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

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可能都要披散头发,衣服向左开衩,变成野蛮人。”也就是说,在他眼中,野蛮人除了不懂“礼乐”外,其发型更是一个明显标志。

这种观点历代传承,不仅被百姓广泛接受,读着孔孟之书长大的士子文人更是如此。在他们看来,少数民族的发型和衣着与中原不同,只能用中原的文明去教化他们,而不能被他们所同化。

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逆转就发生在清朝,清朝对中国最大的一个影响,可能也就是剃发。

在“剃发令”下达之前,江南各地乡绅为了自保,纷纷竖起“顺民”之旗,坐视亡国而不顾。“吴地民风柔弱,飞檄可定,勿须兵锋大举”。这句话水分不是太大,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民众经扬州十日后确实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对抵抗后的毁灭后果极为恐惧。

但“剃发令”一下,天下哗然,“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燃起了熊熊的反抗烈火,使清朝统治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剃发”之所以触及了民众最敏感的神经,是因为百姓并不介意改朝换代,不介意金殿上坐的皇帝是谁,只要不受干扰地活着,中国依然是中国。但剃发令却令民众如梦大醒,意识到清朝不仅要征发赋税,还要改变他们维持了千年的风俗习惯,毁灭他们的文化传统。

简单地说,民众起初“因保头颅而柔顺如羊”,是因为他们不愿为昏庸、腐败的明廷拼命,之后“为保其发而奋起如虎”,则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祖宗传统。

一番英勇悲壮的抵抗。一番腥风血雨的屠杀,靠杀戮推行下去的剃发令得以维持,但却成了民众心中抹不去的痛苦。“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便是积郁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和沉痛。

而这怒火再次因为明军的崛起而熊熊燃烧起来,一有机会,一看到希望,江南民众便头蒙白布、或裹网巾以迎王师,皆以金钱鼠尾为耻,即便是胥吏也有此心。

王师,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只要是汉人的军队,前来攻掠,都称王师。江南民众并不是第一次遇到。可除了张煌言的部队,那些“王师”的纪律可并不敢恭维。郑成功组织长江之役,更令不少人看到打着复明旗号的“王师”在自己的家乡演出了一场“筹粮征饷,纵兵大掠,露刃如麻,万夫罹凶”的惨剧。

如今,王师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师。不仅不害民劫掠。还有惠民之政,待民之优。攻克一地。光复一城,买卖公平,秩序井然,又有开库赈济、迁民避害之举,足令民众放心、安心。

七月二十九,增援陆军抵达长江口崇明岛外的长兴、横沙二岛。休整两天后,会同海军陆战队六千士兵登陆进攻崇明。一万两千名精锐士兵,又有水师炮兵拆下舰炮助阵,曾在抗倭斗争涌现过英勇“沙兵”的崇明岛民众也积极支持,知县陈慎惶惶不安。令游击陈定死命防守。

八月初二,炮声隆隆,明军攻势如潮,一天之内先后攻取县城外土城三座,击毙游击陈定,使县城完全孤立。而历史上曾拼死守城,挫败郑成功所部攻击的知县陈慎尚不死心,又强令全县男女都上城守卫,负隅顽抗。

但人心思变,城内守军因主将陈定被斩而丧失斗志,与明军暗通声息,夜半开城,使明军轻松入城。陈慎见大势已去,逃回县衙自缢,终结了为清廷尽忠的短暂一生。

崇明岛不仅控遏长江出海口,而且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有鱼米之乡称谓,远不是舟山的荒芜可比。明军夺取此岛,只要善加经营,不仅可解决粮食问题,还有丰富的鱼虾鳖蟹可补充营养,更可以借舟师之利,向周边的上海、太仓、海门等地攻掠。

陆文扬坐在县衙内,翻看着文书,虽然不耻清朝县令陈慎不识大义,甘为鞑虏殉葬的行为,却还是很赞赏陈慎的治政之举。有借鉴,有采纳,有纠正,有改进,陆文扬开始提笔整理自己的治岛之策。

