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

自西晋至清末1600多年间,钟祥(现荆门地区)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因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故里,明世宗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钟祥”,取“钟聚祥瑞”之意。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置承天府,是当时全国三大名府(顺天府——今北京、应天府——今南京、承天府——今钟祥)之一,盛极一时,曾是江汉、湖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初期的攻击有情报工作的助力,又是打清军一个无备,讨朔军的进展可谓是顺利。但在兵指钟祥后,虽然行军速度还是很快,可各部的连接却紧密起来,远程近程的斥候探马往来侦察,谨慎之态显露无遗。

越来越接近钟祥,明军的推进速度开始放缓,派出的探马更是频繁。直到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两座县镇,却依然没有见到清军的影子。不仅如此,衙门和府库也是空空荡荡,官吏跑了个精光,东西也是寥寥无几。

“放弃县镇,集兵死守府城?”刘体纯等人有这种怀疑,却不敢如此确定。

等到明军挨家打听,终于有亲明的百姓偷偷指点,找到了一个躲藏在家中的县衙小吏。从他口中,终于问出了究竟。

“这倒简单了,攻破钟祥,便全都有了,周围州县都搬空了,不去也罢,倒是免了分兵。”

这种议论一出,立时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此次出征,攻城掠地还不是主要目的,抢夺人口、物资以壮大自己,才是立足长远的计划。

“钟祥城内的防守加强了,别处还可能有援兵赶来。”参谋长王有功依然是冷静的分析,“光顾攻城是不行的。还要有打援阻援的部队。”

“若是水路,武昌清军可由汉水北上;若是陆路,只有荆州清军可以最快到达。”刘体纯命人铺开地图,和众将开始商议。

“按时间算,荆州清军应该尚未到达。”郝摇旗伸手粗略量了量,说道:“是先攻城。还是先打援,或者是边攻城边阻援?水路也要提防,如果两处分兵的话,恐怕攻城力量不够。”

“若是在钟祥下游沉船设障,或许能拖延些时间。”杨来嘉作为临时组建的水师统领,知道目前的力量难以作战,便谨慎地提出阻遏的建议。

“这里吗?”王有功仔细看了看杨来嘉手指的汉水拐弯处,若有所思地说道:“如果我军改变攻城方向呢——”他的手从钟祥旁划过,在钟祥南面停住。“全军集于此地,挡住荆州清军的增援道路,又可与水师呼应,抵挡水上来敌。”

众人陷入了沉思,都没有对这个提议轻易表态。

“可行。”郝摇旗一拍大腿,说道:“全军集结,若敌援军至,可视情况阻击或先歼灭之;若敌援军不至。便全力攻城。此处江水拐弯狭窄,水师设障。陆军架炮,亦可使其难以前进。”

如果依然按照从北向南的攻击方向,不利则退,自然是风险最小,而破城也因为清军援兵的不确定,而没有多大把握;绕至钟祥南面。彻底挡住了清军援兵,全军可分可合,可战可阻,但若不利而退,显然就不能那么如意。

风险不小。但与钟祥这块大肥肉相比——刘体纯思虑良久,在众将咄咄的目光注视下,一咬牙,做了决定。

…….

讨朔军的迂回显得很谨慎,但明军将领们发现钟祥守军根本没有出城袭击的意图,而且——

“城门堵死了?”刘体纯很吃惊。

跪在众将面前的是明军斥候抓到的一个清兵,城门虽然堵死了,但守城的清军不会去保守这个情况。他们在城外藏了些人和马匹,可以向外通传消息,城内也可以派人缒城而出,将城内的情况向武昌和荆州报告。

再一次的确认过后,刘体纯挥手令士兵押走俘虏,然后对着众将笑了起来,“张长庚这个狗官,根本不知兵,却瞎指挥。”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家伙。”郝摇旗讥笑道:“嗯,应该还是读过兵书的,可惜没真正打过仗。会打仗的不会这么干,城门固然是两军争夺的重点,但也有其用处。”

“如此一来,我军便可放心挖掘坑道,而不必担心敌人守城攻击了,也不必担心城中之敌与援军夹击了。”王有功冷笑一声,说道:“这真是自陷死地,咱们给敌人留了生路,他们却是一个也别想跑。”

