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封赏,台湾

众将一时都没有冒然开口,思索着如何措辞,如何说得条理清晰。

“刚才在酒宴上,你们不是正讨论北伐之事吗?”匡国公皮熊笑道:“怎么在圣上面前倒不敢放胆直言了?”

“畅所欲言,对与不对皆没有关系。”朱永兴说道:“现在虽说是光复了半壁江山,鞑虏已处于不利之势,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众卿亦不可轻忽。特别是北地征战,尤利骑兵,这与南方却又大不相同。若说是不战而胜,那便只有拖,拖到清廷财政破产,兵无饷,官无俸,食无粮,这却不知要到几时了。且北方百姓亦是我大明子民,朕却不忍他们受苦。”

“陛下不必担忧,北方利骑战是不假,然我军火器犀利,士气旺盛,只要粮饷充足,再辅以车营和少量骑兵,步兵亦可战胜骑兵。”李嗣兴迟疑了一下,说道:“只是要保证粮饷通道,还要防敌骑骚扰,便要步步为营,所占之地或皆需驻兵防守,所耗甚大。”

“所耗甚大是肯定的。”朱永兴报以赞赏的眼神,说道:“火器犀利是不假,却对后勤更为依赖。不然我军光复大江以南,为何没有直攻进取?另外,据最新情报,清廷正在制造火炮,打制鸟枪,日后对阵,你们要提高警惕,并有所准备。嗯,韩王,你且介绍一下。”

“清廷所造的火炮皆用旧法,笨重不堪,且威力不敌我军。”吴三桂在椅中躬了躬身,介绍着情况,“鸟枪呢,还是用火绳点燃发射,射程、射速也不如我军的燧发火铳。圣上判断,若是清军大规模使用火器,或许倒比骑兵更容易对付。”

“陛下英明。”魏君重是最早接触燧发火铳,最早统领火铳部队的。稍一琢磨便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换装火铳,必须要有相应的军阵调整,并作战术的改变。再深一层,又涉及到炮兵的布阵、掩护。若是只知皮毛,摆出的阵势或许有些模样,却是很难充分发挥威力。”

“说得很好。”朱永兴笑着点头。“鸟枪,呵呵。若是战阵崩溃,拿在手中倒不如烧火棍好使。敌若用弓箭、刀枪,我军已有战法对付;敌若用鸟枪、火炮,咱们自然也要有相应手段。你们呢,要多学习,要多琢磨,多演练,不管敌人如何变化,总能克敌制胜。方为名将。也就是说,没有万胜万灵的阵势,却有百战百胜的名将,不可战胜的强军。”

“平北侯、靖北侯——”朱永兴目光一扫,对夏国相和胡国柱说道:“荡朔军成立较晚,不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打法。都与其他军有所不同。而这些问题,却不是全部换装便能够解决的。以老带新,是我明军的传统,亦是快速扩充,并形成战斗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朕才抽旧补新。实是希望荡朔军能尽快掌握新的战术打法,尽快成为一支劲旅。”

“圣上苦心,微臣明白。”夏国相忙躬身回答。

“荡朔军以崇明为基,有水师配合,要经常出动作战,以尽快适应并掌握新武器、新战法。”朱永兴继续说道:“战事频繁,去讲武堂进修多有不便。朕想了个法子。叫函授。便是由讲武堂印发教材,并有期刊发行,汝等以自学为主,介时参加考核,合格者由讲武堂颁发证书,作为晋升的一个考察条件。”

崇祯朝起,初只策封了周奎为嘉定伯,后又有平西伯,高不过侯爵,且无世袭。等到了后来几位南明皇帝,时傎王朝末日,曾经贵不可言的爵位已是泛滥成灾。国公、国侯一大堆,异姓王爷也是好几位。

针对这种情况,朱永兴才有以军衔逐渐替换官爵的想法和措施。讲武堂的建立,以及之后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现在最高的不过是魏君重的中校,他还是一军之长呢!但随着军队中组成的增多的复杂,讲武堂的培训和进修,便显得覆盖面有些窄了。

