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困顿之局,天道好还

新一轮的军事对峙在表面上形成,但却并不意味着平衡,意味着相安无事。

对于拥有强大水师的明军来说,不必沿江处处布防,只要有战船游戈,再在几个要点驻扎重兵,便足以遏制清军渡江来攻的危险。

而清军则因为明军可以利用水师之利,灵活选择渡江攻袭的地点,而变得难以防守。再者,现在的明军与当年是大不相同的,从上到下,在胜利的鼓舞下,充满了进攻的欲望,可不会让清军安宁。

清廷也看出了自己的弱势,沿江平均分配兵力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采取重点防守。仿效对付沿海袭扰,清军在近江地带实施了迁界,形成一段真空的无人区,将兵力屯驻于几个要点。

第一重点地区便是荆襄,清军以南阳为前线,洛阳为后基,防备明军攻入河南;又在平利的白土关加强城防,扼湖陕边界要隘,与河南清军呼应,对荆襄地带形成两面夹击之势。

第二重点地区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地区,以孝感为前线,以信阳为大本营,西防荆襄,南防武昌。

第三驻扎重兵的地区在合肥,这里是“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第四重点地区在淮安,这里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屯兵于此,一来可以阻遏以崇明岛为基的明军攻掠,二来也防备明军由运河北上。

长江已失,黄河便是清军依靠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清廷还不死心,屯兵于长江黄河之间,以求一逞。只是——

“龙失大海啊!”鳌拜坐在椅中,望着墙上的地图,叹息出声。

陆地争雄,骑射无敌。这本是八旗的优势,也是其赖以取天下的根本。但现在看来,没有得力的水师。整个战局便不免顾此失彼。

比如天津、塘沽,明军有强大的水师,严重威胁着有“河海要冲”和“畿辅门户”之称的要地。这里是必须驻兵严防死守的,至于山东、直隶沿海,也只能用迁界的方式予以凑合了。

所以,对峙是表面的,是暂时的。明军不断地开展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保持着士气,训练着新兵。熟悉着战阵。打破平衡,只是需要一个时机,一个合适的攻击点。

“兵部已调施琅入京,他熟悉水战,于操练水师亦有心得,或有解决之道。”遏必隆苦笑了一下,劝慰般地说道。

“汉人终不可信,亦不可大用。”鳌拜哼了一声,心说:什么解决之道。不外乎造战船、练水兵,这大把大把的银子从何而来?再者,耗时费力,恐怕也是缓不济急。

索尼病得愈重,四大辅臣剩下了三个,鳌拜稳稳地居于首位,位高权重。几乎把持了朝政,大小事情,多是一语而决。

“祖泽溥奏报:胶东地区人心浮躁,有流言称明军要登陆反攻,颇有些草莽之辈欲要作乱。”苏克萨哈沉声说道:“山东近直隶,不可不防啊!”

山东的骚动当然有明军大胜、光复神京所提供的心理鼓舞的原因。还有沿海迁界扩大所造成的混乱,当然也有于七等人的动作引起了清朝官府的注意。

至于山东的府县,以胶东的登莱等沿海地区最为不安。因为有传言说明军人数超过十万,兵锋直指山东,并打算以山东为跳板直扑北京——这种说法清廷并不太相信,因为北京方面普遍认为明军既然具有水师的优势,在山东登陆作战倒不如直取天津。那样更能威胁京师。

从山东到京师,明军舍舟师之长,与清廷在北方平原交战,显然并不合乎常理。

山东方面当然也知道“南舟北马”的道理,不过事关山东各级官员的乌纱帽和性命,他们依旧高度紧张。清廷则认为可能性不大,最多是明朝的细作和间谍在山东渗透,鼓动起一些乱民起事,以策应明军在其他重点地区的攻势。

“祖泽溥的督标便有一千人马,要是还对付不了几个山贼草寇,那他这个总督也就不用当了。”鳌拜哼了一声,不悦地说道:“要说人心浮躁,哪里没有,大惊小怪,被吓破了胆吧?”