…………

“总督大人难道不知堵住城门乃是错误之举?”钟祥守将很郁闷地望着城外的明军由谨慎变得有恃无恐,从城旁开过,在城南安营扎寨。

副将没有多少作战经验,心中虽然觉得主将是正确的,但这是总督的命令,在城内知府的督促监视下,且依着张长庚的性子,即便打胜了,违抗命令的下场也是凄惨的。

“大人慎言哪!”副将在旁小心地提醒,“纵然总督大人的命令不妥,也不是您能违抗的。知府大人本来便与您不和,若是被抓住把柄,在总督面前告上一状,如之奈何?”

守将轻轻叹了口气,停顿了半晌,幽幽地说道:“或许是叛将令总督大人不得不出此策,堵死城门,倒也绝了某些人开城迎敌的念想。只是——唉,算了,咱们专心守城,其他的,等援军到了再说吧!”

“要不要派人出城,把最新的情报送与援军?”副将试探着建议道。

“等敌军开过去,观察观察再说。”守将对明军的行动意图还有些把握不准,是全军攻城;还是监视城内,分兵攻击援军;或者是故意做出的假象,其后还有行动?

“敌军未围城,兵力或嫌不足吧?”副将远远地看着,估计着明军的数量。

“若是正常的攻防,敌军在数量上确实没有太大的优势。更不用说围城了。”守将既是解释,又是教导,对这个亲信属下,他还是很看重的,“可是城门被堵死了,倒使敌人少了很多顾虑。更不用在城门外留守过多的部队。”

正常情况下,进攻方在各城门的留守部队要防备守军出城逆袭,所以需要有很强的实力。如果兵力达不到城内兵力的数倍,也就无法完全包围城池。如果强行包围,断绝内外交通,兵力势必摊薄得非常分散。这样就会暴露薄弱之处,遭到城内守军的集中打击。

………

明军的目的是攻克钟祥,尽取城内的钱财物资。所以,并没有做围城的布置。放跑一些逃兵,影响也不大。但钟祥将城门堵死,却意外地使明军获得了围城的实际效果。

环形壕沟围绕城门;堵河排水,使护城河失去作用;砍树搭架,制造云梯……在紧锣密鼓地做攻城准备的烟幕下,工兵部队开始悄悄地掘进坑道。因为近河近湖,坑道随挖随支撑,以防塌方伤人。

经过不断的战斗演练。对于挖掘坑道的方位选择,如何降水排水。各种土质下如何施工,火药的防潮密封,引爆的几种方式,明军的工兵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所以,尽管此次军事行动并未携带重型火炮,但要攻克大多数的城池。坑道爆破还是有把握的。这其中也少不了情报部门的功劳,以及曾在此征战过的十三家将士所提供的资料。

而参谋团细致全面的工作,也使讨朔军的将领们受益匪浅,认识到在作战方面,西南明军的崛起不是偶然。人家在制定计划和军事指挥上确有先进和独到之处。他们的作战方式虽然不算全部落伍,但有一些确实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讨朔军,特别是装备了燧发枪、刺刀的部队。

不服不行,不学不行。很多将领都意识到军校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收拢人心,并分化其原有的山头主义。差距是确实存在的,这一点不得不承认。如果在全部换装新武器装备后,作战方式和指挥套路依旧是原来的传统,位置被他人取代将是必然的事情。

“闽省已经全部光复了。”杨来嘉坐在船上,对着洪福慨叹道:“不知何时能够回去啊?”

“现在回去可不是时候。”洪福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人家那水师,已经不比郑家差,哪里有咱们的位置?这里呢,正缺水战人才,等混个一官半职,就算退役了回乡种地打渔,那也不是平头百姓可比的。”

“你倒是挺知道军中规矩的?”杨来嘉笑骂道:“还种地打渔,有没有点出息?”

“嘿嘿。”洪福赧然一笑,说道:“那就卖点力气,咱也弄个王爷啥的,够威风,够体面吧!”