对于国公以上的,或者年纪较大的,或者象夏国相、胡国柱、刘体纯、郝摇旗等后来者,如果没有些灵活的措施,便显得将他们排除在外,使他们产生早晚会被讲武堂出身的军官顶替的想法。

所以,朱永兴才想出了函授的办法。一方面是把这些人纳入体系,一方面由讲武堂发行类似期刊的教材,也能促进军官的不断进步,掌握最新的军队动态,了解新装备的运用知识……

夏国相、胡国柱、李嗣兴,甚至是叙国公马惟兴的眼睛都亮了,不约而同地看了看魏君重肩膀上与旁人不同的军衔标志。

军制改革中暂时并没有提到军衔,但他们都是阅历丰富,自然知道以后在军中必然是以军衔论等级,掌实权。特别是朱永兴登基即位后,讲武堂和书院在军政的分量骤然增加,出身于此的哪个不是自诩天子门生,哪个不是喜色盈面。

函授,算是朱永兴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门,指出了一条能够适应军制改革的晋升之路。象叙国公马惟兴这样的,也就不必因为要拉下脸面去讲武堂,跟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学习而感到为难了。

虽然变通并不是朱永兴所情愿的,但实际情况如此,他也只能寄希望于象晋王、赵王等老一辈将领退下来之后,才能够走上正轨了。

此番召见,一是表示亲近和笼络,二是让众将更清楚目前的形势,以及整个战略的大概,使他们对将要进行怎样的军事行动心中有数。

第二天,朱永兴在原皇宫的奉天殿对众将进行封赏。各部尚书皆至,文武官员侍立丹摒之北,侍从班起居注、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卿、侍仪司官等位于殿上之东,悬刀武官位于殿上之西等等。封赏仪式搞得十分盛大,彰显封荣之誉。

李嗣兴、夏国相等人,还有一些比他们级别稍低的武将,都因光复江南而各有封赏。

宏大的乐章,有如从人的灵魂深处腾起;隆重的仪容,如潮的贺声,让受赏诸将激动得浑身发颤。

“万岁!”

“万岁!”

“万万岁!”

在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中,朱永兴以帝王的威仪,坦然受拜。一一封赏嘉励,然后又摆宴庆贺。直忙了一天,才算是尘埃落定,做秀完毕。

……

“万岁!”

“万岁!”

“万万岁!”

郑经起身,双手接过圣旨,态度恭谨,心中却是滋味繁杂。虽然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虽然朱永兴并未改变台湾目前的职权结构,但郑经却清楚。朱永兴不是永历,半壁江山在握,台湾目前也只是仰仗地利,却还要依靠大陆,已经没有什么抗衡的力量。

继续尊奉永历,非但没有丝毫的实利,更是将朱永兴视为篡逆,双方可就撕破了脸皮,再没有调和的余地。就算朱永兴不立即发兵攻打。只要封锁台湾与大陆的物资流通和人员来往,垦殖之初的台湾也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民心和士气也不允许郑经做出强硬之举。故土光复,却还要呆在这荒蛮之地,强迁至台湾的军民本来就怨言不少,再与大陆刀兵相向,岂不是给了那些渴望回归故土的兵士们转而投效的机会?

再有在台的宗室官绅,以宁靖王朱术桂、巴东王朱江、乐安王朱浚等朱姓宗室为首。闻神京光复,皆涕泪交流,欲前往祭拜孝陵。

郑经知道这帮人的心思,无非是嫌台湾条件不好,嫌郑家给的官俸不高,而大陆那边已经基本稳固。或是怀念故土,或是贪恋富贵……总之,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是很大的。

“圣上有言:台湾历来为我中华领土,非未入中国版图的化外之地。明末内忧外患,对台湾无暇顾及,致使荷兰人霸占一时。”张维翰作为宣旨的天使,也是负责向郑经传达信息的信使。被恭迎至厅堂后,侃侃而谈,“先王赐姓收复台湾,实是功勋卓著。圣上每谈到此,皆称赞不已,谓先王为民族英雄,可受万世景仰。”

郑经恭敬地听着,心中却有些凛然。

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中,台湾乃蛮荒化外之地,山川险恶,土地贫瘠,物产缺乏,所居之人若非奸恶之徒,即是野蛮土番。甚至到了历史上康熙平定台湾之后,清廷依然认为台湾地方自汉唐以及宋明,历代均未划入版图,“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并没有把台湾看成是中国历来便有的神圣领土。

