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兵至南京

在围困南昌的同时,明军派出魏君重所部,由南昌北上,攻取九江,截断武昌至南昌的增援之路。魏君重名义上是率领的灭朔军的一个师,其实他这个师屡经战斗,已经扩充至近三万余人。朱永兴的意思很明显,魏君重所部是早晚要独成一军的。他的这个想法也早通报了魏王马宝,让马宝再从闽省和赣省百姓中招募一师,补足灭朔军的差额。

若论明清两国的地域,明朝还是处于劣势;但要论动员能力,以及民众参与支坚的热情,清朝则是远远不及。湖广士绅捐输的粮食,光复区百姓的踊跃支前,使明军的后勤压力大为减轻,且士气高涨。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二十一,在沿途民众的倾力相助下,三十余门重炮运抵南昌城下;十二月二十二,坑道施工业已完成,开始填装火药。

十二月二十三日凌晨,南昌西城墙在两声轰然巨响中垮塌,严阵以待的明军立刻呐喊冲锋,从两个缺口处蜂拥入城。激战至下午三时许,南昌城内的清军被全部肃清,都统穆占被击毙,所带满蒙兵将被尽数斩杀。

十二月二十四日,朱永兴在南昌城内接到了魏君重的急报,九江已下。至此,武昌的上游、下游皆被明军所控,基本上失去了重地的意义。

而明军绕过武昌的战略行动获得了巨大成功,沿江东进便是南直隶的上游咽喉——安庆,只需拿下安庆,便可控制长江及准河,是以取南京必先得安庆。

当年郑成功由长江入攻南京,主力攻下镇江后屯于南京城下,以张煌言率偏师往攻安庆。张煌言船不足百,兵只两千,除了收复安庆之外,周围四府十余县亦尽落入他手,一时间局面大好,只可惜郑军主力一败,安庆等地亦不可守,也只得急忙后撤,将这些府县归还于清兵之手。

一道道谕令从南昌飞出,快马加鞭送往各处。各部明军纷纷而动,大决战终于拉开了帷幕。

十二月二十六,经过两日休整的荡朔、殄朔两军由南昌出发,走九江,东进下游的重镇安庆。

十二月二十七,魏君重率部由九江西进,兵逼武昌;同时,岳州的征朔军,荆州新成的讨朔军,以及长江水师,一并向武昌压去,合击已被孤立的这一清军集团。

十二月二十九,闽省灭朔军兵出分水关,由苍南、平阳、瑞安直取温州;靖海侯邓耀率分舰队开至温州外海,并于温州以北的乐清佯攻登陆,予以配合。

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一月二日,镇海伯杨彦迪、建平伯郑缵绪率两千余艘战船由崇明出动,直入长江。在南通江面,破朔军借船南渡长江,水陆大军直指清军第一道江防——江阴。

一月五日,明军进至江阴,清朝文武官员凭城扼守。明军水师先破江上工事,然后驶近城池予以炮轰,破朔军趁势猛攻,江阴小县,一日而下;八日,明军进抵瓜州,阵斩清游击一名,败敌满汉兵马数千,炸断拦江铁索,摧毁锁江防线“滚江龙”,焚毁清军江上浮营(又称木城)三座,使清方苦心经营的江防工事全部瓦解。同一天,明军攻克瓜州,清操江巡抚投降。

一月六日,西路明军一改几日来不急不缓的推进速度,昼夜倍道,兼程而进,直逼安庆。而作为奇兵突出的一部明军骑兵,事先化装成清兵模样,由高得捷率领,先于大军诈开城门,安庆清军惊慌失措,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数千之众竟出东门仓惶而逃,安庆乃下。

一月十日,西路明军正继续东进,已有芜湖等地官绅派人送来密信,通报纳降归附的消息;明军以不足一千的骑兵先行,于一月九日收复芜湖;一月十日,长江水师一部冲破武昌江面,前来会合,并通报武昌正被三路明军围攻,城内清军有弃城北窜的迹象。

一月十一日,明水陆大军在镇江银山大破清江宁派来的援兵,清镇江守将与知府献城投降。十三日,先锋舟舰已进抵南京城下。

一月十五日,明军西线军团于当涂与东线哨船会合,从而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会师,截断长江,合击南京的战略意图。