“还想当王爷?嗯,这可就出息大了。”杨来嘉哭笑不得地蹬了洪福一脚,脸色突然阴沉下来,“这鞑虏真不是个东西,把咱们弄到腹地,闻不到海腥味。还搞了个沿海迁界,有亲戚千里迢迢地跑来投奔我,说了那边的惨事,家破人亡啊!”

洪福叹了口气,“谁说不是呢!光你有亲戚朋友遭难哪?要不是这,我还没那个反叛——不是,是那个反正的胆儿呢!”

“这步棋呀,应该是走对了。”杨来嘉思索着说道:“郑家内乱,少不得要杀些人。世子别的没学会,老王爷的杀伐果决倒是让他学了个全。嗯,这也是郑家的传统。每换个当家人,便是一批人头落地。”

“此时可不比往日。”洪福冷笑道:“明军占了闽省,郑家的那些闽籍兵将能没有回归故土之心?他敢杀,别人就敢跑。岷殿下又是个有担当的主儿,老王在世时,忠勇侯都敢收留,何况现在是郑经这个毛头小子?”

“嗯,就是这话。”杨来嘉点头赞同,“此消彼长,岷殿下又有朝廷大义,郑家怕是要败落了。”

“摊上岷殿下这样的对手,鞑虏和郑家都够呛。”洪福撇了撇嘴,说道:“看着吧,顶多一年,这大江以南可就全是明军的天下了。连那个吴三桂,怕是也要反正投降。嗯。三个汉家王爷,就剩他一个了吧?”

“吴三桂,嘿嘿,走私茶叶都跑到河南去了。”杨来嘉失笑道:“你这家伙,收了茶商不少好处吧?”

“养家糊口,没办法。”洪福笑着摊了摊手。“你当这事佟国瑶便不知道嘛,朝廷都睁一眼闭一眼,糊弄着钱粮,只要吴三桂两不相帮便可以,他就敢跟朝廷对着干?”

“人心散了,这天要变喽!”杨来嘉往船上一躺,抬眼望着天空,似笑非笑。

心变了,天变了!

不仅是抗清的烽火在大江以南熊熊燃烧。照亮了怀念大明的民众的心,原本依附满清,并为之效命的汉人官员也开始倒戈相向。杨来嘉、洪福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广西将军孙延龄在明军的逼迫下易帜反正,则更是震动了清廷。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九月二十一,孙延龄带着家眷,领了朱永兴的谕令赏赐,离开桂林。赶往南宁赴任。叙国公马惟兴率军进驻桂林,开始了紧张的整编训练。殄朔军由此建制完全。但三师分驻桂林、贺州、韶关,暂时还不能集结出动。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九月二十六,可能就在清廷收到孙延龄叛反的加急报告时,晋世子李嗣兴统率征朔军由邵武誓师出发,攻入江西,一战破建昌(江西南城)。兵锋直指号称“襟领江湖、控带闽粤”的要地抚州。

抚州又有“南昌远郊、闽台近邻”之称,若失守则江西省府南昌将直面威胁。其时江西清军一部在赣州,一部增援江浙,省内兵力相当空虚。江西巡抚董卫国急奏上疏,请求朝廷发兵救援。并急调袁州、吉安等地清兵至省城助防。

为策应征朔军的西进行动,魏王马宝命总兵王三才、阎惟龙兵出分水关,佯攻温州。水师也对浙江沿海展开袭扰,以致浙江官员急奏惊呼:宁海、象山、新昌、余杭四县“贼众蜂起,争相附敌”。

其时江浙清兵最多,但闽省明军取佯攻牵制之势,江浙沿海又频受袭扰,几乎完全被困住了手脚。面对明军的攻势转向,江浙清军只能做有限度的支援和呼应。参赞军务护军统领桑遏、副都统席布率军一万五千由浙江衢州出动,南下增援抚州。

但准备充分的征朔军让敌人知道了什么叫攻掠如风,来往报信,整顿人马,赶来增援,这些时间已经足够征朔军达成入赣的第一步作战计划。

三天破抚州,两天后便攻入饶州(现上饶地区),连下东山、余江(现鹰潭地区)等县,一部于横峰地区构筑工事,迎击南下的衢州清军;主力沿万年、乐平,向昌都(现景德镇)推进。

……

房门被猛地推开,几名士兵闯入,横眉立目,直等长官吩咐。

“赵将军,王爷要见你,请跟我走一遭吧!”吴三桂的侍卫张建皮笑肉不笑,上前一步草草拱了拱手。

叹了口气,赵良栋放下手中的书,起身整了整衣服,迈步走出屋子。阳光刺目,一瞬间他眯了眯眼睛,然后又缓缓睁大,舒展了下胳膊,惬意地说道:“天气不错啊,是个上路的好日子。”

嘿嘿,张建冷笑两声,伸手示意,“赵将军既是明白人,那就请吧!”