漕运一断,粮米飞涨。虽然小冰河期正在转暖,但还远未恢复正常。北方与南方相比,农业种植的效果更是大大不如。战事正紧,征兵抓伕,又使从事农耕的人口不足,北方满清的财力、物力,越来越难以与明朝相抗衡。

吃不饱、穿不暖,连食盐也因为迁海也开始短缺。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使人心安定?鳌拜自知其中究竟,但苏克萨哈一提,更是让他心烦。关键是他们想不出办法。明朝能从海外进口粮食,而且是很早便有的行动,他们现在就是有此意,也无法实现了。

不提明朝水师的强大,单说形势,也没有哪个国家敢靠清廷的边儿。连蒙古诸部都敢阴奉阳违,观望风色者多,出力襄助者少,就更不要说本来就瞧不起满清的朝鲜、倭国等国家了。

本来历史上荷兰因为台湾与郑家结怨,还与满清勾结过,想商贸,想打败郑家而重夺台湾。但现在,荷兰也向明朝示好,得以在广州建立了商馆,与明朝进行商贸往来。

内外交困,钱粮窘迫,用来形容现在的满清是很恰当的。但满清是异族统治者,也与一个赌徒一样,不到最后绝望,他们是不会放弃抢到手中的权力和享受的。至于百姓穷困饥饿到什么地步,那却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维持,强撑,到几时算几时。满清现在就是这样的心态,他们不甘心再回到苦寒的辽东,不甘心放弃中原大地,不甘心失去他们所有用暴力和杀戮得来的东西。

苏克萨哈张了张嘴,把话都咽了回去。现在的形势可谓是内忧外患,但鳌拜把持朝政,又素有嫌于他,什么事情一经他口,反倒会耽误,甚至是不办。

据密谍报告。朝鲜不稳,北伐派势力大张,又有扩军备战的计划:都城御营厅军由七千人增加到两万人;禁军由六百名增加到一千名,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一万名,御营厅军增加两千名。虽然由于财政困难,要想实现这样的扩军目标。有很大的困难。但情形可畏,其心可惕。

李朝上下皆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一直用崇祯年号。这些情况是瞒不住清廷的,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除了顺治下诏斥责外,并没有采取什么实际行动。

如果说朝鲜是插在所谓“龙兴之地”背后的一把刀。那么蒙古诸部的态度变化,则更表明的形势的恶劣。

本来,清政府有以加官晋爵为条件的搜刮钱财的政策。也就是捐输越多,加官愈厚。这样可以使一些昏庸的蒙古王公、贵族层层搜刮人民,为其买官爵所用,既达到控制其经济的目的,又能增加财政收入。

但从去年明军在江南发动反攻后。这项政策对蒙古诸部已近于失效。形势有变的情况下,谁也不会为了一个暂时的空头衔,去耗费财物吧?

而清廷统一蒙古各部后,取消了各封建主和汗原有的诺颜等称号,参照满族官秩,分别给蒙古封建主及黄金家族的成员授以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爵位。还下设一、二、三、四等台吉。非黄金家族的封建主及贵族成员则封为一、二、三、四等塔布囊的品秩,按照不同等级授予不同等级的俸银、俸禄、随丁及各自等级标志的服饰。

蒙古诸部在捐输和助兵的事情上狡词延宕,但俸银、俸禄却还要得勤快,又给清廷背上了一个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而蒙古诸部态度转变更为明显的是开始违反清廷所制定的封禁制度。蒙古经济是以游牧为主,择水草而居。但清廷却从抑制蒙古经济的发展和掠夺蒙古经济等目的出发,制定了封禁制度,让蒙古人只能困居在所居旗境内。不得愈越。