开荒垦田,修渠筑堤,治理盐碱,推广良种,广播水稻,并规定凡新开垦的田地前三年只交三成赋税,三年后田地归己,用以休养生息,调动岛民积极性。

岛周围有茂密的芦苇,可鼓励岛民用芦苇织蓆编篓,扩大生产,广开财源。

调整完善保甲制度,全民皆兵,全民协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队的力量很关键,但也要尽民力而助之。军民一体,把崇明岛防护的似铜墙铁壁。

其时上海还没有形成规模,只是个依江傍海面水而居的小城。崇明岛位置则显得重要,乃是南京的水上门户。明军占之,清军如芒刺在背,岂能甘心?日后围绕崇明的战事必不会少,明军有水师防护,陆军装备又精良,显然占有很大的优势。

夜色已深,陆文扬却并无倦意。这位在北京突有醒悟,不惧艰辛至南方为故国效力的文士,异常珍惜这次外放的机会。而在昆明书院,与他所受到的传统教育不同,他对如何为官也有了全新的感悟。

“为人正、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此为孤送诸位的十二个字。兵民为胜利之本,兵由将统,民由官治,此两大支柱,缺一不可。为官者,民之父母;为民者,官之子焉。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每期书院学生毕业,朱永兴都要当面召见,设宴款待,并有言语或告诫,或鼓励。

陆文扬停笔饮茶,回想着岷殿下当时的讲话,其中摘自《孟子》的更令他产生思考。这些文字本是太祖朱元璋删除掉的。岷殿下今番提起,用意深远,不能不让人浮想揣摩。

虽是朱氏子孙,岷殿下却欲颠覆太祖治国之术?显然,循规无为之辈,必不为岷殿下所喜。升迁无望。或者,岷殿下要尊孟抑孔,重改历朝历代所尊奉的思想理论?

作为读书人,陆文扬虽在书院接受了一些不同的教育,接受了一些新鲜的理念,但对出仕升迁还是颇为热衷。而揣摩上意,无疑是仕途顺畅最重要的手段。

民无饥寒,军有粮饷,不贪不渎。修德正身。陆文扬思虑良久,提笔写下这十六个字,认为这才是岷殿下所喜欢的,只要做到这些,仕途之路将平坦而光明。 щшш★ TTKдN★ C O

…………

对外的军事攻势打得虎虎生风,对内,朱永兴也开始整肃,以统一思想。排除阻碍。

之前闹过一次“接驾”风波,朱永兴借用永历的谕旨。以及缅甸的贪婪,给自己营造了忍辱负重、一心为君的形象,算是平息了事态。但那些做梦要恢复永历时职位和权力的失意官员并没有死心,他们在等待着时机,酝酿着下一次的舆论攻势。

清廷派出密谍,制造谣言。勾连官员,想制造南明内部的混乱,打击朱永兴。或者调动分散明军的力量,使明军不能专心作战。这对于反对朱永兴,希望永历能取而代之的一小撮官员来说。似乎是个不错的机会。

但还没等他们行动,朱永兴却已经抢先动手,这个机会立刻变成了陷阱。或许是朱永兴一直表现出来的仁厚蒙蔽了这些人,或许是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也或许是他们热切的幻想冲昏了头脑,把柄一下子被朱永兴所抓住,整肃便有了大义名分,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还让这些人有苦难言。

首先是情报局的成功行动,抓获了清朝所派的一个密谍,并拷问出了详细的口供。公布在邸报上的口供很明确地说明:从缅甸迎回永历是清廷的阴谋,一是借平庸的永历来压制清廷难以对付的英明的岷殿下,制造内乱,以便清廷得利;二是迫使明军派兵前往缅甸,从而分散军事力量,给清廷以喘息调整的时间。

这份口供是出于清朝密谍,代表着清廷的判断,把永历说得平庸无能,虽然令某些官员不满,但却无法反击远在北京的目标,更牵扯不到朱永兴头上。可这个评价对普通民众的心理引导却是实实在在的,让老百姓很容易产生“永历昏庸无能,岷殿下英明神武,令清廷忌惮”的印象。