但张维翰转述朱永兴的话,却表达了这个意思,把郑经及其心腹“启国东宁”、“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的幻想击碎了。

好吧!暂不与你计较,台湾孤悬海外,即将不能启国,藩镇割据之势却是难改。郑经转而一想,又继续保持恭谨之态。

“大王垦殖台湾,圣上颇为赞赏,言道:台湾地广人稀,正可大展拳脚,开发建设。以农业为本,兼以制糖、制盐,发展手工业,又有海贸之利,异日必成富庶宝岛。”张维翰继续说道:“目前粮食匮乏,却是暂时困难。朝廷虽然亦在囤积粮草,以为北伐之用,然亦可量力周济。”

“圣上英明,微臣铭感五内。”郑经稍微松了口气,台湾开发之初,粮食匮乏是最大的困难,如果大陆不加以援助,还真是不好解决。

“先王曾有讨伐吕宋西班牙人的想法,以报西人屠我子民之仇,不知大王可有此意?”张维翰话锋一转,问起了比较关键的问题。

“这个——”郑经犹豫了一下,苦笑道:“台湾初创,恐力有未逮。若是等上几年,待台湾经营有成,兵精粮足之时,讨伐西人便有把握。”

“圣上问大王:若朝廷讨伐西人,台湾可提供何种帮助?”张维翰淡淡一笑,盯着郑经问道。

郑经一愣之下,却是不敢轻易表态。依台湾目前的状况,援助粮饷是不可能的,那便只能提供港口,作为朝廷大军征讨吕宋的落脚点。这样一来,台湾岂不是不设防,万一朝廷大军行假道伐虢之计,台湾便要拱手与人了吧?

张维翰淡淡一笑,也不再追问,而是说起了与台湾互开贸易商港。方便物资交流的事情。

就是如此,郑经也不敢轻率答应,最后指定了澎湖作为港口与商市,而大陆则指定泉州。

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张维翰脸上如常,心中却是愈发鄙视郑经。相比于圣上的宽宏大气,这位新延平王实在是难成大事。难怪圣上不以为意,只说日后台湾再度内乱时。收复不过是举手之劳。

只是这内乱因何而起?张维翰百思不得其解,更觉得圣上深不可测。这下面站着的郑家军将中没准儿就有圣上的人。只等时机一到便——

“听闻圣上要征讨倭国的萨摩藩?”郑经似乎也觉得自己有些防范过甚,太小家子气,便岔开了话题。

“我军已经出海,上百艘战舰,数万名士兵,萨摩藩已是在劫难逃。”张维翰很笃定,很自信,“小小的倭国一藩,竟敢侵我大明藩属——琉球。实在是狂妄。不施雷霆之威,还以为我大明好欺乎?”

郑经吃了一惊,很担心会影响台湾与日本的海贸。自国姓爷郑成功去世后,倭国幕府的态度已经不象以前那么友善。郑泰的被杀,郑缵绪等人的叛离,更使原来对倭和对南洋的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削弱。

在明清战争中,倭国曾有过出兵协助明军作战的意图。并在郑成功率舟师入长江、兵逼南京的时候,德川幕府便派出了军队。只是倭国军队出海后遭遇了台风,被吹了个七零八落,还淹死了不少人。

等到整顿完毕,郑成功已经兵败撤退,这使得倭国需要重新评估明清战争。他们认为南明经历了内讧后已经是很难挽回的局面。因此又偃旗息鼓,不再响应郑成功借兵的请求。

但现在南明复兴之势已成,郑经估计倭国幕府会对南明表示亲近,可朱永兴却要打击萨摩藩,不知是何用意?难道要以武相胁,独霸对倭贸易?还是真的在尽藩主国的责任,为琉球出头?