从攻克南昌到东西会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明军长驱直进,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大战。

按后来的历史记载:“帝御驾亲征,王师所至,江之南北相率来归。郡则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县则当涂、芜湖、繁昌、宣城、宁国、南陵、南宁、太平、旌德、贵池、铜陵、东流、建德、青阳、石埭、泾县、巢县、含山、舒城、庐江、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州则广德、无为以及和阳,或招降,或克复,凡得府四、州三,县则二十四焉。”。

取得这样巨大的成果,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清军在长江下游的兵力单薄,三个重兵集团一在南昌被歼灭,一在武昌被围攻,一在江浙被灭朔军牵制;二是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社会基础还相当大,各地绅衿百姓不忘明室,明军于西南崛起并屡战屡胜,使他们重燃希望,盼之久矣;三是明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使士绅百姓箪食壶浆,倾力相助。

而明军的战斗力,以及动用的大军,更是远超当年郑成功所发动的长江之役。不算其他战场予以配合的明军,东西会师之后,陆军便有殄朔、荡朔、破朔三个军,以及一直担任朱永兴近卫师的靖朔军第一师,再加上水师陆战队,已经超过了十三万之众;水师更是有两千余艘大小船只,官兵两万余人。在装备上,明军拥有的火枪火炮的数量和威力更不是当年的郑军可比。

此时明军兵抵南京,形势与郑成功长江之役时又大不相同。上游州县、水路多为明军所控,不必象当年郑军,担心清军由这个方向赶来增援;明军水师更为强大,炮火更猛,清廷想从北方增援,如何渡江,便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江浙清军固然能够回援,却要面临被灭朔军衔尾追击的危险,且要尽弃江浙要地。

这个时候便看出之前稳步进取的好处了,周边无强敌,进抵南京城下的明军可以说是后顾无忧。当然,清廷在江浙不断投入兵力,此时南京的清军数量也要多于长江之役时,有一万有余。而在明军势如破竹般向南京逼进的时候,为了保卫南京,南京的江南总督郎廷佐不惜以放弃部分州县为代价,从附近地区调集一切可用的军队,同时向清廷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援奏疏。

“自海逆于京口得志后,贼势大盛,于十三日,已溯江逼近江宁。时因城大兵分,力薄难支,恳请速从京师调遣大兵前来,方可恢复,大江两岸城池亦不致失守。”

“贼兵水陆二十余万、战船两千余艘,猖獗之势更胜郑逆。现攻下镇江、太平、宁国等府,浦口、六合、丹涂(当作丹徒)等州,欲攻围南都,危如垒卵,乞发大兵南下救援扑灭,免致燎原焰天”。

郎廷佐的奏疏或有夸大之嫌,但此次明军进攻南京的兵力和气势确实强大,使其惶恐难安,以致在奏疏中发出窘迫之语。

但些时求援已经晚了,朱永兴不会犯郑成功那样的错误,更知道太平军是如何攻破武昌和南京的。城墙虽高大坚固,依然难挡爆破之术。

一月十九日,朱永兴驾临南京城下。此时,殄朔军在狮子山立营,荡朔军于雨花台驻扎,破朔军屯扎西南角,并没有四面合围南京。这是吸取了郑成功失败的教训,十余万大军虽然占据压倒性优势,但明代的南京城垣周围非常广大,要将南京包围得水泄不通,是有困难的。且分兵则势弱,当初郑军分营围城,便是被清军分头击破的。

最多七天破城,能有多少清军入城增援?朱永兴赶至狮子山,立刻召集各军将领进行了战役部署,命令各军工兵集中起来,全力由静海寺、天后宫开挖地道,突破口即是城北仪凤门。同时在城南雨花台附近架设炮兵阵地,作为佯攻掩护。又命水师和陆战队并陆军一部进攻江北的江浦、浦口,阻遏江北清军的增援。