禁令使蒙占人困居一隅,使各旗之间不能进行经济交流和相互联系,把蒙古人紧紧束缚在所居旗境内。这自然会招致不满,在满清强大时,蒙古诸部还不敢违抗,但此时却已经不太把满清看在眼里,或者说蒙古诸部对明清战争的胜负已经进行了重新的评估,不再把宝押在满清身上了。

这样的内外倾向是危险的,特别是任由它发展下去的话。苏克萨哈曾提出过倾力一战的想法,但却被否决了;他也曾赞同过迁都,回到龙兴之地喘息的议论,更是被无情斥责。

在苏克萨哈看来,调集精锐,哪怕是京师禁旅,只要能取得一场大胜,那人心也会大大扭转;若是败了,那便劫财掠民退回辽东,与明朝打持久战。或者就直接退出中原,还能保存兵力,再借助于辽东的气候、地形,更有与明朝耗下去的资本。

不管怎样,他都认为比现在这种硬撑下去要好。空耗实力,却又无决战一场的意志;分兵驻防,又显得处处难守。时间一长,人心更乱,财政更紧,更没有了胜利的希望。

“嗯,皇商八大家的捐输——”鳌拜沉吟了一下,有些不悦地说道:“数目太少了,如何影响其他商人?”

发战争财历来都是很便捷,也是最快能积累起资本的好时机,山西人把握住了这个时机。夹杂在满洲人席卷天下的队伍中有非常之多的山西人,他们形成满洲铁骑的后 勤 部 队 ,在这只后勤部队中形成了后来名闻天下的山西八大皇商(满清的八大蝗商)。

他们控制了绝大部分与满洲军队的贸易,也控制了绝大部分察哈尔也就是张家口的对蒙贸易。

其实,早在满洲人入关前,这八大皇商便常往返于关内关外。在明朝政治日趋腐败和社会动 荡的关头,商人特有的灵敏嗅觉,使他们看到了满清的崛起和野心 。于是在正常贸易之外,暗中为满洲人输送军需物资,提供军事情报,搞起了政治买卖。

满清入关后,顺治没忘为己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家。在紫禁城便殿设宴,亲自召见了他们,并赐给服饰(想必是马褂汉奸服)。 宴上,顺治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 “皇商”(籍隶内务府)。

其中。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从此。范永斗等人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

特别是范永斗,不但为皇家采办货物,还凭借皇家威势,广开财路,漫天作起买卖来。他除经营河东、长芦盐业外,还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人参等贵重药材的市场,由此又被民间称为“参商”。转眼,范永斗成了拥有数百万之富的大皇商,八大家中之佼佼者

但此一时。彼一时。清廷为解决财政困难,还是先盯上了这些“皇家走狗”,希望由他们进行带动,转而从北方的商人身上榨取财富,以便支撑这场在他们看来,还未失败的战争。

“倭国幕府在南京陷于贼后,便以铜矿开采殆尽为由终止了贸易。”苏克萨哈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说道:“以皇商身份承包铜进口贸易的范家损失很大,这个时候——”

“现在是有所损失。”鳌拜不为所动,冷笑着说道:“以前呢,对日铜贸易那可是暴利,他们赚了多少?”

范家因官而兴,所做生意也大多与政府有关,其命运的把柄自然也握在官家手中。也是范家过于贪婪,处处伸手。竟联络张家口的五个皇商,承包了对日铜贸易。当时的清廷在国内禁止采矿,进口铜业自然是暴利产业。

但在明军光复南京之后,倭国幕府的态度便开始明朗,断然中断了与满清皇商的铜贸易。曾经暴利的铜业突然变得无利可图,这让承包铜进口贸易的范家进退失措。而朝廷的官员们则乘机催讨官铜,迫使范家只好到市场上去高价收购。损失惨重。

苏克萨哈对鳌拜等人所做出的类似“杀鸡取卵”的政策是不赞同的,但他委婉的劝谏被鳌拜强硬地顶了回来,也只好心中悲叹,无可奈何。

其实,鳌拜等人能如此去做,一方面是形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有其根据和理由的。

什么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这样讲,那就是所有封建统治下的臣子是没有自己的财产的。你的不是你的,是朝廷的,是君主的;现在是你的,是因为朝廷和君主还不需要,暂时归于你名下而已。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遏必隆在旁帮腔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心里还不清楚?如果我大清战败了,他们有什么结果?还死守着那些钱财,一点用处都没有。把道理给他们讲清楚了,难道他们还不愿意吗?”