郑经不得要领。又不便追根究底,一肚子疑惑地继续与张维翰谈笑甚欢。双方又敲定了台湾用硝磺换武器的具体协议,酒宴之后方宾主尽散。

“北伐未成,天下未定,便征伐海外,今上意欲何为?”回到府邸,郑经便沉下了脸,对着心腹官员征询着答案。

冯锡范沉默了半晌,开口说道:“今上于西南的举动倒与现在颇为相似,当时大敌未灭,便征讨安南。目前看来,此举可谓深谋远虑。”

“难道朝廷想占领萨摩藩之地?再压倭国幕府纳款求和?”郑经想着安南,似是自言自语地说道。

“打击萨摩藩是肯定的,占领其他倒是未必。”刘国轩思索着说道:“有琉球恭顺,又何必占萨摩藩之地?若是倭国幕府不肯甘休,战事岂不是旷日持久?那又何谈北伐,何谈平定天下。”

“孤所虑者乃是对倭贸易。”郑经轻轻叹了口气,望向陈永华,说道:“复甫,你怎么看?”

陈永华苦笑了一下,说道:“大王英明,今上征伐萨摩藩,名为彰显宗主国之责,实是为对倭贸易。若只是温言相商,于倭国所得之商贸地位不过是与荷兰和台湾相同。先慑以兵威,再谈其他,所获可能便要多了。”

“独霸?”郑经皱紧了眉头,追问了一句。

陈永华想了想,摇头道:“依今上的行事风格,怕是不会如此。若今上有意抑遏台湾,又怎会加以援助?”

“就算不是独霸,对我台湾的海贸收入亦是大有影响。”冯锡范翻了翻眼睛,冷笑道:“三家分润,总比两家要少吧!”

“那又如何?”陈永华语气淡淡,却还暗显锋芒,“君臣名分已定,汝要与朝廷分个是非?与今上论个曲直?朝廷欲从对倭海贸得利,亦是为筹措粮饷,驱除鞑虏,兴师北伐。今上又欲征讨西人,为海外华人报仇,亦是先王之念。”

“朝廷势大,汝要改换门庭,转投高枝了?”冯锡范反唇相讥,“先王的知遇之恩,大王的厚待信重,你可还记得?”

“你——”陈永华气得身体发抖,伸手指着冯锡范。

“好了。”郑经冷然断喝,“锡范,你这话说得过了,快与复甫赔礼。”

冯锡范哽了一下,草草拱手道:“某家失言了,请陈先生勿怪。”

文武不合乃大忌,在台文官中以陈永华最有才能,于治理台湾出力极大,郑经也很是倚重。而冯锡范,是亲信侍卫。郑经不想自己的亲信起冲突,给台湾制造不安定的因素。

陈永华到底是文人,一直处于矛盾的思维之中。朝廷、皇上是大义,先王和郑经又对他有恩,这让他很是郁闷。冯锡范的道歉并不真诚,陈永华余怒未息,将头偏向一旁。

第93章 战马论第41章 自我否决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147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满城楔子第72章 厮杀第154章 民富国强?第75章 恬然自乐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83章 北望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40章 两奸计议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72章 厮杀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26章 提点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147章 一战定辽?第52章 纤夫,规矩第104章 报应第36章 领悟第111章 结果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180章 府内烦心事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57章 接驾第83章 北望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24章 烽起石屏第32章 鱼龙白服第120章 弃军而逃第25章 山东攻略第36章 史载之降将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136章 进逼松锦,政府措施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阴谋第219章 名士硕儒不尽可用第62章 乱汝心智,海上感慨第5章 破城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156章 金秋之时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28章 离心之象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26章 兵临城下第17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44章 清军名将张勇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134章 汉化土司第59章 无题第98章 以南养北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变第86章 接战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阴谋第260章 追击第81章 袭扰第29章 破城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84章 后中先,大海战第76章 再弃险要?第21章 登陆山东第143章 枪枝合法,移边实边第44章 率军南下,元江临战第64章 苍水之忧,佛朗机炮第49章 隔绝元江,众军合击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115章 缅甸的条件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19章 景东会师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14章 真儒,自虐?第50章 低估与高估第66章 弃险第123章 起驾北上第94章 难以抗拒,后宫琐事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42章 忠心迎驾无功回第29章 宗室仪仗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31章 良贱之分第41章 天机不可泄露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章 高平莫氏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8章 再战新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