为什么要急着攻破南京?在朱永兴与参谋们的推演中,还有一个方案,便是故意拖延,待江南之敌全聚于南京后再一鼓全歼。但朱永兴记得一句话,叫夜长梦多。

如果能尽快攻取南京,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在政治意义上有巨大的影响。南京一下,然后分兵四出,仍在观望之中的清绿营官兵和更多的汉族官绅必然反正来归,顽固不化者则聚而歼之,明军即可迅速占领江南,从而形成与清廷一轮新的对峙。

该缓时缓,该急时急。朱永兴要在开春前解决江南战事,不耽误春季耕种,以备明年大举北伐。所以,在有利态势达成之后,立刻兵行如火,展开了雷霆万钧,并是蓄谋已久的推进和攻势。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明军各部在接到谕令后的配合是默契的,都在发挥着作用。如果因为要追求过度完美,而丧失了最后的胜利,那朱永兴是永远不会原谅自己的。

军议已毕,朱永兴带着几名高级将领和亲卫登上狮子山眺望,不禁慨叹道:“虎踞龙盘?莫不是诸葛亮虚言欺骗孙权?看这山,既不高,且山势多平缓,易攻难守。北面被视作天险的长江又是江面开阔,流势亦不急。若是在此山上架起重炮,轰到城内当无问题吧?”

从军事角度来说,城外的山、河对保卫南京作用不大。宋朝时挡不住赵匡胤的大军;在明朝也挡不住清军的攻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一片隆幡出石头”的原因吧!

叙国公马惟兴也仔细观察了一番,点头赞同朱永兴的品评,“这南京城啊,只是城墙高且厚,却无其他可守之处。不过,风景很好,听说有很多游玩之处。”

南京可以说是古今文化荟萃之地,自然景观、人文古迹点缀其中,用“城在园中”一词形容最为恰当。南京古城中有玄武湖;城东有明孝陵、灵谷寺等;城南有夫子庙、乌衣巷、瞻园等;城西则有清凉山、石头城、莫愁湖。

“待江南战事一了,汝自可畅游一番。”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首先破城的荣誉呢,就交给殄朔军了。”

“殿下放心,克属神京,非我军莫属。”马惟兴用力地挥了下手臂,笑道:“闲的太久了,倒让小辈出尽了风头,连这殄朔军的名头也不响亮。呵呵,末将这般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得抓紧时间哪!”

“这话说得不对。”朱永兴环视了一圈周围的高级将领,淡淡地笑了笑,说道:“你们也是如此想吗?”

“回殿下。”胡国柱拱手道:“江南胜局已定,北方的鞑虏失去了财赋之地,又能蹦跶几时?末将等想建功立业,便要趁早趁快。”

“鞑虏之灭不过两三年的时间,这点说得不差。”朱永兴点了点头,正色说道:“但国家就此便安定了?西北有蒙古诸部,颇有些野心勃勃的家伙;东北有沙俄觊觎,蚕食我大明疆土;海外吕宋,西班牙人屠我同胞。国战若胜,也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你们哪,眼光要放长远,为国征战的机会多着呢!”

蒙古诸部,众人倒能理解,至于沙俄和西班牙,则知者寥寥。但朱永兴的意思很明显,打败鞑虏并不是结束,开疆拓土,四处征战是肯定的战略。也就是说,武人建功立业的时候长远着哪,不必急于一时之功。

“你们哪,多读读书,长知识,也开眼界。”朱永兴看众人的表情,不由无奈地摇了摇头,“孤会让讲武堂编辑一本关于地理和国家知识的书,到时候,你们都要好好看看。”

“殿下高瞻远瞩,末将等万万不及。以后定好好学习,多多读书。”翼国公马自德恭维了一句,他在讲武堂学习过,对沙俄和西班牙都有所了解,但在众人面前也不想显摆。

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什么高瞻远瞩,什么英明神武,这些话以后便不要说了。人有所长,亦有所短。便说这战阵厮杀,还是你们更有经验,更能指挥若定。所以啊,日后这抵御外侮,开疆拓土,便要辛苦你们了。”

“殿下言重了。为国征战,武人本份,何谈辛苦二字?便是那天涯海角,只要殿下所指,末将等便去将其占领,使其成为我大明疆土。”平北侯夏国相正色说道。

“这可是你说的。”朱永兴笑着调侃道:“在极北之地,有毛皮白色的熊,叫做北极熊,你去给孤抓几头来;在南面千里的大海中,有一大岛,上面有肚子上有口袋的动物,你去给孤捕来。”

“白色的熊,没问题。”夏国相先是肯定地点头,随后又疑惑地问道:“肚子上有口袋,那是什么动物,竟然会针线活儿?”

