广大汉族人民屈服,尤其是民族气节坚定的高尚分子。不断绝人们心中的寄托,或者不经过一定时间的进化、蜕变乃至融合,反清气氛不会很快消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民不会口服心服。

另一方面,由于常年的战争,导致了经济凋敝,清廷财政困难。支撑两线同时作战也力不从心。权衡之下,清廷做出西攻东守的策略,并不出乎意外。

至于东面的郑成功,清廷则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强制迁徙濒海居民的政策。迁海这一场以极其野蛮的方式摧残沿海居民的骇人听闻的暴行,比历史上提前几个月,终于开始了。

迁海令的目的是断绝郑成功的物资供应,以收不攻自破之效。但迁海政策除了给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外。同样也给清政府自身带来了重重困难,

当朱永兴接到情报部的加急传送时,他正在赶往滇省元阳的船上。

“愚蠢而短视,自此,清廷不可惧也!”朱永兴将情报轻轻放置桌案,对清廷这一自以为高明的政策做出了评价。但他的眼中也掠过痛惜和怜悯之色。

沿海迁界政策的推行,不仅使大批滨海居民在违旨“透越”的罪名下惨死于清政府屠刀之下,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是严重的阻碍。清廷本就财政紧张,抛荒大量土地,断绝对外贸易。岂不是更难恢复?

而迁民们既然被视若蝼蚁、泥沙,任人践踏。软弱者成了牺牲品,强悍者则铤而走险。一部分迁民或参加了抗清义师,或在当地揭竿而起,势必被逼成了反清战士;另有迁民无法谋生又不甘心坐以待毙,则会沦为匪盗,既使内地居民因之皇皇不安,也使清廷地方官员穷于应付。

“殿下。”易成并不是太理解朱永兴所下的结论,倒是面有忧色,“舍东就西,我军将要面对的压力可是要加大了。”

“想要大军云集,粮饷充足,最少也要半年的准备。”朱永兴已经熟悉了这个年代的行动效率,所以便并不是很担心。

所谓的以一隅敌全国,清廷的判断显然并不正确,因为在西南的背后还有越来大的海外之地,越来越多的物资供应。迁海令则使清廷的白银来源断绝,会造成了清廷“财源杜绝,有耗无增,是以民生穷困”的经济大倒退。而西南有海外通道,可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通洋裕国”,以便维持与清廷对抗所需要的军费和财政开支。

而迁海令的发酵,则是鳌拜掌权后的“裁水师提督缺,悉焚诸战船”,并把“各投诚官兵分配外省开垦”,在沿海采取消极保守的防御方针。这无疑又将使日益强大的南海舰队,以及组建起来的海军陆战队,更加有用武之地。沿海千里,何处不是战场?制造几十里无人区便能高枕无忧,便能抽调大部分军队主攻西南,显然是愚蠢幼稚的想法。

“半年——”易成估算了一下,说道:“兵工厂应可造火枪上万枝,海贸之钱亦可购置火枪,我军兵力亦将有所扩充,倒也未必不能抵挡清军。”

“通番获利十倍,人舍死趋之,穷洋竟同闹市”,迁海令使大陆的海上贸易停顿,势必促进西南海贸的发展,以及郑家走私的兴旺,获得的利润肯定要大大超出易成的估计。

“这只是单纯从军力上来讲。”朱永兴淡淡一笑,说道:“迁海令一下,沿海必有揭竿而起者,再有郑家水师和南海舰队的推波助澜,乱势岂是短期能平定的?”

“只是迁海令一下,郑家必然更专注于复台,恐无法在东南施加压力。”易成眨着眼睛,分析着迁海令对各方的影响。

“郑家——”朱永兴苦笑了一下,幽幽地说道:“凡事还要靠自己。吾担心迁海令一下,清廷会再次招抚郑家,虽成功希望不大,但郑家在抗清上的消极和起伏却是有可能的。”

历史上,从康熙元年到二十一年,清政府对郑氏集团发动了五次高层政治和谈的攻势,企图令郑氏决策层率众投诚,同时对郑氏大小官员展开了大规模的招降活动。尽管由于朱永兴的出现,南明又有复兴之势,且清廷没有一支能够威胁郑氏集团生存的水师力量,单纯的招抚效果肯定不佳,但也引起了朱永兴的担忧。

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第1章 北愁南喜第234章 香溪口阻击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92章 伪造,诡道第72章 攻守结合第38章 三师相会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5章 寨子第37章 焚告上天稳军心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33章 易装的美丽第89章 进退两难第16章 不一样的光复第195章 无题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11章 杭州,西湖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233章 三桂之谋,郑家再乱第58章 新晋郡王第98章 有后之喜,酒后之语第132章 名人阴影第6章 无题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111章 轰击,破阵第9章 世子殿下?第2章 高平莫氏第45章 大反攻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37章 缅局有变第46章 合击之前第27章 攻城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10章 大胜第21章 柔情蜜意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2章 无题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07章 拥立,会晤第36章 史载之降将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1章 众采所长的文治第128章 拉英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87章 水西局势第40章 两奸计议第205章 兵种重配置第257章 会见十三勋,明末失政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29章 破城第164章 广州战役(十)第151章 再战新会(四)第4章 封赏,台湾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160章 大结局第89章 胜利第27章 攻势与牵制第110章 胜利的意义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31章 段氏遗族第24章 烽起石屏第28章 双层爆破第47章 大战(一)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89章 胜利第60章 会赵王第99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第82章 调整布署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41章 败局已定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100章 文化酱缸第43章 保宁第155章 无题第30章 无题第63章 求助他国第48章 大战(二)第211章 瓶颈的突破第137章 广东战局推想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76章 再弃险要?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57章 豁贱为良,成亲纳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