赵良栋轻篾地一笑,边走边说道:“那伪宗室又有何作为了?王爷急着用某家的人头买好,必是出了什么大事吧?”

“告诉你也无妨。”张建满不在乎地说道:“广西孙延龄举义反正,桂林已为明军所占;荆襄之地为十三家攻掠,已连下五城;明军由闽入赣,连破抚州、饶州;明军水师凶猛,江浙沿海处处告急。”

赵良栋的脚步一顿,皱紧了眉头,被拘押日久,消息不通,但张建一番述说,还是令他心惊不已。

“伪宗室果非常人,南明不灭,天降此人也!”赵良栋慨叹着连连摇头,随后又笑道:“孙延龄叛降,滇省、桂省明军已成夹击之势,难怪王爷心急啦!哈哈,以某家人头能取悦伪宗室,某家倒是荣幸得很哪!”

“张勇,王进宝,还有你,是岷藩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人。”张建翻了翻眼睛,不屑地说道:“若你现在悔悟,还可留得一命。王爷可送你去广州,生死由殿下定夺。”

“悔悟啊?”赵良栋突然露出了嘲讽的笑容,偏头对张建说道:“那王爷悔悟了吗?先降闯逆,又降清军,再降南明,这三姓家奴的滋味如何?”

“放屁!真是给脸不要脸,给我捆起来打。”张建怒不可遏,一挥手,几个孔武有力的兵丁一拥而上,将赵良栋打倒在地,绳捆索绑。

“哈哈,哈哈……”赵良栋被打得满脸是血,仍是笑个不停,还骂着污言秽语,“吴三桂,你没脸来见我吗?为了陈圆圆那个婊子,你卖了朱家江山,现在又如何,要把你大小老婆,女儿、孙女都送给伪宗室献媚讨好吗…….”

“堵嘴,快堵上他的狗嘴。”张建气急败坏,狠命地踢打着赵良栋的脸,命令士兵把赵良栋的嘴堵上,拖走。

………….(未完待续……)

第18章 天马行空的设想第57章 豁贱为良,成亲纳妃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10章 慷慨陈词第39章 三鬼与成丑第121章 西北大战略第39章 圣意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150章 再战新会(三)第19章 蛊神之誓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14章 沿海迁界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269章 光复神京,天下轰动第54章 海上武装,广西之弊第139章 龙多旱,人多乱第149章 再战新会(二)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159章 广州战役(五)第39章 兵临大理第17章 意外之难第71章 流寇战术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70章 开路迂回第46章 火枪之威第81章 临时机变,长途行军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6章 无题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126章 无题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47章 大战(一)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92章 举棋不定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40章 两只重拳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满城第102章 轰击第99章 军歌第67章 排除万难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变第130章 人力优势,有女舒心第213章 清廷之反应第73章 人心散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152章 为皇除“奸”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97章 唯一生路第231章 荆襄剧变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73章 小朝会第250章 甘陕来攻,打击土酋第200章 占优第145章 相似的攻击路线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85章 急行第106章 女人能顶半边天第174章 奇袭潮州第89章 进退两难第271章 阻击第47章 齐集元江第105章 军属优待,女科第73章 小朝会第18章 紧急商议第276章 劝进风潮第181章 贱民奴仆,攻陷梅州第93章 三马来会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157章 结束战争的尝试第91章 川滇呼应第50章 伏击第82章 燧发枪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186章 疍家女第5章 琉球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72章 攻守结合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104章 广西,水西第122章 大难临头几人“忠”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86章 复台建议第152章 破城攻击,向前向前第150章 变革大潮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246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第40章 两只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