愿不愿意也得拿出来呀!捐输是官面上的话,如果不识抬举,那便要抄家抢掠了。

作为清朝早期最出名的皇商家族,范家极盛之时,家产遍布南北各地,在山西、直隶、河南有盐店近千家;在天津沧州有囤积盐的仓库;在苏州有管理赴日船只的船局,洋船六艘;在北京有商店三座,张家口有商店六座,归化城有商店四座;在河南彰德府有当铺一家,在张家口有地一百多顷,各地房产达千余间。

“战争是造就超级富豪的重要路径”,皇商八大家正是这条定律的重要实践者。他们靠依附满人,见利忘义,在国家倒塌的废墟上,在同胞的尸山血海中,成为了家产百万级的富豪。可以说,他们赚的每一分银子上都沾染着同胞的鲜血,都附着了无辜的冤魂。

只可惜,“狐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的戏码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屡演不衰。“看它起高楼,看它宴宾客,看它楼塌了”。这样的故事情节相近,结局类似,从来没有什么新意。

诚哉天道好还。投靠鞑虏、出卖同胞的卖国之辈,曾经风光无二的皇商这么快便被主子当作压榨的开刀对象,恐怕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吧?

正如朱永兴在邸报上发表的御笔文章所说:商业无国界,商人有国籍。如范奸永斗、王奸登库、靳奸良玉等,明国之人,汉之苗裔,却于国战之时,不图利国与一毛,却重清人之一信?不重汉人之存亡,只顾一家之私,图小利忘大义者,莫过于此。真正是送利刃与仇寇,杀同胞于血海,毁国家于旦夕,虽万世难消此恨……

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50章 军、政攻势第122章 改变的开始第74章 贪心不足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64章 山东,江西第117章 困难的基础工程第2章 斗熊救美第217章 困局第16章 柔情蜜意第52章 纤夫,规矩第99章 军歌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145章 大包围第138章 广国公第135章 汉服傣家女第49章 清军的迂回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8章 紧急商议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230章 暗战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102章 退守宁锦第79章 最亲近的密谍第43章 巩昌王的选择第32章 鱼龙白服第170章 瞻前顾后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65章 骑兵墙浪潮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67章 郑家来人第57章 接驾第63章 攻掠辽东第2章 无题第32章 慧眼识珠善拢络第111章 春闱考题第108章 安步当车第223章 军制改革,拉拢分化第161章 广州战役(七)第15章 正妃虚悬第59章 援军?援军?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战大胜第62章 乱汝心智,海上感慨第182章 无题第165章 大胜之后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168章 多番的降将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252章 三桂低头第236章 旗奴家丁、内政外交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军陆战队第191章 新气象第3章 绝死一击第75章 水西之谋,海外拓土第54章 再退第127章 权臣,制裁和奖励第64章 变革的威力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77章 意外之功第25章 山东攻略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31章 故国风情第121章 暂时相安第15章 正妃虚悬第28章 离心之象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25章 山东攻略第45章 大反攻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60章 广州战役(六)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32章 鱼龙白服第221章 崇明之基,丧心病狂第83章 弃城之议第81章 袭扰第29章 宗室仪仗第27章 诈取缅关第39章 兵临大理第203章 总攻(三)第85章 无题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78章 胜利之因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89章 反攻之谋,三鬼之难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48章 未来战略,死战大胜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歼第191章 新气象第68章 以诚待人,执着进谏第186章 疍家女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135章 汉服傣家女第35章 有喜有惊的投靠第36章 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