同时,口供还揭露了这名清朝密谍联络、收买、鼓动“入缅接驾”的南明官员名单。其中,上一次“接驾风波”的暗中鼓动者的骨干人物张心和赫然在列。

顺藤摸瓜,情报局再次行动,将口供中与清谍有关的人等一一抓捕,张心和、钱邦芑等官员自然不能幸免,以通敌罪被关押。

这是名正言顺的抓捕关押,即便有人怀疑清谍口供的真实性,认为这是朱永兴清除异己、借题发挥,但却不好辩驳。战争年代,类似于“通敌”的罪名,几乎没有宽恕的可能。

“必须反击,必须抗争,即便身死头落,也不能坐视不睬。”原礼部员外郎张敬之挥舞着手臂,叫嚣着,唾沫横飞,异常激动。

事情并不是抓了间谍,抓了“通敌”罪人那么简单。如果此事尘埃落定,也就把接驾回国与清廷阴谋挂上了钩,坐实了这个关系,日后还怎么开口迎驾,还怎么还政于皇上,恢复君君臣臣的纲常,恢复那早被他们适应的旧制?

“岷藩为朝廷留守,此番又有确凿罪名,如何抗争?”有官员无奈地摇着头,并没有响应张敬之。

“虽为朝廷留守,却露权臣之相,抑或有谋大位之心。”张敬之疾颜厉色地叫道:“擅改祖制,滥受名器,大权独揽,任人唯亲,此是朝廷留守该做的事吗?长此以往,驱除鞑虏重建的还是华夏吗?”。

“我等所做是为皇上,是为华夏,乃堂堂正正之事,亦须循堂堂正正之途,纵败,亦留得清名于世。后人亦会被我等作为所鼓励。若谋正事却以暗谋。非但使我等之名蒙羞,即便事成,恐亦断送当今之大好形势。”原吏部侍郎王卓华站出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作为失意官员之一,王卓华还有着比较清醒的头脑,不想激起大的变动,毕竟南明现在的形势来之不易。而且。他认为行正事必取正途,若以旁门左道行正事,则正事从开始就走上了邪路。

他的观点显然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认同,前来赵家秘密聚会的皇家支持者们议论纷纷,都认为此番话有理。

对新政的不满,或者对皇帝的忠诚,让这些人结成了一党。但对于一个正直的读书人来说,有些阴暗手段却是他们无法赞同的。

“诸位多虑了。”赵敬之露出自信的笑容,侃侃言道:“我华夏不怕蚕食。就怕鲸吞。当年真宗与契丹议和,众人皆诋毁其懦弱。然百年之后,契丹自溃。高宗与女真议和,百姓痛其志短,结果女真不足百年而败。鞑虏已有割七省议和之意,恐怕鞑虏得了一时好处,亦难熬过百年。百年之后,我华夏养足精锐。一战而收复故土。若执意而战,岷藩功高难封。又尽得人心,如之奈何?”

历史上的事实都证明,胡人崛起快速,崩溃也突然。守住西南七省这半壁江山,先保证皇帝重新亲政,铲除新政带来的乱像。压下岷藩的权势,又能恢复士大夫们昔日的特权。养精蓄锐后再图大业,这个策略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我看这事有可行之处!”有人又开始小声议论起来,反复盘算厉害得失后,发现对自己几乎没什么风险。

“赵大人是不是把此事想得太简单了!”王卓华依然出言反驳道:“割西南七省议和只是风声。既无鞑虏使者,又不见清廷旨意,如何信之?”

