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调整布署

三百年前,一支汉人军队踏过这条路,北上京师,终结了异族对中原的第一次统治;现在,一支更强大的汉家军队再次重走征程,昂然向着京师前进,去终结另一个异族给中华带来的黑暗和愚昧。

前进,前进!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前看不见头,后看不见尾,满眼都是红色的军装,象从地球深处喷发出来的熔岩流;在暗黑的天空下,火把高举,又形成了一条奔腾跳跃的火龙。风声虽大,压不住前进的步伐;天气虽冷,也锁不住这热烈的景象。

屠杀、抢掠,无耻背叛、杀身成仁,流血、牺牲……或卑鄙,或悲惨,或高尚,或令人伤感,或令人崇敬,经历了种种现象之后,中华,一个不一样的中华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并将辐射出更加炫目的光芒。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能让他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牺牲的,不是圣人就是疯子。朱永兴自认不是圣人,当然也不是疯子。而那些流血牺牲的有名的,或无名的人们,他们并不是为了朱永兴一个人的事业。

一个自由的,平等的,开放的,稳定的国家,将不是朱永兴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大伙的,属于所有国民的。

是的,不论富贵和贫贱,不论男女老幼,不论出身和民族,只要你有国籍,根据国家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便能拥有这个称谓——“国民”。

而进步不仅仅是称谓从“百姓”改成“国民”,更有实质性的政策在推出实施,给予了“国民”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实惠。从赐封民爵开始,一些有了头衔的平民或商人便可遇官不拜,可与县官分庭抗礼;再到军爵的试推行,对功勋退役军人给予社会尊重。从特殊向一般。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朱永兴一步一步走得踏实。

没有哪个朝代象现在这样关心“国民”疾苦,能够全力以赴地赈济,甚至以皇家名义筹资募款。不惜以亿兆之君屈尊纡贵,只为多集些钱粮,多救活一些曾被视“草芥”的底层百姓。这样坦言朝廷目前的困难。陈述北地同胞的困苦,号召群策群力,请求八方援手,倒比那些形式上的“帝哀痛,减膳停乐”更有作用。

暹罗、占城、安南、琉球、倭国、朝鲜,从这些国家买来或借贷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山东;“少吃一顿饭,救活一个同胞”的口号在大江以南的明统区广为宣传,半升、一斗……涓滴汇成大河,不断流向北地。使嗷嗷待哺的北地饥民得以活命。

国战的胜利已经没有疑问,物资粮草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举国动员,群策群力,共渡难关。出钱、出物、出力,浪涌潮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困苦。

……

河间大胜,明军正向京师进发的好消息传来,不仅是百姓们欢欣鼓舞。认为战争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太平的生活已经来临;朝廷官员亦多喜极涕下。为大明中兴、神州光复而流泪。

朱永兴激动振奋之余,再次提出移驾北上,坐镇京师。但朝堂上却被多数官员反对,他们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情况,终于让朱永兴收回了旨意。

移驾北上是表明一种姿态,并且有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而不是躲在后方享福的意思。朱永兴这样的地位,当然是不会争夺什么功劳的,但群臣们反对的意见也很有道理。

首先是北京还未光复,虽然情况非常乐观,但也不排除有其他的变数。急于移驾有些草率。如果出现什么意外的话,再半路折回,岂不是留下笑柄?

其次是春闱在即,作为新皇登基后的头等大事,同时,朝廷开科取士也是天下读书人的绝顶大事。既然已经昭告天下将在南京举行,朱永兴移驾北京,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就现在朝廷官员的组成来看,南人占了大多数,他们自然不希望因为移驾而改变地点。

还有一些别的意见,比如北地凋弊,移驾之后人员众多,无疑会增大物资的运输压力;北地尚未安定,皇上的安危自然也不可轻忽等等。

朱永兴暂时不能前往京师,但朝廷必须派出官员到北京打前站,工作很繁杂,比如划分各部的衙门,将皇宫和官员们的宅邸收拾分配好,建起以北京为中心的畅通的驿传系统等等。在明年春闱大比之后,北京便将取代南京成为新的政治中心,配套设施和工作必须在这之前完成。

别的部门和工作,朱永兴可以放手由下面去做,只有兵部,或者说是军事方面,他一直参与其中,牢牢掌握着军队的调动和分派。在新的形势下,一系列的调整和安排便随之而来。

设立北京军区,军区总司令为魏王马宝,下辖荡朔、征朔、灭朔、破朔四军,还有天津水师,总计十五万人,主管京师、直隶、山西等地,并为东北军区提供战略支援。

设立东北军区,军区总司令为黔阳王皮熊,下辖剿朔、除朔(于七所部的山东兵团)两军,并骑兵师(由庆阳王刘震率领)和东北水师,共十万余人,主管东北地区。

设立济南军区,军区总司令为郑王刘体纯,下辖殄朔、伐朔两军,主管山东、河南地区,为北京军区提供战略掩护,并作为北京军区和西安军区的战略预备队使用。

暂设西安军区,军区总司令晋王李定国,下辖镇朔、讨朔两军,并骑兵师(由昌国公高文贵率领),共十万余人,主管甘、陕等西北地区。

暂设西南军区,军区总司令为赵王白文选,下辖靖朔军及各土司土兵,主管云贵川军事。

从这些调整和布署可以看出,明军的重心还是在北面,主要在西北和东北两个方向,西南也有顾及,但却兵力不多。而东南地区则兵力更少,几乎全靠地方警备部队。当然,东南地区是最不可能遭到军事威胁的。(未完待续。。)

第169章 讥讽第147章 一战定辽?第146章 暗室阴谋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68章 慷慨秦腔第75章 突防新战略第69章 勋章,土地第117章 困难的基础工程第145章 大包围第193章 古之借鉴第212章 郑经的决定第63章 求助他国第36章 领悟第2章 无题第27章 诈取缅关第127章 五国军棋第166章 无题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3章 召见群将第50章 低估与高估第28章 离心之象第238章 萨摩藩,绑架成功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15章 穷途末路第222章 战云压福州,救与不救?第145章 妥协第16章 柔情蜜意第92章 无题第55章 地、盐武器,民爵授封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229章 内政之治,疑惑未解第79章 雪中送炭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123章 起驾北上第106章 法阵第73章 人心散第142章 会晋王第91章 外交,内政第203章 总攻(三)第65章 布署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64章 计议第187章 月夜之思第138章 反扑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158章 广州战役(四)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14章 篡改圣旨?第143章 讲武会一第47章 大战(一)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163章 广州战役(九)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234章 香溪口阻击第113章 设想繁杂,姐弟情深第67章 梆子腔第40章 两奸计议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109章 得失,海战第43章 保宁第232章 连胜,人头取悦第35章 近代化,胶东稳固第71章 流寇战术第67章 梆子腔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9章 世子殿下?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66章 移跸蒙自,积极防御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31章 未闻驼铃马帮来第16章 不一样的光复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73章 溃败第214章 家和万事兴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73章 小朝会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38章 三师相会第124章 授课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125章 吏治,公学第255章 荆岳对峙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35章 阻击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弃城第127章 难得的闲适第101章 铁脚板和轰天炮第120章 晋爵赐马第149章 经济手段第113章 君臣闲谈第206章 降明不降郑,决战第93章 弃城集军第96章 死地难脱第22章 中南半岛形势第204章 胜后的思考第13章 元江筹谋与少保劝谏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31章 段氏遗族第67章 梆子腔