“哈哈哈哈。”朱永兴开了玩笑,却反倒被逗得开怀大笑,指着夏国相咳嗽不已。

众将不知其故,待朱永兴喘息方定,大概解说了袋鼠的生理结构,众人才恍然大悟。纷纷议论天地之大,无奇不有,转过头又取笑夏国相自作聪明,竟把动物当裁缝。

“那座大岛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比我中华小亦有限。”朱永兴指着南方,充满着憧憬,“而今却是荒蛮,只有少量土著居住。如果孤在有生之年能够将此岛纳入我大明版图,哪怕是由汉人占据,自称为王,孤亦感欣慰。”

“末将愿为殿下达成此心愿,虽波涛万里,亦在所不辞。”郑缵绪海上生涯,一听是个话头,忙拱手请缨。

“好,有此雄心,便不愁大事不成。”朱永兴赞赏地连连颌首,手划了一圈,指着众将说道:“都好好保重身体,好好活着。孤日后用你们的地方还多着呢,可别未老先衰,只能趴在床上空自叹息啊!”

“殿下身体康健,方是我大明之福。”叙国公马惟兴拱手道:“末将亦遵殿下吉言,留着这身体为殿下永远效力。”

“愿为殿下永远效力。”众人都齐声说道。

“那就让咱们叙写一段君——这个佳话吧!哈哈。”朱永兴及时收住了口,但众人都心中明白。

一个小军官从山下跑了上来,施礼报告道:“南京城内派来使者,书信在此,请殿下览阅。”

早有亲卫接过书信,检视无虞后方呈给了朱永兴。

“……大王到此,即当开门延入。奈我朝有例,守城者过三十日,城失则罪不及妻孥。今各官眷口悉在北京,乞大王宽三十日之限,即当开门迎降……”

朱永兴随手将书信交给众将传阅,冷笑道:“故伎重施?嘿嘿,真当孤如延平王那般自大?”R1152

第90章 光复京师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55章 滇缅战事第98章 以南养北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142章 会晋王第112章 兵溃第92章 无题第261章 截击,展望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67章 广西战局,威压慑服第6章 无题第91章 外交,内政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138章 大海战第98章 有后之喜,酒后之语第103章 产马之地——河套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60章 水师安排,根除“太监”第116章 不悦的提议第88章 鲁王移骅,三桂调兵第57章 远方的厚望第14章 真儒,自虐?第22章 血溅跳花节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120章 大势,决择第81章 袭扰第132章 广西之变第45章 险地——灰坡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15章 缅甸的条件第8章 越猜测越神秘第115章 缅甸的条件第23章 暹罗国情第77章 夔东十三家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91章 新气象第271章 阻击第28章 离心之象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30章 无题第2章 高平莫氏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8章 舜水西渡,预留宰辅第140章 结局已定第146章 暗室阴谋第213章 清廷之反应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101章 强盗的转变第123章 起驾北上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巅峰第133章 灭国,破局第95章 初印象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76章 神示,开源节流第93章 战马论第274章 定江南,见士绅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188章 大调整第34章 石屏扰袭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6章 暹罗来使第13章 宗室留守第27章 诈取缅关第44章 三人军事团楔子第14章 感情是睡出来的第157章 结束战争的尝试第82章 胜利的标志第34章 盏达土司的难题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九十六章 进口机晋王决定第24章 烽起石屏第47章 初胜第152章 破城攻击,向前向前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26章 兵临城下第111章 结果第200章 占优第119章 弃滇,假投诚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47章 齐集元江第118章 极度震骇第124章 随想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24章 海外助力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56章 张勇的决定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40章 战局急转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53章 变革的缩影第170章 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