“即便是不信,也无任由岷藩以借拯救华夏之名,却行扰乱纲常之实。我等身为圣人门下,岂能视纲常沦丧、皇权旁落而无动于衷!”赵敬之避开了这个话题,再次鼓噪道:“晋王犹在,各部将领皆是晋殿下旧部,一封书信便可招之领命;延平王虽逝,然兵将皆在,郑世子又对岷藩拖延袭爵深为不满,晓以大义,必愿为皇上尽忠,清权臣,正朝纲。再说滇省,那总督身受皇恩,最是忠心,亦必支持我等。”

“我等身受万岁大恩,本应粉身碎骨以报!取义成仁,在此一举。趁岷藩身旁空虚,若能一举而定,岂不能得千秋清名?”赵敬之的一个死党趁势附和,慷慨激昂地叫着。

房间内的气氛逐渐走向高潮,响应者越来越多,些许的反对终于被淹没在近于疯狂的言语和谋划当中。

……

“螳臂当车,蚍蜉撼树。”朱永兴刚开始阅读叶虎呈上来的情报时,还表示了轻篾,但越看脸色越阴沉,不由得拍案怒斥:“丧心病狂,此辈皆该杀。”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朱永兴本来以为这些失意官员最多不过是胡言乱语地闹一闹,却没想到会想出这样的毒计。完全置抗清大业于不顾,若是联络上郑经那个寡谋少智,却又冲动的家伙,还真没准能威胁到广州。

其实明朝官员做出类似不可理喻的事情并不是孤例,当年秦王孙可望将伪庆国公陈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剥皮处死,御史李如月便上疏劾奏秦王“擅杀勋爵,僭窃之奸同于莽、操,请除国患;兼敕邦傅罪状,加以恶谥,用惩奸凶”。孙可望得报后,立即派人到安龙请命将李如月按处置陈邦傅例剥皮揎草。

就事情本身而言,陈邦傅在南明时位居庆国公,跋扈殃民;降清时劫驾未成,又诱杀宣国公焦琏,是个典型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虽然孙可望杀人的手段有些酷烈,但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陈邦傅仍称为“勋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这件事后来被一些封建文人大加渲染,竟把李如月吹捧为忠臣义士,可见明朝文人官员的无耻德性。

叶虎不吭声,他本来便不赞同朱永兴只杀首脑、震慑余众的做法,见朱永兴怒火中烧,暗自心喜。

朱永兴在屋中急速地来回走着,头脑慢慢冷静下来。杀,可,但涉及到晋王李定国、云南总督那嵩,以及郑氏,倒要有个稳妥的法子。

“联络晋王和那嵩的官员暂不动,让他们去,但要加强监视。”朱永兴重新坐回到椅中,已经恢复了沉着冷静,“其余官员一律拘押,尽量秘密行动,不引起过大反响。孤马上给赵王和昌国公写信——嗯,还有晋王和那嵩总督。”

朱永兴嘴角上翘,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晋王和那嵩总督的信慢慢送,赵王和昌国公的则要加急,你明白吗?”。

叶虎愣了一下,立刻心领神会,连连点头。

………(未完待续……)

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186章 疍家女第115章 缅甸的条件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47章 大战(一)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86章 复台建议第52章 血战厮杀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156章 广州战役(二)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241章 兵进湖南,建宁诰命第172章 无题第118章 金殿传胪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92章 无题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82章 燧发枪第75章 恬然自乐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17章 筹划反攻第15章 被误导了第25章 三鬼之谋第112章 女考生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巅峰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260章 追击第82章 燧发枪第144章 讲武会二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9章 决战第58章 新晋郡王第30章 轻取永昌第69章 勋章,土地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95章 难以逾越第47章 大战(一)第175章 后来者的心思第2章 高平莫氏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25章 山东攻略第85章 急行第272章 血战第6章 暹罗来使第2章 高平莫氏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17章 筹划反攻第79章 雪中送炭第69章 软实力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69章 软实力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歼敌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54章 赴广东第129章 纵横家,中南海第91章 外交,内政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02章 轰击第28章 封官儿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172章 无题第36章 史载之降将第9章 世子殿下?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106章 法阵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80章 京师大乱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89章 胜利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19章 景东会师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71章 流寇战术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221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48章 急转直下第72章 退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88章 毒蘑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64章 计议第29章 再提议和第52章 纤夫,规矩第79章 三鬼之忧,皮熊筹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